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我根据永康市档案馆查到的4480.7314号政治职务卡片开始,决定用穿针引线方式,进行系统地整理合攻炮台资料,将详实资料编成军民齐心合作的抗日故事,向纪念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献礼。且看我按照次序慢慢道来:</p><p class="ql-block">:一、抗日战争背景</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与抗日统一战线,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国共两党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1937年9月正式建立。</span>卢沟桥事变,日军在北平附近演习时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第29军)奋起抵抗,标志着全面抗战爆发。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p><p class="ql-block"> 1938年颁布《各省市国民抗敌自卫团组织办法》,规定各县、乡组建自卫队,归地方政府指挥。国民政府在各战区推行“军民合作站”制度,由地方政府、军队和民众团体共同组成,负责协调军需供应、情报传递、伤员救护等事务,确保前线与后方的协作。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建立“抗日救国会”、“民兵自卫队”等组织,实行军民为一体政策,极大增强了军民的协作能力。这些组织随着抗战形势的严峻而逐步完善,它们的建立对凝聚抗战力量、坚持长期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永康县六安乡地域与县西门连接,只隔一条10几米宽的西门溪而已,六安乡是保护县西门外围的一道重要防线,同样亦需要补充新生组织力量,以便动员军民合作抗战顺利进行,于1944年12月4日派本地出生、军人出身的马其骏派代六安乡乡长。六安乡贴近敌占区常常被窜扰,为了确保乡政府能正常工作,特将六安乡乡政府办公地申请移到城区松石镇楼氏宗祠内办公。</p> <p class="ql-block">现场寻访杨公大屋炮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现场寻访杨公大屋炮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 二、沉睡的档案被主人的家人唤醒</p><p class="ql-block"> 我为了了解爷爷马其骏的平生事迹,某日我来到永康市档案馆,提交了马其骏曾用名绝尘与马逸飞是祖孙关系的介绍信,请求查阅马其骏生前经历和所做事项。查阅结果电脑页面只跳出三张政治职务卡片:第一张马绝尘又名斯才:北伐任江北招撫使署特务中尉排长,二十六军官团步科毕业,任浙江省警官学校第五队区队长;第二张马绝尘又名斯才:任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总司令部无线电训班教育;第三张4480.7314号马其骏:1945年任永康县六安乡乡长,曾任河南省政府秘书。除任职职务外根本没有查到任何平生事迹,我感到很遗憾。</p><p class="ql-block"> 见上,马其骏在军政生涯中曾用名马绝尘、又名斯才。这里我先说明一下,受任六安乡乡长时,为了适应入乡随俗习惯,将曾用名改回原母亲取的名字“马其骏”,所以本文均以马其骏称之。</p><p class="ql-block"> 根据民国档案的目录体系由案卷目录和民国人物卡片所组成,卡片中的目录是档案的眼睛,也是打开档案宝藏的金钥匙。在改革开放以前,民国档案的目录体系由案卷目录和民国人物卡片(人名目录)所组成,前者用于按事查档,后者用于按人名查档。据此,我理解应该还有待未查到的马其骏任职经历和事项等着我去查。</p><p class="ql-block"> 某一天我又重新来到永康市档案馆,走进档案保管利用科说明来意后就向科长问这问那,科长也很细心的回答我所问的问题。科长突然想起卡片上马其骏曾经在浙江省警官学校任过区队长,会不会与永康警察案卷有关?他这么想也就这么做,不一会科长拿出馆藏的《永康县政府警察局各级人员奖惩案卷》,他将案卷轻轻地放在办公桌上,嘱咐着我,你看看吧!里面是否有马其骏的档案,但可要小心翻看别将它搞破了,接着就坐在我对面工作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小心翼翼一张又一张地翻看着,手上从不感到这些纸张的重量,等我看到马其骏三个字时,心里无比的高兴,自问这真的是我爷爷马其骏吗?看到档案内容后,突然觉得这些纸张竟是有重量的。克重的纸浆上记载着每个人的一生 如:出生证、学籍卡、工作经历、奖、罚、工作调动等,能体现出个人的荣辱得失的记载,我觉得轻轻的纸张重如泰山。</p> <p class="ql-block">现场寻访杨公大屋炮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 这次查档收获很多,如:马其骏1944年12月4日派代六安乡乡长,1945年12月18日辞职;六安乡办公地址迁移至城区楼氏祠堂内办公;攻打楊公大屋炮台整个过程……。