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 “859”:另一个紧张的战场

白胜林

<p class="ql-block">  2025年,是宝钢“85.9”投产 40 周年,也是我们这些老宝钢人考入上海市委党校大专班宝钢教学班 40 周年,非常值得纪念。</p> <p class="ql-block">  6月25日,10位宝钢党校第一期大专班老同学相约来到宝山国际邮轮码头相聚,谈起40年前参加高复班培训入学考试的情景,那也是一场特殊、紧张、激烈的战斗,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左起:张国治,李光军,王真富(班长),曾凡全,吴水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后排左起:王爱新,王金旋,姚建利,白胜林,段启淮。</b></p> <p class="ql-block">  1985年,在宝钢全员为 “85.9” 投产一次成功目标决战的紧张氛围中,数十名来自大宝钢生产建设系统的年轻骨干,踏入了另一个更为紧张的战场 —— 宝钢党校大专班考前复习。要知道,这个党校大专班的录取率仅有百分之五十多。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那段特别的时光,在同学们记忆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永远回忆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  回溯到 1984 年 2 月 15 日,邓小平同志亲临宝钢视察,并为宝钢留下了意义非凡的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彼时,宝钢正处于建设和生产准备的关键时期,小平同志的题词,如同一股强大的动力源泉,激励着宝钢员工们掀起了新一轮的学习培训高潮。现场的技术标准培训、生产操作培训、设备维护培训等都在紧张而有序地推进着。</p> <p class="ql-block">  随着学习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依据党中央对干部队伍 “四化” 建设的新要求,结合宝钢的实际情况,补上干部 “知识化、专业化” 的短板,成为宝钢党委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p> <p class="ql-block">  据时任宝钢党校副校长樊纯诗回忆,为了攻克这一 “短板” 难题,时任宝钢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黎明、党委书记张浩波、宝钢总厂党委书记朱尔沛对此高度重视。他们多次深入探讨研究,最终决定,从宝钢总厂和宝钢建设工地的各冶金建设单位、以及宝钢工程指挥部机关中,选拔推荐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进入宝钢党校。通过党校严格且系统的专业学习培训并考试合格,让这些干部再回到各自的岗位上锻炼成长,进而发挥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24年12月18日,樊纯诗校长(右)应邀参加班里同学聚会时和班长王真富(左)、同学段启淮(中)热烈交谈。</b></p> <p class="ql-block">  宝钢工程指挥部和宝钢总厂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1985 年初,总厂、指挥部以及参与宝钢建设的各大冶建单位,依照名额分配,从基层团委书记、机关部门以及一线岗位上,共计选拔推荐了 76 名骨干参加考前复习。</p><p class="ql-block"> 1985 年春节刚过,这些骨干们便前往果园 22 号楼报到,集中住宿,展开全封闭的考前脱产培训。</p> <p class="ql-block">  在被推荐参加高复班培训的学员中,存在着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年龄差距较大,最大的 40 岁(当时规定年龄最大不超过 40 岁),最小的仅 22 岁。其二,实际文化程度差异明显,他们之中既有 “老三届” 的学员,也有高中技校生。</p> <p class="ql-block">  那时,上海市成人高考主要是考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 5 门课程。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考前复习培训效果,宝钢党校在市内专门聘请了两位优秀的高中语文和数学高级教师,并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组建了 5 个学科教学组。除了进行大课教学外,还重点对学员进行分类辅导。</p> <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压力最大的当属参加高复班培训的学员们。他们都是各单位精心推选的骨干,从紧张的宝钢生产准备和建设工地岗位上被专门抽调出来脱产学习。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他们自然深感光荣,但也深知责任重大,因为前提是要达到录取分数线,容不得丝毫懈怠。在学员中,20 几岁的同志由于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相对来说还较为轻松一些。而 30 岁以上的同志,他们已经放下书包多年,学习难度就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初中六八、六九届的学员,尽管平时也没有放松学习,阅读过不少书籍,但数学基础薄弱,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p> <p class="ql-block">  面对这些困难,学员们唯有刻苦用功这一条路可走。在高复班中,大家将每一分每一秒都投入到复习之中。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提醒,梳理思路、寻找规律,彼此鼓励。老师们也格外关注数学底子薄的同学,为他们开 “小灶”,帮助他们背记数学公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在复习期间,同学们每天晚上 12 点都会用 “热得快” 煮一杯鸡蛋面条,给自己 “补充能量”。夜宵过后,他们继续复习到凌晨三点才休息。有的同学甚至到最后眼睛都熬肿了,依然咬牙坚持下来。</p> <p class="ql-block">  经过3 个月的脱产复习培训,学员们参加了全市统一招生考试。