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十四孝》中“恣蚊饱血”讲述的是晋代吴猛为让父母免受蚊虫叮咬,赤身坐在床边,任凭蚊子吸食自己血液的故事。故事中的吴猛,为了让父母睡个安稳觉,宁愿自己被蚊虫叮咬,鲜血淋漓。</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没有蚊帐、没有驱蚊设备的年代,他的孝心确实令人动容。昏暗的房间里,只有油灯微弱的光,窗外的风吹不散蚊虫的侵扰,他静静地坐在床边,任由蚊子吸食自己的血。那一刻,他的身影仿佛被时间定格,成为孝道文化中一个令人敬佩又略显沉重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然而,从现代视角来看,这种孝行确实存在明显局限。蚊虫叮咬不仅会带来不适,还可能传播疾病。吴猛的做法虽然感人,却并不科学。如今,我们有蚊帐、驱蚊液、蚊拍等许多更有效、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蚊虫问题。</p><p class="ql-block">在户外,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一位男子手持蚊拍,轻轻一挥,便能将蚊子击落。他身后是结实的蚊帐,身边是清新的空气,虽然略显疲惫,但内心安稳。这何尝不是一种孝?用更理性、更健康的方式保护自己,也保护家人,才是现代社会中更可持续的孝道表达。</p> <p class="ql-block">此外,这种孝行也反映出传统孝道中“片面化”的倾向。孝,并不意味着一味地牺牲自己,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关爱之上的情感交流。在现代社会,真正的孝更多体现在日常的陪伴与体谅中。</p><p class="ql-block">比如一个家庭的生日聚会,客厅里,老人戴着生日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两位年轻人围坐在旁,一起为他庆祝。</p><p class="ql-block">桌上是热气腾腾的蛋糕,烛光摇曳,温馨满屋。这种陪伴,这种共享时光的温情,才是现代人更熟悉的孝道模样。它没有极端的牺牲,却充满了人情味。</p> <p class="ql-block">我们对待传统孝道,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的核心是关爱父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体贴,而不是形式上的极端表现。</p><p class="ql-block">如今,一家五口围坐在餐桌旁,长辈们笑容满面,孩子们也开心地夹菜、聊天,桌上是热腾腾的饭菜,墙上挂着温馨的画,墙角的绿植为家增添了几分生机。</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画面,才是我们心中“孝道”的真实写照。它不轰轰烈烈,却温暖人心;它不惊天动地,却深入人心。孝道,不该是沉重的负担,而应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温情,是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关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