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长河里的坚守与祈愿</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时针悄然指向又一个七月七日,距离1937年那个腥风血雨的“七七事变”,已悄然走过八十八载春秋。这段浸满血泪的历史,是民族记忆深处难以磨灭的伤痛,时刻警醒着我们:勿忘历史,唯有吾辈自强,方能守护和平的曙光。人民英雄们用生命铸就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民族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回望我的人生历程,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笔都浸染着岁月的痕迹。自幼,勤劳便如同基因般融入我的血脉。尚在小学之前,我就穿梭于山间,放羊、打柴火、采草药售卖,只为贴补家用;在房前屋后,精心栽种瓜果蔬菜,用稚嫩的双手为家庭增添一份微薄的收入。踏入小学,虽只是半劳力,却也积极投身挣工分的行列,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成长。</p><p class="ql-block"> 2000年9月,我走上分管职业教育副校长的岗位。然而,因学校职业教育部分缺乏我所擅长的机械、电子类专业课,我毅然转任初中物理教师,这一教,便是整整二十四个春秋。2009年7月,承蒙泉州市鲤城区政府任命,我成为凌霄督学,直至退休,仍坚守在初三物理的教学讲台上。2010年12月8日,我踏上援疆之路,挂职于新疆昌吉四中,担任督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校长等职务。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待就是三年多,同时还承担着初中、高中物理的教学任务。彼时,46岁的我,作为泉州市第五批援疆干部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员,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使命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肩头。我深知,教育的使命没有边疆的界限,奉献的热忱亦不分地域的远近。在昌吉的三年时光里,风沙虽无情地打磨着容颜,却未能磨灭我的初心。我毫无保留地将福建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也从边疆的同行身上汲取到坚韧与智慧的力量。他们教会我胡杨精神——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我想,这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的胡杨品格,正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2013年12月,我荣获新疆党委政府授予的“第七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这份荣誉,于我而言,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对整个福建援疆团队辛勤付出的高度肯定。然而,援疆归来后的境遇,却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基层单位对我的新疆荣誉不予承认,我依旧兢兢业业地任教初中3至4个班级的物理,却逐渐被边缘化。正常的职称进档莫名丢失,援疆前的工作环境与待遇不复存在,宿舍没了踪影,办公室久久未能落实,就连报刊杂志订阅、会议座位安排以及学校通讯录排序,我都被置于教职员工的最后一位,学校网站上关于我学科带头人、副校长以及督学的职务介绍也被悄然删除,绩效工资更是按照一般科任教师计算。那段日子,委屈与无奈如潮水般将我淹没,但也正是在这困境中,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与艰难,也目睹了部分单位对区委区政府任命的漠视。所幸,在区委组织部长的亲自协调和教育局长的督促下,我的督学职务终于得以恢复。这段坎坷的经历,虽让我饱受磨炼,却也让我的意志更加坚定,初心愈发纯粹。</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我身为鲤城区政府任命的督学,却未能找准自己的定位,自讨苦吃。“高处不胜寒”,可又有谁知晓“低洼刺骨冷”的滋味?或许,自幼养成的勤劳品性早已根深蒂固,又或许,我始终坚信“天意自有最好的安排”。“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选择释怀,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豁达心态坦然处之。如今,我已退休近一年,但对教育的热爱从未消退,依旧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余热。我始终坚信,积德行善,即便福气尚未降临,灾祸也已悄然远离。</p><p class="ql-block"> 值此七七事变88周年之际,我深切缅怀祖父黄玉芳等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1935年,祖父为了民族独立解放,毅然捐献浙江宁波“德丰”“德盛”两公司资产,更是不惜牺牲自己年仅20多岁的宝贵生命,至今,他的遗体仍不知在何方。愿祖父以及所有烈士的英魂在天有灵,赐予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健康体魄,庇佑我的子孙健康贤明。也愿在祖父牺牲后,独自抚养孤儿、行善积德替人养育后代的祖母,以及一生乐善好施的父母,在天堂无忧无虑、得天独厚。同时,祈愿上天恩赐我健康的身体,让我能够继续在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发光发热,顺遂如意地走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