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心理学》

天晴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宣泄——就是夸张地重现导致心理创伤的那个时刻,亦即在清醒或者催眠状态下对创伤时刻的情感再现,对一个人会有治疗效果吗?通俗点说:就是有好处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学学术与治疗大师,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心理宣泄常常会产生有益的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人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反复讲述一段生动的经历,直到那段经历不再具有情感价值才会作罢。俗话说:“言为心声。”倾诉心声会逐渐削弱创伤性经历带来的情感作用,直到创伤性经历不再令人感到烦恼为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祥林嫂一次次地诉说失去孩子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她来说就是一个创伤性经历。只不过,她的倾诉对象没有心理医生,甚至没有可以承接她经历的对象。她的诉说就像投石问路,只是每次都把小石子投进了深渊,结果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荣格并没有绝对地认为心理宣泄对个人是有益的。他引用麦孤独的观点,认为在心理治疗中,治疗的主要问题并非心理宣泄,而是如何消除心灵的解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创伤性情结导致的心灵解离是一种不受意志所支配,直接与各种意识倾向相对立地自行显现出来的力量。它会专横地强行进入意识之中。情感爆发属于一种对个人的彻底侵犯,它会像敌人或者野兽一样,向个人猛扑过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应该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祥林嫂会忍不住一次次地讲述失去孩子的经历。她的心理宣泄没有得到安慰与满足,失去孩子的经历已经形成了创伤性情结,创伤性情结具有了自主性,心灵解离的发生导致了神经官能症的发生。就如同一头猛兽或者凶狠的敌人,对祥林嫂来说,就是致命一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明白创伤性经历的发生会带来心灵解离,以及心理宣泄对创伤性经历的抚慰作用,或许对自我的认知与调节还是有帮助的。对被倾诉者来说,了解这些或许也能够多一点宽容,说不定某一次的倾听会让他人爬出深渊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读荣格的这本《移情心理学》的阅读体验并不是很好。专业术语并不多,主要是在这本书里,荣格过多地借喻了希腊神话,并对其中的人物、图画、文字以及传说进行了宗教、心理学、预言学等解说。这些内容于我来说,存在很大的文化鸿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精灵墨丘利》中“降落的露水是当前神圣生命诞生的预兆”;《玫瑰园》中引用莫里埃努斯的文字“不要轻视灰烬,因为它是你心灵的王冠”等等。我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警告身体与心灵之间建立了奇特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有一个知识点很有意思。那就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阿尼玛是指男人的女性被动一面,阿尼姆斯是指女人的男性主动一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理解就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综合体:雌雄同体。显形的男性有隐形的女性一面,同理显形的女性也有隐形的男性一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读到这里,我忽然就意识到为什么男性的高档时装叫做“阿尼玛”。这个时装的名字是否也有此深意?只不过,对于不知道这层关联的人来说“阿尼玛”纯粹就是一个时装品牌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荣格所写,14世纪阿什伯纳姆法典中奇特的哲学树图片就暗示了男人的作业与阿尼玛的色情一面相关,女人的作业与阿尼姆斯“头的功能”有关。第一原质即潜意识在男人身上由潜意识阿尼玛表示,在女人身上由潜意识阿尼姆斯表示。在最初的潜意识形式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自发观点的混合,对男人和女人的情感生活具有强烈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影响的表现就是:阿尼玛喜欢女性身上一切潜意识、阴暗、模棱两可和无关的事物,拥有她的虚荣、冷淡、无助等特征。阿尼姆斯喜欢投射到“知识分子”和所有“英雄”身上,包括歌手、艺术家、体育明星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不是很有意思?了解人,也就是了解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了解越多,是否就一定保证结果更好更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荣格也说了:智力理解和美学共同生成了具有欺骗性和背叛性的解放感和优越感。感情总是将人与象征内容的现实和意义捆绑在一起,进而带来道德行为的约束标准,而美学和智力很容易挣脱这种束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理智当然很伟大。但有时,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们对于个体命运是否真的足够了解,能够在所有情况下给出良好建议?我们能否确定,我们的信念对于他人是最好的?谁又能百分百确定自己的理智没有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有,荣格也说:真正的生活艺术有时应该不顾一切理智的反对,将不理智、不合适的事物纳入考虑范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是荣格在1945年的作品,在弗洛伊德心理学大为盛行的时期,荣格就“移情”来讨论心理治疗也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如他自己所说,这本书里有关“移情心理学”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他只是把他的观察结果和想法整合起来,呈交给读者去思考,也就是说,他文字中的观点具有暂时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真是如此,但大师们往往也是极其谦虚的。这就正如笛卡尔的圆圈论一样:知道得越多,未知的领域越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我来说,九十年之后读到这些文字,感觉并未过时。择取所需,也就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