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土地,仰望星空——写给儿子的《人生》读后感

君子慎独

<p class="ql-block">儿子: </p><p class="ql-block"> 家庭读书会开办第四天,也是你初中第一个暑期的第四天,爸爸读完了路遥的《人生》,爸爸想和你聊聊这本书,也聊聊我自己。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爸爸出生在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和高加林一样,家里世代务农。小时候,我见过母亲在烈日下弯腰割麦的背影,也尝过交不起学费时父亲的沉默。那时候,读书是我唯一的出路,不是为了“改变命运”这样宏大的词,仅仅是因为——我不想再受父母那样的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来,爸爸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农村,一步步走到今天。44岁,站在在如书中黄亚萍父亲般的位置上,回望过去,我忽然发现,自己竟也走过了高加林梦想中的那条路——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的儿子到“体制内”的干部。但和高加林不同的是,我没有在欲望的岔路口迷失,也没有因为“捷径”摔得头破血流。</p> <p class="ql-block">  爸爸年轻时也像他一样,渴望“出人头地”。但不同的是,我始终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靠“关系”,也不是靠运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理想可以高远但脚步必须踏实</b></p><p class="ql-block"> 高加林最大的悲剧,不是他的野心,而是他总想“一步登天”。他瞧不起土地,瞧不起农民的身份,甚至瞧不起深爱他的巧珍。他以为,只要抓住机会,就能摆脱“农民”的标签,成为“城里人”。但现实是,没有根基的飞翔,终会坠落。</p> <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都应记住:理想可以高远,但脚步必须踏实。 人生没有捷径,所有看似轻松的路,最终都会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  <b>真正的成熟是学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平衡</b></p><p class="ql-block"> 高加林在巧珍和黄亚萍之间的选择,暴露了他的幼稚。他以为爱情是跳板,可以带他去更远的地方。但最终,他失去了巧珍的真心,也失去了黄亚萍的虚情。</p> <p class="ql-block">  爸爸年轻时喜欢上了鲁迅,后来迷上苏力,现在党史常不释手。这些阅读塑造了我,让我明白: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p> <p class="ql-block">  比如,爸爸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学者型”的法律实践者,但现实是,基层工作更多是琐碎的事务、复杂的人际关系。怎么办?我的答案是:不放弃读书,但也不脱离实际。在办案时,用法律思维;在写文章时,保留一点文人的风骨。</p> <p class="ql-block">  爸爸觉得:真正的成熟,不是放弃理想,而是学会让理想照进现实。</p> <p class="ql-block"> <b>家国情怀不是口号而是责任</b></p><p class="ql-block"> 高加林的问题在于,他太关注“自己”了——自己的前途、自己的面子、自己的欲望。他从未想过,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爬得多高,更在于他能给这片土地、这群人带来什么。</p> <p class="ql-block">  爸爸现在的工作和职位,要求爸爸既要有“铁面”,也要有“温情”。既要对干部作风和腐败问题零容忍,也要理解基层干部的不易。每次下乡,看到老乡们的笑脸,我就想起小时候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家国情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责任。上周五我是从下乡路上回的家,离开县城时已经是日落西山,又突逢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爸爸心有感慨,写了一首七律,这里也让你给斧正一下,题目是《夏夜返程感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暮沉乡野雨初倾,独驾轻车碾乱萤。</p><p class="ql-block">蛙鼓频传禾下事,灯昏犹照案头名。</p><p class="ql-block">十年砥砺锋初试,百载沧桑路未平。</p><p class="ql-block">电裂长空雷贯耳,涤尘还待晚来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爸爸希望你未来无论做什么,都能记得:你的根在这片黄土高原,你的成长,是为了让更多人过得更好。</p> <p class="ql-block">  <b>人生的答案不在结局而在过程</b></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结尾,路遥写了“并非结局”四个字。高加林回到了农村,但故事并未结束。德顺爷爷说:“一个男子汉,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愿你比爸爸走得更稳、更远。 </p><p class="ql-block"> 儿子,爸爸写这些,不是要教你“成功学”,而是想告诉你: </p><p class="ql-block"> 一不要轻视自己的出身,农民的坚韧、母亲的慈爱,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p><p class="ql-block"> 二不要迷信捷径,踏实走出来的路,才最稳固。 </p><p class="ql-block"> 三不要只顾自己,真正的成就,是你能为他人带来什么。 </p><p class="ql-block"> 四不要害怕跌倒,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跌倒多一次,就是胜利。</p> <p class="ql-block">  爸爸今年44岁,路遥在这个年龄已经病逝,毛主席44岁时还在延安谋划抗战。弟弟喜欢的奢香夫人,38岁就离开了人世。每个人的生命节奏不同,但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在每一个阶段都尽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爸爸有不甘吗?当然有。但更多的是清醒:人生的高度,不完全由职位决定,而是由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  路遥在《人生》里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爸爸已经走过了自己的“紧要几步”,而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愿你扎根黄土,仰望星空,走出一条比爸爸更稳、更远的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爱你的爸爸</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7日</p><p class="ql-block">(写给儿子,也写给自己,写给所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努力奋斗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