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邯郸一中——我人生的摇蓝</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母校学习生活八年的回顾</h3><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萧凤兰</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求知篇——教以严 学以勤 锲而不舍</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们上<b>高一、高二</b>时的<b>几排教室</b></h3> <b> 2、涉猎·研读·调节</b><br>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课外教育也不可缺少。学校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展各种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开拓视大家的视野,丰富大家的学习生活。<br> 当时藏书五万余册的学校图书室,是我们最丰富的知识宝库。每个同学都有借书证,可在规定的时间各取所爱进行借阅。我喜欢文学,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小说、诗词、散文都广泛涉猎。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唐诗、宋辞及鲁迅、巴金等现代文豪的巨著,到外国的经典作品——高尔基的《童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伏尼契的《牛虻》、雨果的《悲惨世界》、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等,都爱不释手。特别是那些对我教益最深的《红岩》、《铁道游击队》、《欧阳海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亚与舒拉的故事》等红色书籍,都是在母校读到的,而江姐、许云峰、欧阳海、保尔·柯察金等,都成了我无限崇拜的偶像与努力效仿的楷模。<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色书箱——<b>《红岩》</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色书籍——<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h3>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还仔细研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刘白羽的《红玛瑙集》、《扬朔的《荔枝蜜》、《雪浪花》、秦牧的《艺海拾贝》等,从文章的篇章结构、组词造句、到叙事舒情,都认真研读,有些精彩片段还要摘录在册。到现在,我还保存着几本当年的读书笔记,这对我后来的写作很有帮助。<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个人的读书笔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个人的读书笔记—— 《<b>鲁迅言论集锦》</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个人的读书笔记——<b>《诗词的格律》</b></h3> 结合学科特点,学校组织了各种<b>课外活动</b>小组,在各科任教师的指导下,每周活动一次。我当时参加的是外语小组。在小组里,读俄文版的课外读物、学演课本剧、学唱俄语歌曲等,对开拓知识面,提高口语能力等都很受益。当时用俄语学唱的苏联歌曲《青年近卫军》、《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卡林卡》、《摇篮曲》等,至今还会唱几首。<div> 为了使紧张的学习得到调节,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也展现学生的艺术才华,学校开展了书法、歌咏、诗歌朗诵会等比赛活动。每年元旦或期末,还举办全校性的文艺联欢会。高中三年,我们班先后演出的“民乐合奏”、“剑舞”、“海军舞”和“采杨梅舞”等节目,我至今不忘。记得演“海军舞”时借不到服装,我们就用白衬衣、蓝裤子代替,并自己动手,将白纸裁成方形,画上蓝道,充当海军服的方领巾。没有军帽,我们就从食堂里借来大师傅的工作帽加工改制,将帽沿用硬纸褙撑起,粘上蓝色电光纸,用黄广告颜色写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字样,表演的同学穿戴起来,英姿飒爽,的确能以假乱真呢!<br> 班里也常开展各种主题班会活动。逢年过节,同学们把课桌围成一圈,就开起了联欢会。我们班同学张胜女演唱的拿手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成了班里历年联欢会的保留节目。<br> 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愉悦了我们的性情,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从而激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上高三时的教室</b></h3> <b> 3、改革·探索·创新</b><br> 不断改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br> <b>因人而宜、因材施教</b>,是六十年代初期学校对教学工作的一种尝试。在我们那届初三年级毕业考试以后,为便于升学复习,学校根据学生平时的成绩优劣,实行分班辅导和复习,这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的同学来说,是一种短期内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但在“文革”中,有人把这种做法说成是“<b>分槽喂养”</b>,作为<b>“片面追求升学率”</b>的典型事例进行批判,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br>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普遍的教学方法都是传统的<b>“灌输式”</b>,这就无形中影响了学生<b>自主能力</b>的发挥。<br> 从1964年到1965年间,毛主席多次批评了传统教育中<b>“注入式”教学,</b>倡导<b>“启发式”教学</b>。1965年,毛主席发表<b>“七.三指示”,</b>提出要减轻学生负担,精减课程,减少课时,提高授课质量,改革考试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自学,让学生<b>生动、活泼、主动</b>地发展。<br>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学校积极探索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从<b>“要我学”变为“我要学”</b>的教学主体。<br> 过去上课是老师口干舌燥地“满堂灌”,学生消极被动地跟着听,课堂气氛沉闷、呆板,学生对所讲知识难以很好地消化和吸收。改革教学以后,加强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上的提问、交流与点评,这就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课后作业也比过去减少了,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或个人喜爱的课外活动,从而使学习变得<b>主动、轻松和输快</b>起来。<br> 为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做到<b>理论联系实际</b>,我们有时候还走出课堂和学校,使所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br> 为此,学校办起了<b>电镀车间</b>,安排学生轮流前去实习劳动。记得我当时上夜班,电镀加工的是自行车零件。这比在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更有效地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文的社会活动或参观展览。如时事政治课讲到“四清运动”时,就让我们到郊区<b>东庄大队</b>参加社员群众对“四不清”干部的“清算”会;讲《政治经济学常识》课,就带领学生<b>参观</b>邯郸地区举办的“支农‘技术双革’(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成果<b>展览</b>”和“工农业生产展览”,使大家看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创造为农村<b>生产力</b>发展带来的巨变。我和几位同学还曾到一家副食品商店<b>搞过调查</b>,当过临时“售货员”,对商品的价格、价值等概念及价值规律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br> 于此同时,各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考试方式方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进。数学课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改变了某些教师爱对学生搞“突然袭击”(当堂临时出题测验)或考试中出<b>偏题、怪题</b>的做法。物理、化学加强了实验课,考试也改变了原来只进行书面测试的形式,增加了现场实验操作的内容。政治、语文、外语等学科的考试,实行了<b>闭卷、开卷、面试、口试相结合</b>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死记硬背变得灵活、生动起来。<br> 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学校中、高考升学率每年都保持在80——90%以上,有一年高考,还达到了100%,只有一名杜姓女生因体检未过关,而留校当了老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4年冬,高63乙班师生聚会于<b>原高二教室西</b>合影。前排由左至右的师长为:李秀文、殷连玉、苑乐仁、张家仁、段绍篪、吕香顺、石建文、齐志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7年夏,高63乙班师生聚会于<b>原高三教室前</b>合影</h3> 我上高中时的同班同学张建新看了此文后,有感而发,随写《七律》诗一首如下:<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律.读《摇篮二: 求知篇2-3》</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建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求知似渴学无涯,搏览群书猎百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说散文诗赋萃,修辞叙述笔融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俄文读写渔翁记,乐曲吟歌卡秋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互敬互帮齐进步,青春不枉好年华。</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h1><b>(未完待续:实践篇1)</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