<p class="ql-block">美篇名:风轻云淡</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713824</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老舍这一最耀眼的星辰,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戏剧家和语言大师,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老舍爱人民,人民也给予他最高奖赏“人民艺术家”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西城区,小羊圈胡同的一个低矮草棚里。小羊圈胡同是狭窄巷陌,居住的皆是生活清苦的百姓。风雨交加时,坑洼不平的胡同便积水成塘。冬季则寒冷得无以复加,屋内屋外的温度几乎无异,滴水成冰。当他放学回家,没饭饿着肚子时,他选择写作业来忘却饥饿,不向母亲索要食物。下午他又与同学们有说有笑一起上课。老舍深知作为穷人的尊严,他从不希望自己因贫穷而被人轻视。每逢春节,老舍总是隔窗巴望着大街上绚烂的焰火和人们的新装。然而,当母亲告诉老舍,他们家的饺子是北京城最好吃的,不要羡慕别人时,老舍深深地记住了“穷要穷出志气来”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正是老舍出身与困苦的生活,老舍和他作品里的故事就像一部部悲剧电影,结局让人哭得稀里哗啦,却又让人陷入沉思。从老舍与他的经典作品,我读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希望,不禁感慨,生活就像一场戏,往往悲喜交加。他那一颗温和善良的灵魂,他一个伟大作家的脆弱与无奈的悲剧,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得以永恒流传,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的真正的艺术家——在绝望中仍然追求真理与美的精神,将被永远铭记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读老舍作品,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大多数作品幽默与悲悯共存。</p><p class="ql-block"> 这位文学巨匠老舍,以其生动的文笔和独特的“京味”语言,尤其描绘了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他的小说不仅幽默风趣,而且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他的语言幽默诙谐,但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不轻松。</p><p class="ql-block"> 读《我这一辈子》知其中的福海,一个典型的北京巡警,从小生活艰辛,到了五十多岁还得为小孩子找粥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底层民众无论多么努力,都难以摆脱命运的捉弄。懂老舍用老百姓的语言,写下了他们悲苦的一生,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同情;更感到老舍通过反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将苦难的生活描绘得轻松诙谐;同时,他也巧妙地运用双关语来暗示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黑暗面,使人在笑声中感受到深层的悲凉。</p><p class="ql-block"> 赏 《骆驼祥子》中:“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对天气炎热的极度夸张描写,增添了几分幽默诙谐,同时使我深刻感受到祥子在烈日下艰难拉车的痛苦,以一种夸张将现实中的苦难展现出来,使我在苦笑中对祥子的遭遇产生同情,对社会的残酷有更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一起读《月牙儿》与《阳光》,清楚知道两部小说中的“我”,一个是生在穷苦人家的月牙儿,泛着微光,却随时会被黑暗吞噬,一个则是长在富贵大家的太阳女神,沐浴在阳光之下。然而,她们都难逃命运的毒手,一步步被逼往绝境,最终堕入毁灭的深渊。</p> <p class="ql-block"> 读《月牙儿》中,像“‘我’是月牙儿,月牙儿就是‘我’,我俩形影相吊。”,“‘我’的一生,无依无靠,曾有过希望,有过挣扎,但又有什么用,还不是难逃被生吞活剥的命运,就像月牙儿,‘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p><p class="ql-block"> 读《阳光》中,“‘我’的幼年是一片阳光,“不但我是在阳光中,而且我自居是个明艳光暖的小太阳;我自己发着光。”“然而,最终,‘我’还是失了阳光,堕入无尽的黑暗。” </p><p class="ql-block"> 不禁使我佩服的是,老舍用这般出神入化的隐喻。使我读懂了作者笔下的“我”是月牙儿,也是阳光,更是一出出由无数女性共同谱写的人生悲剧。</p><p class="ql-block"> 请听听不甘心却又走投无路的“月牙儿”泣着血的哭诉:“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还有她失身于人后撕心裂肺般挣扎时的低语:“我后悔,我自慰,我要哭,------打扮的时候,我怜爱自己;打扮完了,我恨自己。”读着读着仿佛老舍手拿一柄铁锤,猛烈地敲击着我的心脏。字字句句,都令我颤抖,痛彻心扉,真可谓字字钻心。</p><p class="ql-block"> 细吟“月牙儿”委身于人的怅惋,借此吟唱一曲: “春风像醉了,吹破了春云,露出月牙与一两对儿春星------承受着春的透入;我没了自己,像化在了那点春风与月的微光中。”</p><p class="ql-block"> 低唱“阳光”的自鸣得意,在此高歌一番:“我是个风筝,高高的在春风里,大家都仰着头看我,我只须晃动着------射到山坡上,我腮上的桃花向阳光发笑,那些阳光是我一个人的。”</p> <p class="ql-block"> 深深感到老舍的文字又像诗歌一样,余音袅袅,营造出悠长凄婉的意味,读来宛若一首凄苦的挽歌。