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悼马俊雄</p><p class="ql-block">洱海波寒惊噩耗,苍山云黯泪潸然。</p><p class="ql-block">清管岁月调纷事,村长相扶四十年。</p><p class="ql-block">开斋送暖千家记,主麻修祠众念牵。</p><p class="ql-block">路石犹温经手砌,果园垂实映霞鲜。</p><p class="ql-block">晨诵古兰祈顺意,暮筹生计解民悬。</p><p class="ql-block">宣礼塔前音宛在,慈心长驻马米川。</p><p class="ql-block">愿随主恩归天园,两世吉庆永安然。</p><p class="ql-block">《书写编辑制作马绍川7月7日》</p> <p class="ql-block">愿安拉慈悯,铭记马俊雄的奉献一生</p><p class="ql-block"> 7月7日,当旅游大巴穿行在大理的湖光山色间,一通电话却如惊雷般震碎了平静。听闻挚友马俊雄于同日上午9时永远离开了我们,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八十余载春秋,他将全部心血倾注于马米厂村,此刻唯愿安拉赐福他两世吉庆,在天园得享安宁。</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俊雄担任马姓清管会主任时,便以公正与热忱赢得众人敬重。他常说:“邻里和睦,是安拉的恩典,也是我们的责任。”哪家因婚丧嫁娶产生矛盾,哪家为生计发愁,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开斋节前夕,他曾连续数夜奔走,协调资源为困难家庭送去米面粮油;主麻日过后,他便组织村民修缮清真寺,确保每一处设施整洁完备。他用行动诠释着信仰与担当,让“互助”二字深植于村庄的血脉。</p><p class="ql-block"> 2017年,74岁的他肩负起村长重任。面对村里基础设施落后的困境,他不顾年迈,带领村民修建硬化道路、改造水利设施。施工期间,他每日清晨在工地上诵读《古兰经》祈福,祈求工程顺利、众人平安。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他组织村民学习种植技术,将收获的农产品优先供应给清真寺与周边穆斯林社区。他常鼓励年轻人:“用双手创造生活,才是对安拉最好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如今,大巴停靠在景区,望着远处清真寺的宣礼塔,耳畔仿佛又响起他熟悉的声音。俊雄虽已远去,但他主持修建的清真寺依然矗立,他带领开垦的果园硕果累累,他调解过的家庭仍和睦如初。这些点点滴滴,皆是他留给马米厂村最珍贵的遗产。愿安拉接纳他虔诚的一生,让他在天园永享吉庆,阿敏。</p><p class="ql-block">以上是马绍川回忆;一生一世的好亲友马俊雄老村长解要情况!</p> <p class="ql-block">马绍川写出电话里的最后三分钟</p><p class="ql-block"> 6月19日,昆明野鸭湖的水波在阳光下闪烁,马绍川载着游客穿梭在湖光山色间,彼时的他不会想到,一场与故人的遗憾会面正悄然铺展。两天后的清晨,马绍川换乘两次公交,又辗转地铁,穿越半个昆明城,抵达新亚洲体育城的再聪火锅店。推开店门时,空气里还飘着熟悉的火锅香气,可那个总坐在角落笑盈盈招呼客人的老村长马俊雄,却不见踪影。</p><p class="ql-block"> 等待的时间漫长又煎熬,直到6月21日20点20分,我终于拨通马俊雄的电话。听筒里传来的声音微弱而模糊,像被风吹散的絮语。他轻声说自己在顺城街海理发家休养,背景音里隐约夹杂着细碎的响动,仿佛隔着一层薄雾。短短三分钟的对话,话语间透着难以名状的微妙,那时的我只道是他身体不适,想着改日再登门探望,却不知这竟是最后的诀别。</p><p class="ql-block"> 如今惊闻噩耗,记忆突然变得锋利而清晰。回想起电话里他沙哑的嗓音,那些欲言又止的停顿,此刻都化作心头酸涩的回响。那通电话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声呼吸,都成了时光馈赠的最后礼物,永远定格在那个寻常又特殊的夜晚。</p><p class="ql-block">恍惚间又想起老村长总挂在嘴边的那句“有空来店里吃火锅”,想起他布满皱纹却温暖的笑脸,想起他在店里忙前忙后招呼客人的身影。可如今,火锅店的门依旧敞开,却再也等不到那个熟悉的人。生命的无常在此刻显露无遗,曾经以为来日方长,却不知有些再见,早已是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 这三分钟的通话,像一道永远解不开的结,缠绕在心头。我多希望时光能倒流,让我在电话里再多叮嘱几句,让我能赶去见他最后一面。但人生没有重来,唯有将这份遗憾与思念,化作记忆里最深的珍藏。马俊雄,愿你在另一个世界安好,那些未完的牵挂与思念,都随着晚风,飘向有你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七月七日闻俊雄大哥猝逝恸书》</p><p class="ql-block">噩耗惊传七月七,肝肠寸断泪沾衣。</p><p class="ql-block">同栽陌上千株树,共理村头百件急。</p><p class="ql-block">昨日田埂还论道,今朝泉路已相离。</p><p class="ql-block">余生谁与言桑梓,独对西风忆故知。