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童话照进心灵: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薛凤娟

<p class="ql-block">  初次翻开罗伯特·戴博德所著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时,很难想象这本装帧小巧的童话书,竟藏着叩击心灵的力量。作为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戴博德将晦涩的心理学理论,编织进蛤蟆先生的故事里,让我在四十多页的阅读中,仿佛跟随主人公踏上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灵之旅。</p> <p class="ql-block">  故事开篇,那个穿着天鹅绒外套、戴着锃亮高帽、驾着时髦马车穿梭在河岸的蛤蟆先生,曾是河岸镇最耀眼的存在。他热情好客,总能用新奇的冒险计划点燃伙伴们的热情;他慷慨豪爽,蛤蟆庄园的宴席永远摆满最甜的果酱和最香的馅饼。可如今,曾经锃亮的高帽沾满灰尘,天鹅绒外套皱成一团,蛤蟆先生整日蜷缩在阴暗的卧室里,对美食失去兴趣,连最爱的划船游戏都提不起精神。曾经明亮的眼睛蒙着灰翳,红润的脸颊凹陷下去,连说话都透着浓重的鼻音——那个骄傲自信的蛤蟆,彻底变成了被阴霾笼罩的“提线木偶”。</p> <p class="ql-block">  蛤蟆的好友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群像画卷:稳重的獾是典型的权威者,他总戴着金丝眼镜,说话时习惯用爪子敲打桌面,面对萎靡的蛤蟆,他给出的是不容置疑的建议——“振作起来”;温柔的河鼠像细腻的倾听者,他会默默坐在蛤蟆床边,用尾巴轻轻圈住好友颤抖的爪子;而活泼的鼹鼠则带着莽撞的关切,举着刚烤好的燕麦饼闯进房间,试图用热闹驱散阴霾。他们的担忧毋庸置疑,却始终不得其法,这也让我意识到:有时善意的关怀若缺乏理解,反而可能成为心灵困境者的负担。</p> <p class="ql-block">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苍鹭咨询师与蛤蟆的对话场景。当苍鹭一次次轻声询问“你今天感觉怎么样”,当蛤蟆在追问下第一次正视内心翻涌的悲伤与愤怒,我仿佛也在文字间完成了一场自我审视。这四十多页的阅读,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情感褶皱——我们是否也像蛤蟆的好友们,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待他人的痛苦?又是否敢于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脆弱?</p> <p class="ql-block">  合上书页,蛤蟆与苍鹭的第二次咨询刚刚结束,而我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戴博德用童话的轻盈承载心理疗愈的沉重,让我明白:每个看似坚强的灵魂,都可能藏着等待被看见的“蛤蟆先生”,而真正的救赎,或许就始于那句温柔的“你感觉怎么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