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临江仙·忆1983年瓦瓷洪灾</p><p class="ql-block"> 文/曾昭立</p><p class="ql-block">浊浪排空天地暗,狂澜欲覆千家。瓦瓷村里叹浮槎。堰湖连浩渺,房舍没烟沙。</p><p class="ql-block">为保江城坚似铁,分洪令下如麻。众人挥汗守堤洼。经年思往事,心浪逐云霞。</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瓦瓷乡音微信群”里,一段关于洪水的对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将我拉回了那个刻骨铭心的1983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乡友红梅回忆道:“记得很小的时候,连下了好多天大雨,为了保石牌和沙洋农场,那边开闸泄洪至瓦瓷涨大水。站在李堰垓子上往张嘎窑方向看,地势低的房子全部淹顶了,八亩堰,破堰还有张荡连成白茫茫一片!飘过来好多东西,那时好多小孩在水边捞飘过来的花生吃。”郑芬接着说:“红梅是不是83年了?我记得83年那次水涨得最大开闸放水的!把瓦瓷这一片都淹了 。”红梅回应:“我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应该是83年吧,好像就这一次涨水比较大。” 她们的描述,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片汪洋,感受到了洪水带来的震撼与恐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探寻这段记忆背后更详实的历史,我开始四处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原来,1983年10月,长江流域持续强降雨,水位急剧上涨,江汉平原面临严峻的防洪压力。为确保武汉等重要城市和荆江大堤的安全,湖北省防汛指挥部忍痛决定启用邓家湖等蓄滞洪区分洪,以削减洪峰。1983年10月上旬,分洪通过爆破或人工扒口等方式实施,洪水被引入邓家湖蓄滞洪区,周边的农田、村庄瞬间被淹没,当地居民紧急转移。虽然分洪避免了更严重的流域性灾害,但也造成湖区农作物绝收、房屋损毁,经济损失惨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瓦瓷村,这个位于汉江沿岸,距离邓家湖蓄滞洪区较近的村庄,也未能幸免。据《钟祥水利志》和部分村民回忆,邓家湖分洪后,汉江下游水位抬升,导致石牌镇部分沿江村组,包括瓦瓷村,出现内涝或农田被淹的情况 。虽然瓦瓷村并非分洪区的核心淹没范围,受灾程度相对轻于邓家湖周边的直接分洪村组,但农作物的损失和房屋进水,依然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钟祥市防汛指挥部1983年的灾情报告中提到,石牌镇有“沿江低洼地带”受灾,瓦瓷村正是属于这一范畴。</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1983年的秋天,长江流域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弄着,持续的强降雨如失控的水龙头,将无尽的雨水倾倒而下。江水迅速膨胀,水位急剧攀升,仿佛一条被激怒的巨龙,在江汉平原上张牙舞爪,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防洪压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钟祥市石牌镇,这个位于汉江沿岸的小镇,也被卷入了这场与洪水的生死较量中。刚走出校园不久的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社会,却未曾想,命运的齿轮将我带到了抗洪抢险的第一线。那时,我的几个姐姐早已出嫁,大哥从民办教师转岗成为陶瓷厂的设计师,二哥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力,早早地投身到防洪的队伍中。而我,在汛情愈发危急之时,也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仍记得初到抗洪现场的情景。临时搭建的工棚在狂风中摇摇欲坠,那是民工们仅有的栖息之所。天空被厚重的乌云遮蔽,电闪雷鸣交加,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我和同伴们日夜坚守在堤坝上,脚下的泥土被雨水泡得松软,每一步都充满艰难。饿了,就啃几口冰冷的干粮;累了,只能在堤坝的角落里短暂地休息片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着洪水的步步紧逼,一个艰难的决定摆在了所有人面前。为了确保武汉等重要城市和荆江大堤的安全,湖北省防汛指挥部下达了启用邓家湖等蓄滞洪区分洪的命令。这个决定意味着,邓家湖周边的农田、村庄将被洪水淹没,无数人将失去家园,但为了大局,这是不得不做出的牺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83年10月上旬,分洪行动正式开始。爆破声在寂静的旷野中响起,或是人们挥动工具人工扒口,洪水如猛兽般汹涌地涌入邓家湖蓄滞洪区。一时间,原本宁静的村庄被洪水吞噬,田野里的庄稼也在洪水中消失不见。石牌镇部分村组受到了严重的波及,联合、李集、王龙、胡刘、毛集等村组,在洪水的肆虐下,房屋倒塌,村民们被迫紧急转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瓦瓷村,这个位于汉江沿岸地势低洼处的村庄,也未能幸免。尽管它并非分洪区的核心地带,但分洪后汉江水位的抬升,导致村内出现了严重的内涝。农田被淹没,农作物绝收,许多房屋进水,村民们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灾难中,政府迅速行动起来,组织群众有序撤离。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地通知,确保每一个村民都能安全转移。在撤离的队伍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怀抱婴儿的妇女,他们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不舍,但在政府的组织下,都有条不紊地向着安全地带转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是满目疮痍。但国家没有忘记受灾的群众,救灾物资和资金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石牌镇的村民们也在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他们清理被洪水浸泡的房屋,补种农作物,努力重建自己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83年的邓家湖分洪,是江汉平原防洪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体现了“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伟大精神,也为后续长江流域的防洪调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多年过去,每当我回想起那段经历,心中都会涌起复杂的情感。它让我见识到了大自然的残酷,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1983年的那场洪水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也印在每一个经历过的瓦瓷乡村民心中。虽然现在大家联系变少了,但只要提起这段往事,那些共同经历的苦难与坚强,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大家紧紧相连。它让我们懂得了在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与伟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如今的安宁生活 。每当回忆起那段岁月,心中总会涌起复杂的情感,有对过去苦难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愿这样的灾难不再重演,愿家乡永远平安。</p> <p class="ql-block">洪水记忆</p><p class="ql-block"> 文/曾昭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暴雨如注,在1983年的经纬线上</p><p class="ql-block">织就汹涌的网</p><p class="ql-block">邓家湖分洪的号角响起</p><p class="ql-block">瓦瓷村,成了洪流里飘摇的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江水漫过堤岸的瞬间</p><p class="ql-block">八亩堰、破堰与张荡连成白绸</p><p class="ql-block">低矮的屋檐沉入水底</p><p class="ql-block">只露出倔强的瓦角,在浪尖沉浮</p><p class="ql-block">孩童们在水边捡拾漂来的花生</p><p class="ql-block">不知这场洪水,正改写多少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哥奔赴前线,我紧随其后</p><p class="ql-block">工棚在风雨中震颤</p><p class="ql-block">电闪撕开黑暗,雷鸣碾过堤坝</p><p class="ql-block">我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p><p class="ql-block">直到破堤令下,无奈却又坚定</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广阔的平安,选择牺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微信群里的只言片语</p><p class="ql-block">仍能激起心底的涟漪</p><p class="ql-block">被淹没的村庄、被冲走的岁月</p><p class="ql-block">在记忆里生根</p><p class="ql-block">那是苦难的印记,也是生命的勋章</p><p class="ql-block">提醒我们:安宁珍贵,风雨同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