这次攻打炮台的档案无比珍贵,它记载着永康人民英雄抗击日寇炮台全过程,也体现了军民合作抗战的团结精神,是无可替代的“见证永康抗日历史的瑰宝”。档案管理人员的灵活联想查阅档案方法,使永康抗日历史的特殊档案能面向社会,见证永康人民抗日历史丰功伟绩,他们服务周到的查复档精神值得赞扬。</p><p class="ql-block"> 我有了第一次查档的经验,自信小卡片上的任职记载并非空穴来风。继而从那时起的几年之中,到过浙江省档案馆几次,南京军事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九江市档案馆等多地查取过档案,每地都能查到马其骏不同类型的档案。特别是查到1939年马其骏任无线电教育时的招生简章、录取学员名额、学生籍贯以及开学典礼集体照等等,都在不同之处查凑全,这也是查档中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三、悼词引出大叔父尘封几十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上海的加急电报</p><p class="ql-block"> 1991年6月13日,从上海发往永康县烈桥乡马宅村马逸飞的加急电报,我拆开一看八个字:爷爷病危,望速来沪。我非常顾及爷爷,备妥旋即乘车赶往上海。到了上海爷爷已经与世长辞了,遗体存放在宾仪馆——明天举行追悼会,此时此刻我不由自主催泪而下。——悼念厅中间挂着“沉重悼念父亲大人追悼会”横幅,追悼会由大叔父主持,大姑父致悼念词:马其骏1906年出生浙江省永康县长安乡马宅村,1924永康县立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经北伐抗战——1945年底离职还乡。马其骏二十年的军政生涯有目共睹,始终体现无畏的战斗精神,彰显忠诚奉献的家国情怀,值得缅怀和敬仰;单位派员对马其骏先生生前所作所为的贡献肯定一一叩弓 礼毕,最后大叔父领头环绕一圈向遗体告别、礼毕。前往宴席厅……</p><p class="ql-block"> 宴席间谈话主题也都围绕马其骏先生生前1925至1945年的军政生涯,说到1945年,引起大叔父小时候他问父亲攻打炮台“怕不怕的问题。”大叔父说:军人出身的父亲素来严肃,在家从不谈公事。可那天,攻打杨公大屋炮台凯旋归来时,他一反常态,像个孩子般挥着手高喊——“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饭桌前等待的孩子们一愣,目光如集火射击般“唰”地锁定父亲的脸,异口同声:“啥胜利了?”父亲用洪亮的声音说:“攻打炮台胜利了!”。儿子咬了口馒头,含糊不清地问:“爸,那你打炮台时……怕不怕啊?”</p><p class="ql-block"> 父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计划合攻炮台步骤与方法起说:从策划、设计,协同驻军、警察局、县自卫队、乡自卫队等,特选阴历4月11日是农历2月29日,该夜是无月光的漆黑夜晚,黑得如同泼墨。在伸手不见五指时行军,又要坚持三要三不要:要绝对安静,要互相照应,要服从指挥;不要惊动百姓,不要暴露行踪,不要擅自行动。全民族抗战时期,虽然沿途村民默契配合,军民合作坚定了战士们攻打炮台的决心。可是(1)行军从城区出发到目的地有几十华里路,在该路段行军少不了会怕出安全问题的想法;(2)杨公、大屋两炮台都在居高临下俯视四周的山峰上,进入敌人炮台控制区潜伏侦查,利用密集一片的丛林作掩护摸索前行时,战士需要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敌情或突发性情况,这些都是少不了会怕出安全问题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3)特别是钻进坟堆区的剌棵蓬,被那些锋利的金刚刺围困着进退两难,想拉开出口用力过猛怕惊动敌人,还会被划破虎口,只能小心翼翼摸排前行……。小分队人马准时到了预定地点——妥为配备,攻击信号枪准时打响,战场上枪战是你死我活的战斗,哪有怕之理?</p> <p class="ql-block">四、计划先行妥为配备 各部就序击战开始</p><p class="ql-block"> (一)合攻炮台胜利</p><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13日,永康县警察局呈省政府、民政厅、八十八军报告可见:窃,职近获情报,盘踞本县杨公大屋之敌,深怀我军袭击异常惊慌。据报后连日计划进攻之步骤与方法,期于一鼓歼灭之,以解除人民在铁蹄之下之痛苦生涯,并巩固地方治安与维持秩序。乃于本4月11日夜11时,由职亲率全局官警,并邀同驻局国军,军警检查队及自卫队,前往杨公大屋袭击,于昨12日4时许到达该地。自卫队担任左翼方面,职担任右翼正面及八字墙方面之敌。职到达目的地,当即妥为配备,其时敌伪百余在二炮台上瞭望,职当即开枪射击。激战自晨四时起至10时止,达数小时之久。职亲自数度衔入敌巢,敌虽慿强固炮台工事顽抗,但终为我忠勇猛烈之攻击,狼狈坚守炮台不出。至11时许,职率队至离大屋五里之上陈坡,畧加休息早餐。本拟再往攻击,惟恐时间过久,敌增加援军,又因各员警整夜未睡,精神不支,旋于下午2时许返局,战装甫卸。