</p><p class="ql-block">注:首联点明日时与噩耗带来的猝然悲痛,“泪沾衣”显悲之切。“同栽树木”“共理村急”追忆二人并肩为乡村办实事的过往,平凡细节见深情。“昨日论道”与“今朝相离”形成强烈时空对比,凸显生死相隔的残酷。末句“谁与言桑梓”直抒孤苦,以“独对西风”的萧瑟之景收束,将马绍川痛失老友、再无知音共话乡土的悲恸,凝于西风残忆之中,沉痛愈显。</p> <p class="ql-block"> 马绍川:写给沉痛哀悼老村长马俊雄</p><p class="ql-block"> 在马米厂这片土地上,马俊雄一家的故事,是时代浪潮里普通人奋斗与坚守的缩影,更是一个家庭在亲情滋养下各展所长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老村长马俊雄的离去,带走的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留下的却是他用一生言传身教浇灌出的家风——那是对子女闯荡的支持,对不同选择的包容,更是深植于血脉的踏实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长子马再普在改革开放中闯出辉煌,是敢闯敢试的时代弄潮儿,他的成功里,藏着父母默默托举的力量,那是放开手脚让他去闯的信任;次子马再聪与马绍川在八十年代开班车,在交通不便的年月里搭起便民桥梁,这份创业的勇气,离不开家庭作为后盾的安稳;三子马再军投身伊斯兰教职,以阿訇身份服务社会,这份对信仰的坚守与对他人的奉献,何尝不是父母教给他的“向善”底色?四子在下关开手机材料店,跟上世纪的时代步伐,把日子过出烟火气,背后同样有父母无声的牵挂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四个儿子,四条人生路径:有人搏击商海,有人扎根实业,有人守护信仰,有人紧跟潮流。看似各异,却都带着同一个家庭的印记——务实、坚韧,且心怀温度。就像马绍川的沉痛哀悼,不仅是对逝者的敬意,更是对这份由家庭凝聚力延伸出的人情温暖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父母的帮助,从不是束缚的枷锁,而是托举的双手。他们允许子女在时代的画布上自由挥洒,却始终用爱与包容筑牢家庭的根基。如今老村长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这份家风,会像马米厂的土地一样,继续滋养着这个家庭的每一代人,也让这段“点点滴滴”的故事,在邻里亲友的记忆里,带着温度流传。</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7日早上9时许马米厂老村长马俊雄永远的离开了人世间、马绍川沉痛哀悼执笔写给世人留念!</p> <p class="ql-block">赤诚映热土,丹心照乡魂——追记马米厂村奉献者马俊雄</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7日上午9时,82岁的马俊雄老人永远合上了双眼。从八十年代担任马米厂马姓清管会主任,到2017年挑起村长重担,跨越四十余载春秋,他将毕生心血镌刻在马米厂村的每一寸土地上,用无私奉献书写了一曲动人的乡村赞歌。</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马俊雄初担重任,成为马姓清管会主任。彼时乡村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他主动调解家族纠纷、维护村规民约,走家串户倾听村民心声。遇到矛盾冲突,他总以“家和万事兴”为原则,一碗水端平,用耐心和智慧化解矛盾,让邻里重拾和睦。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还带领村民修缮祠堂、组织集体生产,凝聚起家族与村庄的向心力,为马米厂村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2017年,已过古稀之年的马俊雄再次挺身而出,当选村长。面对乡村振兴的新使命,他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带领村民踏上发展新征程。村里道路年久失修,他不顾高龄,反复奔走于乡镇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与村民一同肩挑手扛,将泥泞小道拓宽硬化;为改善灌溉条件,他牵头兴修水渠,白天监工、夜晚走访,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在他的推动下,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动室,组织老年秧歌队、青年读书会,让村庄焕发文化活力。他常说:“只要我还走得动,就要为村里多做点实事。”</p><p class="ql-block">生命的最后时光,马俊雄仍牵挂着村里的事务。2025年初,他在病榻上还叮嘱村“两委”班子要抓好春耕备耕;得知新建的村史馆即将落成,他欣慰地说:“这是给后代留下的根。”7月7日,这位把一生献给故土的老人溘然长逝,消息传来,全村老少无不悲痛落泪。</p><p class="ql-block">四十余载风雨兼程,马俊雄用脚步丈量乡村,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忠诚诠释担当。