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外出旅游时的我个人有两个主要看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阿维尼翁两者兼具,而且还很突出。 </p><p class="ql-block"> 我们国人对阿维尼翁熟悉的并不多,我也是到了这里才知道,这座古城相当于西安之于中国的历史地位。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把阿维尼翁的美篇分成人文、自然景观两篇来完成。</p> <p class="ql-block"> 1309年,教皇克雷芒五世将罗马天主教教廷从罗马迁至阿维尼翁,此后7位教皇在此执政,阿维尼翁迎来最辉煌时期。1334-1363年,教皇们修建了教皇宫这座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我认为这是阿维尼翁的三大看点之一。教皇宫由旧宫和新宫连接而成,总面积1.5万平方米,内部像个迷宫,大殿小厅相连,我们转到后来连出口都找不到了。1379-1409年,教会大分裂结束了阿维尼翁教皇的合法性,城市开始走向衰落。1791年,阿维尼翁成为法国的一部分。1942年被德军占领,在此我想到了都德《最后一课》中,教师韩麦尔在黑板上写下,然后同学们压低声音读出的"Vive la France!",1944年在苏联红军和美军的协助下获得解放,所以美国白宫发言人反唇相讥法国记者刻薄提问时说,如果没有美军的介入,你们现在的母语应该是德语。</p> <p class="ql-block"> 阿维尼翁的城墙(看点之二)建于14世纪,19世纪曾重修。城墙总长近5000米,由大块方石砌成,城垛、城塔和城门都保存完好。其坚固而厚重,雨水冲刷的痕迹彰显着岁月的沧桑,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诸多古老故事,满满的历史厚重感。还有圣贝内泽桥,又称阿维尼翁断桥,建于12世纪初。大桥原本长900多米,有22个拱孔,是欧洲中世纪建筑的杰作。但因多次被洪水冲垮,如今仅余4个拱孔,成为一座断桥,它也是法国民歌《在阿维尼翁桥上》的灵感来源。我本来打算把这首民歌当做本篇文章的配乐,听了几遍,觉得不好,于是作罢。</p> <p class="ql-block"> 步行对穿老城大概20分钟的路程,比我家附近的徐泾镇小多了。我们在这里三天两夜,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逛街,所以看得比较仔细。我们入住的阿维农华丽酒店 Avignon Grand Hotel,我感觉这是我们此行住的最好的一家酒店,位置好,就在老城城墙根底下,正对老城入口,房间宽敞明亮,设施俱全。说这个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一个话题:欧洲的缺电。缺到半夜停电,我们的同游出去投诉,缺到走廊灯要发出很大声音才能唤醒,缺到空调在房间里不能温控,而总控半夜就关了,那里白天也是35-36C°的高温啊!我们最后一天在巴黎戴高乐机场酒店也没有空调,同游投诉无果。我在阿维尼翁忍不住去咨询了酒店前台,回答就是我前面说的“缺电”。欧洲关停了全部火力发动站,关停了大部分核电站,只有法国还保留了两座,尤其是去年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大规模断电事件以后,全欧洲抢电,法国用上了各种手段,确保不超标(欧盟节能指标),确保不断电。这些本来跟我们游客可以关系,但是我们经历了,说出来也让要去的朋友们有点思想准备。</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点给准备去的朋友提示一下:老城里有一家越南餐厅,恶劣至极,甚至恶心!我们到达当天,因为比较晚了,司导小张和小李建议我们就近解决晚餐,附近就有一家越南餐厅,于是我们就去了。根据我经常去欧美国家的经验,10多个人一下子涌进一家餐厅,他们的准备工作会来不及的,所以我们大家就尽可能简单、统一,将心比心嘛!我们进店后,完全亚洲人面孔的老板娘爱搭不理地一个劲儿讲法语,菜单也只有法文,于我们就按其他客人点的炒粉照葫芦画瓢地点了几份,但是有两位同游发觉一份的量两人也够了,于是两人就点了一份,老板娘二话不说,直接把桌子上的筷子和口布收掉一套,表示一份炒粉只配一副餐具。这一举动让我们所有人都看得惊愕了!炒粉上来了,我们一位同游发现里面有豆芽,而她对豆芽过敏,她提出愿意多付一份的钱让厨房再做一份没有豆芽的,老板娘忽然脱口而出地用中文说,你们自己可以内部调剂一下嘛!原来她也是中国人!无耻!另外值得表扬的是一位法国人。他在上海工作过11年,讨了一个台湾老婆,回阿维尼翁开了一家台湾餐厅。菜品不是重点,服务的麻利和细致让人还想再去,所以我们吃了晚饭,第二天中午又请他预留座位,我们也去了,同样是坐在室外,因为室内没有空调,太热了。</p><p class="ql-block"> 啰里啰嗦都算是人文景观吧!一个人不在于你是白皮肤、黄皮肤还是黑皮肤;不在于你是白领、蓝领还是高管、老板,你的基本人格和底线一定要拖住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