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起伏中的求医感悟

老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 年的春节,对我而言是段浸满悲伤的时光。大年初四,惊闻校友付云离世的噩耗,悲不自胜,心如刀割。付云的音容笑貌在脑海中不断闪现,那些交往的点滴如电影般循环播放,让我夜不能寐,痛彻心扉。坐在电脑前,伴着旧照片,一挥而就三千多字的悼文,字里行间满是痛彻心扉的怀念。此后数日,我都心神不宁、精神恍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谁知祸不单行,大年初七,与我私交甚好的家琳也离我而去。家琳酷爱摄影,我亦对拍照情有独钟,因我说话直爽,他视我为挚友。尽管我们是晚年才相识,但他愿意将藏在心底几十年的话向我倾诉。年前,他还约我开春后去他老家定州登开元寺塔,如今却是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怎不令人心碎。那一夜,我辗转反侧,几乎彻夜未眠,迷糊中挨到天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就这样恍恍惚惚到了正月十五傍晚,总感觉头晕目眩,一量血压,高压 180,低压 95。我赶紧吃了半片倍他乐克,随后打车前往省医科大医院。到医院后,血压有所下降,高压 160,低压 84。医生不听我细说情况,量完血压就让我做心电图,结果显示正常。接着又让我做脑 CT、心脏彩超,还抽了 4 管血。等所有结果出来,已是夜里 12 点多,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医生让我接着吃以前的药,又给我开了一瓶 “卡托普利片”,嘱咐血压高时吃一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千多元的检查费换来了数值上的“安心”。从第二天开始,血压渐渐正常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年五一前夕,参加了两个活动,可能是有些劳累。五一早上,血压突然又飙升,高压达到 160 多。我不想再去省医科大医院,便去了市人民医院。医生听了我简单的叙述后,说:“换药吧。” 随即给我开了两种药: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和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每天早上各一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换药了,但之后的几天血压一直没恢复到从前,总在140——150之间徘徊。十天后,我只好再次去找那位医生,她让我再观察一段时间。又过了十天,血压依旧如此。没想到的是,一天夜里我突然失眠了,第二天血压又160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我去了家门口的大马社区医院。大夫测量了我的血压后,对我说:“不要害怕,是有点高,但不是高得可怕。”她让我慢慢地给她叙述这几次高血压飙升的过程。随后她问我:“最近还为朋友的事难过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摇了摇头:“已经不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后,医生让我抬起小腿,轻轻地按了一下,又用指尖在脚踝表面轻轻划了一下后,对我说:“你的小腿和脚踝没有浮肿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后她又对我说:“你现在的药和以前吃得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缬沙坦基本是一类药。我们分析一下原因后,再说如何用药。可以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看着大夫,觉得大夫很亲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夫对我说:“听了你的叙述,我认为你血压的飙升与情绪有关,与劳累有关。我建议你在注意休息的同时,还吃以前得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可能看出我有些发愣,又对我说:“我们不是简单地把药换回去,而是要再观察是哪种药不太合适后,再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让我每天做5次血压记录。一周到10天后来分析一下是那种药的效果有问题,再确定是否换药。她还让我晚上睡眠前吃五粒“枣仁安神胶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非常信服这位大夫的话。自那天回家后,我按时测量血压,按时记录。一周后,血压基本恢复正常了。当大夫看了我的跟踪记录后,对我说:“看来这些药还可以,没必要换药,你就这样吃着,同时还要继续观察。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当然高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顾三次血压飙升,三位医生的处理方法各不相同,我不好评判,但内心最感激的还是社区医院的这位大夫。大医院有大设备,一通全方位的检查,医生省心,我们放心。这种精密检查如同望远镜,能看到血管壁的细微变化,却可能忽视情绪海啸对血压的冲击。在精密仪器的包围中,我的悲伤情绪似乎成了不值一提的“非器质性因素”。这种将身体与情感割裂的诊疗方式,像给汹涌的情绪贴上了“正常”的标签,却未触及血压飙升的根源。市医院的快速高效把血压波动简单归结为“药物效果不佳”,却忽略了劳累、情绪这些更本质的诱因。社区诊所的“慢诊疗”则像显微镜,透过血压记录的蛛丝马迹,捕捉到生活事件与身体反应的隐秘关联。当社区医生让我“再观察一段时间”时,我看到的不是敷衍,而是现代医学在个体差异面前的局限性——只是这种局限性本可以用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沟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也让我感受到:血压计上的数字不是孤立的生理符号,而是情绪潮汐在血管里的具体化呈现。当她帮我分析血压波动时,我突然明白:好的医生不仅医治疾病,更在解读身体与心灵的对话密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位社区医生能够耐心地听我叙述每次血压突然飙升的来龙去脉,能够帮我分析飙升的原因,并能给我详细讲解血压升高的因素,我这才惊觉标准化用药方案与个体体质间的鸿沟。最触动我的是社区医生的那句话:“血压计不会说谎,但需要有人听懂它的话。”这句话让我反思:当我们执着于寻找“最好的医院”时,是否忽略了“最懂你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健康守护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