</p> <p class="ql-block">  考试前一天,大家都非常激动紧张,许多学员一个晚上睡不着觉,希望能够考出好成绩,也有的对考试感觉把握不大,心里七上八下。</p><p class="ql-block"> 两天考试下来,有同学计算着分数,感觉考得不错,心里有了底,也有同学感觉题目 难,没考好,正所谓几多欢乐几多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不到长城非好汉!</b></p> <p class="ql-block">  考试结果,有 43 名同学达到了录取分数线并被录取,录取率为 56%。其中,宝钢总厂推荐的 19 位同志,有 18 位被录取,录取率高达 95%。</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场残酷的淘汰赛落幕,考上的,落选的,大家都没有丝毫懈怠,都做了最后的拼搏,面对百分之四十四的淘汰率,老师和学员们百感交集。</p> <p class="ql-block">被录取的43位同学名单:</p><p class="ql-block">宝钢总厂:18人</p><p class="ql-block">陈志才,王真富,范锁虎,沈南华,</p><p class="ql-block">王能华,白胜林,毛连宝,吉同祥,</p><p class="ql-block">彭春生,金伟国,段启淮,曹 鹰,</p><p class="ql-block">陈茂林,沈玉国,王金旋,王爱新,</p><p class="ql-block">岑烈明,方子荣。</p><p class="ql-block">宝钢指挥部机关:2人</p><p class="ql-block">张国治,毛长风。</p><p class="ql-block">五冶:6人</p><p class="ql-block">陈道义,关义志,朱廷华 ,刘大洪,</p><p class="ql-block">王序生,刘渝艳,</p><p class="ql-block">十九冶:12人</p><p class="ql-block">王子常,于向东,姚建利,殷际会,</p><p class="ql-block">曾凡全,闫振让,王坤举,孙 玲,</p><p class="ql-block">陈 卫,吴水松,张万炎,胡春生。</p><p class="ql-block">二十冶:5人</p><p class="ql-block">张凤鸣,王孟德,周树平,李光君,</p><p class="ql-block">黄 海。</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过两年的系统脱产学习,1987年7月17日,党校为同学们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p><p class="ql-block"> 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严家栋、宝钢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宝钢党校校长张浩波、宝钢总厂党委副书记李沛泉,以及市委党校、宝钢指挥部、宝钢总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毕业典礼, 与会领导向同学们颁发毕业证书,勉励同学们回到岗位后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为宝钢的发展承担更重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1985年7月17日,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严家栋(第二排左8),宝钢指挥部党委书记、宝钢党校校长张浩波(第二排左7),宝钢总厂党委副书记李沛泉(第二排左9),宝钢指挥部党委副书记、政治部主任张子雄(第二排左6)宝钢教委主任江永洛(第二排左10),宝钢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关壮民(第二排左11),宝钢总厂党委组织部长郭廉高(第二排左3),等领导和宝钢党校老师一起,同毕业班全体同学合影留念。第二排左2为宝钢党校副校长樊纯诗。</b></p> <p class="ql-block">  毕业后,同学们被分配到各个单位。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拼搏奉献,建功立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许多同学逐渐成长起来,并担任了领导职务,为宝钢及各冶金建设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如今,40 年的时光已经悄然过去,同学们中年龄最大的已过 80 岁,最小的也 60 多岁了。去年年底,在邀请樊纯诗校长参加的同学聚会上,樊校长深情回忆起 40 年前的党校办学经历。他对第一期同学们学习时的拼搏精神印象深刻,对这一期同学毕业后的表现赞赏有加,也为自己当初亲自参与办学决策而深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  事实充分证明,在 1985 年宝钢投产的决战时刻,宝钢抽调骨干出来脱产学习的决策是正确的。而同学们入学时所经历的,也是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胜利之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樊纯诗校长和同学们一起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左起:周树平,张国治,樊纯诗,王真富,曾凡全,吴水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后排左起:王爱新,白胜林,李光军,毛长风,王金旋,段启淮,关义志,姚建利,曹鹰。</b></p> <p class="ql-block">  正如樊纯诗老校长所言:</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了,我始终记得在党校工作的日子,那是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是宝钢建设生产的关键时刻,我们是师生更是同志战友,我们团结一心,携手奋斗,完成学业,奔赴岗位,为改革开放、为宝钢的生产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我们会永远怀念那火红的年代,怀念我们共同走过的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