接据该地住民奔局报告,杨公大屋敌伪,因惧我方包围歼灭,已于本12日12时全部向武义方面溃窜。职据报后,立即命督察长龚养廉率领员警四十余名,驰往追击,并抚慰该地民众,及从事破坏炮台及一切工事等任务。顷据督察长于本12日下午5时返局报告:经一日一夜之工作,已将敌伪所筑之炮台工事,全部拆毁无遗。并拆获铁丝网一百九十四斤,该地民众重见天日,腾欢若狂,任务已达,乃全部安全返局。等情前来,理合将此次亲率员警出击敌寇经过情形,并检同铁丝网一百九十四斤,一并备文报请鉴核,并予奖励出力员警,以昭激励!</p> <p class="ql-block">(二)请示嘉奖行复文件</p><p class="ql-block"> 代电:永康县县长钧鉴,县警察局长姚昌夔亲率员警邀同驻军及县自卫队于4月12日晨,挺身攻击盘踞县境大屋村敌伪激战4小时之久,顽敌不支全部向金华武义溃退,是日上午10时许大屋已为我克复,并动员民众破坏敌伪碉堡拆毁铁丝网等障碍物,地方重睹天日。军民兴奋,除电呈省政府,省保安司令暨民政厅外,特电奉闻乞赐奖勉,以励精勤不胜盼切。 六安乡乡长马其骏,桐城乡乡长李拱成,九安乡乡长方敦庠率全体民众(寒)叩。 1945年4月14日。 </p><p class="ql-block"> 复文:令六安乡乡长马其骏等,为呈代电一件为电报警察局长姚昌夔杀敌经过情形,请鉴核奖勉由,寒代处悉,本案业经本府详叙事实,转呈各上级核奖,实核即知照,此仝。 县长叶家龙 1945年4月25日。 </p><p class="ql-block"> 浙江省民政厅快邮代: 永康叶县长夘皓电悉该县警察局长姚昌夔亲率员警奋勇击敌伪殊堪,嘉慰应予传令嘉奖其他出力人员警,应由该县长分别予以奖励,以资激励、仰即知照。 云厅长 阮毅成 辰江诚(印) 1945年 5月7日。</p> <p class="ql-block">五、历史不可重复 精神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日战争获胜的荣躍如同繁星一般璀璨夺目!它象征了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经过英勇奋斗终于赢得了抗战的成果。在这一年里,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成为了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并稳坐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席位。</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前的1945年,勇敢的永康人民经过英勇奋斗终于赢得了攻打杨公大屋炮台的胜利,胜利给永康百姓带来了平安自由。八十年过去了那些攻打炮台战士英勇奋战精神还在档案袋里,未融入永康百姓心中。因此,我想写篇《合攻炮台胜利 精神代代相传》的故事,以讲故事形式传遍永康 。 </p><p class="ql-block"> 故事告诉我们:炮台拆下的194斤铁丝网,不论是呈文上级予以奖励,以资激励,还是复文下级的行复文中都离不开194斤铁丝网。铁丝网是属类五金。五金融入了永康五金文化,永康五金文化的内涵根植于千年历史传承,融合了工匠精神、商业伦理与现代产业活力,涵盖历史渊源、精神内核、产业支撑和文化传承四大维度。其核心内容包括黄帝铸鼎的传说象征冶金起源、陈亮学派事功之学奠基的重商传统,以及五金工匠走四方形成的技艺传播体系。</p><p class="ql-block"> 永康五峰书院与永康五金文化存在历史渊源上的关联。南宋时期,陈亮等学者在五峰书院讲学时提出的农商并重思想,成为永康五金工匠走四方谋生重要理论支撑,推动了五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浙江成为东南抗日战线前哨。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率省政府迁至永康方岩五峰书院,利用当地岩洞、庙宇等天然屏障进行防空办公。这一时期,五峰书院不仅是抗战指挥中心,还承担了战时行政职能,持续4年之久五峰书院未遭日军袭击,“这就是永康五金铸造的堡垒。”</p><p class="ql-block"> 1945年也是马其骏受派代理永康县六安乡乡长的一年;也是马其骏二十年奋勇抗争取得抗战胜利的一年;也是马其骏离职还乡的一年;也是马其骏“平冤昭雪”以此划杠的一年。总之1945这个数字是马其骏一生中的关键性转折点,“也是引出本故事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孕育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传承这些精神,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让和平的根基更加牢固,让复兴的脚步更加坚定。</p><p class="ql-block">马逸飞:2025年7月7日</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永康市档案馆:《永康县政府警察局各级人员奖惩案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