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能长善之心,育向上向善之人——中式教育第七周学习感悟2025年7月6日

山楂花开

<p class="ql-block">每天清晨六点,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帘,温柔地洒在摊开的《中式教育》及学习笔记上,我便静坐窗前,登录线上会议室,开启一天的学习之旅。本周多雨,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窗棂,让心境格外宁静。静坐时,我贪婪地汲取知识的养分,偶尔抬头望向窗外,雨滴如精灵般起舞,仿佛在为我加油。聆听这大自然的雨声乐章,呼吸着泥土的芬芳,内心倍感充实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本周研习《中式教育》第二章第二节——“教之内涵”。其核心包含四个方面:培能开智,施善长善,有效有益,向上向善。培能开智着眼于施教的目的,解答“为何教”的初心:若教学仅停留在知识传授,未达培养能力、开启智慧的目的,便是无效教育;施善长善着眼于施教的方式,探索“如何教”的路径:若教学方式不当,便无法促进孩子成长;有效有益着眼于施教的标准,确立“教得怎样”的标尺:如果教了学生却没学会,便是无效;如果不针对学生需求施教,便是无益;向上向善着眼于受教的成效,锚定“教后何为”的育人目标:如果没有达到人格向上、心性向善的效果,教学便是失败的。</p> <p class="ql-block">近段时间总觉学习吃力、进步缓慢。为寻求突破,我回顾研读前两周的优秀作业,发现其普遍立意深远、见解独到、反思透彻,且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入分析后发现,这些作者大多已学习后续章节,甚至通读了《中式教育》全书,因此能跳出单章局限,构建起系统性的认知体系。这让我意识到,想实现学习进阶,必须拓宽教育视野,从宏观角度把握知识脉络。当我摒弃焦虑、放空心态时,学长们的感悟渐渐触发了我的觉力,笔下也重新流淌出文字。于是,我针对引发共鸣的作业逐条撰写了心得。</p> <p class="ql-block">深入反思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存在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教学设计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方法固化,仍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三是问题设计粗糙,未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其中最值得警惕的是,在讲解试题时,我过度依赖标准答案——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扼杀了他们的求知热情。这种填鸭式教学虽完成了知识传递,却与“培能开智”的教育本质背道而驰。</p> <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我尝试将“教之内涵”融入家庭教育实践。此前虽重视孩子阅读,却缺乏系统规划。本周我和小女儿共同制定了假期阅读计划,记录在成长记录表上,具体包括:①诵读《弟子规》等传统经典;②在“亲近母语”APP上朗诵童谣;③阅读学校或权威机构推荐的必读书目;④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书籍阅读;⑤聆听父母朗读教育部推荐书目。每完成一项任务,可以获得一颗星星,集满10颗星即可兑换礼品或实现一个小愿望。</p> <p class="ql-block">其中,诵读传统经典有助于训练记忆力,朗诵童谣能培养语文语感,阅读必读书目可提升思维认知,自由阅读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听父母读书则能锻炼听说能力。多种方式综合运用,不仅能够实现“培能开智”的教育目标,也符合“有效有益”的教育标准。这种做法既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建立了清晰具体、可量化、易执行的阅读规范,目前计划执行效果良好。</p> <p class="ql-block">昨天早晨带小女儿去公园,散步时,我引导她完成当日的经典诵读任务——背诵《弟子规》,她不情愿地拒绝了。过了一会儿,我们看见河堤上长满萱草花,我又引导她复习《墨萱图》,她依旧不配合。看着她执拗的样子,我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火气。换作以前,我定会厉声斥责,甚至翻旧账细数她的不是,把她和姐姐作对比,抱怨教育她多么费力。但想到中式教育倡导的“施善长善”教育理念,我强压下情绪,在心里反复默念“莫生气”,随后平静地对她说:“妈妈因为这件事有点生气。”并解释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想要将来有所成就,学业就不能随意荒废,要保持每天学习的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带她去超市,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进入超市后,她主动向我道歉,承诺会改正,还帮我拎菜、排队称重。回家后,她不仅第一时间补背了《墨萱图》和《弟子规》,还主动帮我叠被子、擦桌子、整理物品、洗刷杯具。原来,当孩子懂得知错能改时,小小的身体里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正是“施善长善”理念催生出的成长力量。</p> <p class="ql-block">超市购物时,我买了两瓶益生菌饮料(原味和椰果味)。小女儿向来偏爱椰果味,却坚持等姐姐放学先挑。大女儿选了椰果味后,我提议姐妹俩分着喝,小女儿却坚定地说:“我喝原味。”我追问缘由,她得意地回应:“财物轻,怨何生。”这正是本周新教她的《弟子规》片段。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兄友弟恭”的行为规范已在她心中扎根,遇到合适的场景,便能活学活用,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印证了传统经典“培能开智”“施善长善”“有效有益”的教育价值,作为母亲,我由衷感到欣慰。</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构思每周末举办“家庭会议+读书会”,和先生商量时,他觉得是形式主义,没有同意。今早告诉两个女儿,她们却完全赞同。按照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我们的首次家庭会议在早餐的愉悦氛围中有序开展。</p><p class="ql-block">家庭会议环节,我们依照陶行知“晨起四问”总结上周得失、规划本周计划并互评;读书会环节,依次分享本周阅读内容及感悟。先生起初不愿参加,经女儿们劝说后加入,还分享了王阳明的故事,倡导全家学习他勤奋笃学的品质。最后,我们共同商议确立了家训与家规。</p><p class="ql-block">家训核心为谦和友善、互尊互爱、明志笃行、共担家责、勤俭守时。家规则从修身、立业、持家、养心、惜时等方面细化,比如修身篇强调“心有大爱不损人,知错能改不文过”;持家篇倡导“勤俭节约不浪费,整洁有序不杂乱”。这次家庭会议不仅锻炼了全家人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更成为指引我们立身行事的精神坐标。</p> <p class="ql-block">坚守教育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既要传授知识,更要解疑释惑,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基。教师是一份职业,但教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种需躬身践行的良知,容不得半分消极懈怠。身为家长,我们都期盼孩子能遇上良师;那么作为教师,更应爱岗敬业、善教乐学、与时俱进,方能不负育人使命,无愧于心。</p> <p class="ql-block">研习“教之内涵”后,我对下一轮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规划:立足因材施教,在培能开智中夯实学生的学识根基,在施善长善中激发其成长内驱力,在有效有益中锚定育人目标,最终引导学生向上而行、向善而为,以教育的温度润泽每一颗心灵。</p><p class="ql-block">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作为教师与家长,我们不仅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应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我愿做一束微光,带动身边的同事一同探寻传统教育的智慧,凝聚共育合力。相信当教育者携手同行,中式教育的智慧必将照亮更多生命的成长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