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画/李新声 文/馨怡</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远离尘嚣的田园画卷,通过叠词和意象的巧妙运用,传递出宁静、温暖的隐逸生活气息。这两句诗不仅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更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在绘画、文学等领域持续引发共鸣。</p> <p class="ql-block">一、诗句的意境与语言艺术</p><p class="ql-block">“暖暖”与“依依”的叠词组合是诗句的核心亮点。“暖暖”形容村落笼罩在晨光或暮色中的朦胧感,既有视觉上的柔和,又暗含温度上的暖意;“依依”则描绘炊烟轻柔缭绕的动态,赋予画面以流动的生机。这种语言选择强化了田园生活的静谧与和谐。</p><p class="ql-block">从意象上看,“远人村”与“墟里烟”形成空间上的对比:村落遥远而炊烟近在眼前,既拉开视觉层次,又暗示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陶渊明通过这类意象,构建了一个超脱世俗的理想世界,呼应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的人生追求。</p> <p class="ql-block">二、绘画艺术中的诗意再现</p><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诗句对后世绘画创作影响深远,当代画家李新声的作品即是一例。其画作《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北国晨雪》等,以东北平原的雪夜、炊烟、农家小院为题材,画面纯净空灵。例如,《北国晨雪》中,积雪覆盖的屋舍与袅袅升起的炊烟形成冷暖色调对比,既还原了“墟里烟”的轻柔,又通过留白技法营造出“暖暖”的朦胧意境,被评论家称为“灵秀清幽的田园诗”。</p><p class="ql-block">这种诗画交融的创作方式,体现了中国艺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李新声在访谈中曾提到,陶渊明的诗句让他意识到“烟火气与超然感可以并存”,这一理念直接影响了其构图与用色。</p> <p class="ql-block">三、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续写与拓展</p><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诗句在当代文笔挑战中激发了多样化的续写尝试。知乎用户“郭全志”以古风续写:“柴扉迎晓日,石径绕桑田。犬吠柴篱下,鸡鸣柳树巅”,延续了原句的田园叙事,并加入动态的动物意象,增强生活气息。另一用户“涩语”则转向苍凉风格:“遥遥隔江岸,浩浩荒山月”,将视角从村落转向更广阔的荒野,赋予诗句以孤独寂寥的现代性解读。</p><p class="ql-block">这些创作表明,陶渊明的诗句不仅是古典美学的典范,更具备跨越时代的适应性。其核心意象——村落、炊烟、自然光影——为不同风格的表达提供了基础框架。</p> <p class="ql-block">四、诗句的文化意义与启示</p><p class="ql-block">这两句诗之所以成为经典,源于其对“隐逸”与“烟火”双重主题的平衡。它既描绘了远离人群的静谧,又通过炊烟暗示人间温暖,这种矛盾统一恰恰契合了中国文化对“天人合一”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此外,诗句的简约语言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留白空间。无论是绘画中的虚实处理,还是文学续写中的意象延伸,都依赖于原句未言明的部分。这种开放性正是陶渊明诗歌历久弥新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以凝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连接古典与当代的桥梁。从李新声的禅意画作到知乎用户的多样化续写,这句诗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印证了经典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永恒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