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到 温风至

<p class="ql-block">  今天小暑,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当每年7月6 - 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节气。此时太阳部分热量直射北半球,气温上升,天气炎热,雷暴增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小暑即为小热,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达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古代人根据黄河流域周边地区景物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一候温风至,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宇,《诗经七月》中描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这里的八月即夏历的六月,也就是小暑节气时,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热;三候鹰始鸷,指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p> <p class="ql-block">  古代文人墨客在小暑时节留下了许多诗词作品,从最初单纯描绘小暑的炎热天气和自然景象,到后来融入了个人的情感、生活感悟以及对农事的关注等。例如金代诗人庞铸的《喜夏》“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体现了诗人在小暑时节的闲适心境;南宋才女朱淑真的《夏萤》“熠熠迎宵上,林间点点光。初疑星错落,浑讶火荧煌”,描绘了小暑时节萤火虫飞舞的美妙场景。</p> <p class="ql-block">  在小暑时节,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传说玄奘从西天取经回涉河时经文浸湿,上岸晒经恰是六月初六,后来皇宫内定此日为皇帝晒龙袍,寺院晒经书、法器,文人雅士晒书,民间则晒衣服,目的是去潮、去湿、防霉防蛀。此外,湘西苗族有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封斋的习俗,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p> <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小暑至,盛夏始"。其意是说,进入小暑时节,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将临近,也意味着离三伏天也不远了,人常说“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可见小暑到来,标志着夏日炎热的开始。此时,太阳更加热烈,气温逐渐攀升。</p><p class="ql-block">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就是"雨热同期",这样的气候非常利于农作物成长。所以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是万物狂长的最好时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