他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不仅是四通八达的道路、生机勃勃的产业,更是一份扎根乡土、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马米厂村的青山绿水间,永远镌刻着他的名字,村民心中永远铭记着这位鞠躬尽瘁的好干部、好长辈。</p><p class="ql-block">马绍川为老村长马俊雄书写留念!</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马绍川和好达担马俊雄情谊相关的内容</p><p class="ql-block">《至交情谊,岁月留痕》</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马绍川与马俊雄的情谊,宛如陈酿的香茶,越品越香,越久越醇。</p><p class="ql-block">初识时,两人不过是青春正好的少年,同在马米厂这片土地上,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那时,马俊雄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担当与果敢,而马绍川则有着细腻的心思和坚韧的毅力,相似的志趣与理想,让他们一拍即合,成为了彼此口中的“好达担”。</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马俊雄担任马姓清管会主任,忙得不可开交。马绍川只要一有空,就会到他身边,帮忙处理各种事务。村里马大爷和马大叔因为房屋边界起了争执,闹得不可开交。马俊雄和马绍川一同上门,耐心劝解,马俊雄凭借着公正的态度和威严的话语,稳定住双方情绪,马绍川则从邻里情分、长远相处的角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让两家重归于好。</p><p class="ql-block"> 后来,马俊雄成为马米厂村长,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一心扑在村子的发展上,马绍川虽未在村里任职,但只要马俊雄需要,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村里修建硬化道路时,马俊雄为资金和施工难题愁眉不展,马绍川利用自己在外跑旅游结识的人脉,四处打听合适的施工队,还帮忙联系到了一些愿意支持乡村建设的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那段时间,马绍川只要结束旅游工作,就会回到村里,陪着马俊雄守在工地,看着道路一点点成型。</p><p class="ql-block"> 闲暇时,两人也会像往常一样,找个安静的地方,泡上一壶浓茶,聊聊村里的变化,聊聊家人,聊聊各自的梦想。马俊雄常笑着说:“有你这个达担在,我感觉啥困难都能克服。”而马绍川则会拍拍他的肩膀:“咱俩还说啥客气话,你为村里做这么多,我能帮上忙就开心。”</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7日,马俊雄离开了人世。马绍川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他望着曾经和马俊雄一起走过的路,一起坐过的老树下的石凳,那些过往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虽然挚友已逝,但他们之间的这份情谊,早已深深烙印在马米厂的土地上,也永远刻在了马绍川的心里,成为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p><p class="ql-block">马绍川写下永存留念</p> <p class="ql-block"> 晨礼的吉庆尚在衣襟,再普与再聪已候在寺门,引我们往老村长马俊雄的新坟去。坟头新土带着晨露的润,阿訇领念的“雅辛章”在风里漫,我们围坟缓行,举意求主慈悯这位一生为村人操劳的老者:求主饶恕他的过失,升高他的品级,让他在天园里见着清廉的先贤。</p><p class="ql-block"> 转坟三匝,经声落时,再聪捧出油香散给众人,这是再普,再聪等几妻子说按圣行备下的吉庆。往家去的路上,心里默念:主啊,求你使他的坟墓成为乐园的花园,求你让我们记取他的善举,像他那样待人,像他那样敬畏你。</p><p class="ql-block"> 到了家中,热汤热饭摆上桌,我们先念“太斯米”,再捧起碗。愿这顿饭的吉庆,能随着我们的杜阿,抵达他的灵魂——主啊,求你应答我们的祈求,赐他平安,也赐我们后世能与他在天园相会的福分。阿敏。</p> <p class="ql-block">忆老村长马俊雄</p><p class="ql-block">——马绍川泣悼</p><p class="ql-block">一村风雨一肩担,霜雪爬满头已斑。</p><p class="ql-block">田埂常留深脚印,灶台总问暖与寒。</p><p class="ql-block">谁家难事眉间锁,哪处纠纷口中安。</p><p class="ql-block">今日忽闻君远去,空留乡路待人还。</p><p class="ql-block">注:诗中以“一肩担”点出老村长“好大担”的特质,通过田埂脚印、灶台问暖等日常细节,勾勒其为乡邻操劳的形象,末句“空留乡路待人还”寄寓深切怀念,贴合马绍川对老村长的追忆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