</p><p class="ql-block"> 读这两部作品,就像寒夜浸得我骨髓冰冷,落得一身苍凉,心好像被掏空一样,只有泪流满面,默然无法言语。</p><p class="ql-block"> 老舍不愧是位幽默大师,他成功地将幽默引入小说,温婉睿智的笑声里会掺入泪水,掺入思想解剖力和理智的批判。他以幽默形式进行理性思考,在审视民族精神、批判国民性格的小说中,他多用幽默;在描写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作品中,他用有严格约束的幽默。话剧《茶馆》,用喜剧形式写了悲剧的内容,形成属于他自己,同时也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含泪的笑”。</p><p class="ql-block"> 读《猫城记》,老舍虚构了一个猫城,通过描写猫城人的种种行为,如贪污、自私、虚伪等,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猫城人见面就互相鞠躬,表面上很有礼貌,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算计和阴谋。这种对社会弊端的幽默讽刺,让我在欢笑中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引发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读《四世同堂》,感到作品的主题是沉重而严肃的,但老舍依然融入了许多幽默元素描写。如写冠晓荷这个汉奸形象时,有:“他是个很体面的苍蝇,哪里有粪,他便与其他的蝇子挤在一处去凑热闹;在找不到粪的时候,他会用腿儿玩弄自己的翅膀,或用头轻轻的撞窗户纸玩,好像表示自己是普天下第一号的苍蝇。”他用了许多类似这样讽刺幽默的笔触,把冠晓荷整天想着升官发财,巴结日本人的行为和言语写得可笑至极。他对日本人的谄媚,如“太君,您可真是英明神武啊!”把他那副奴才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通过这些讽刺幽默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品的沉重感,让我在感受战争苦难的同时,也能从这些幽默情节中得到一些慰藉,更激发我对侵略者和汉奸的痛恨之情。</p> <p class="ql-block"> 读《茶馆》,其“莫谈国事”纸条的重复出现与变换,深感老舍以其渲染了恐怖、悲凉的氛围,也暗示了连国事都不能谈论的时代人物的悲惨命运。</p><p class="ql-block"> 品“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江湖骗子唐铁嘴的这番“豪言”,将殖民统治的耻辱化为荒诞的自我安慰。感知老舍用反讽的笔法,让一个抽鸦片、算卦混饭的底层人物说出最尖锐的控诉——半殖民地的中国,百姓连“被奴役”都成了值得夸耀的“福气”。我深切感到这种“含泪的笑”,带血的幽默,比直白的批判更具震撼力。</p><p class="ql-block"> 思“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他宁可自己挨饿也要养黄鸟,看似“风雅”,实则是用虚伪的体面掩盖生存的无能。”这是老舍以这句台词,给松二爷旧贵族精神堕落的绝妙注脚。老舍以悲悯的笔触刻画了这个“活在鸟笼里的人”——他的迂腐与天真,恰是旧文化衰亡的缩影。最终,他抱着空鸟笼凄然死去,象征着传统文化的空心化。</p><p class="ql-block"> 悟“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句泣血之问,穿越时空振聋发聩。总览整部作品,老舍在《茶馆》展现了旧中国的沉疴,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当个体良知与时代暴力发生冲突时,人该如何自处?剧中人——王利发圆滑求生,秦仲义理想破灭,连最正直的常四爷也只能悲叹“一事无成”——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小人物,在茶馆的方寸之间,用他们的挣扎与毁灭,完成了对历史的审判。《茶馆》它用一座茶馆装下了半个世纪的中国,它揭示了所有时代共通的困境:权力与民生的博弈,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个体与历史的对峙。那些回荡在茶馆里的经典台词,叩击着我的心灵——当你在笑声中为旧时代送葬时,是否也在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撰写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 我赞叹老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以其独特的京味语言和对底层人民的深刻描绘,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尤其珍贵的是他文学语言的精准简练,正如他说的“必须是极简单,及自然,及通俗”,得是“从心眼里掏出来的言语”。他的一生,是一部文学创作的奋斗史,老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曾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中国文学界的标志性人物。老舍的真实生活与他的文学创作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复杂而真实的人生画卷。他的人生悲催结局,则为他的一生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永远激励着后人追求文学与生活的真谛。他的一生,正如他的作品,充满了动人心魄的力量与美感。我想作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文学家、戏剧家,作为久久为广大人民所怀念的文学巨匠,他的灵魂与他的作品一道,熔烁于中华文化,不朽于历史长河。</p> <p class="ql-block">撰文:风轻云淡</p><p class="ql-block">音乐:下雨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感谢)</p><p class="ql-block">编辑:风轻云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