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重庆支边参战人员联谊会主办</p> <p class="ql-block">蒋友芳,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营一连重庆籍战士,报务员。</p> <p class="ql-block">蒋友芳:</p><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初,我接到命令,我背着行囊,我急匆匆地顶着硝烟、踏着尘土赶到边防13团的前线指挥部报到。</p> <p class="ql-block">指挥部驻扎在崇山密林里。</p> <p class="ql-block">作为新调入的报务员,我的工作台是一张斑驳的木桌,上面摆着一台老式八一电台,黑色的机身上布满了细密的划痕,像是岁月刻下的皱纹。</p> <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17日凌晨,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炮火隆隆,地动山摇。</p> <p class="ql-block">当前线战事紧张时,我们的心弦也跟着紧绷着。</p> <p class="ql-block">我认真收发每一篇电文,我深深地知道,我发出的每一个电符都是发向敌人阵地的炮弹。</p> <p class="ql-block">那些日子里,我习惯了与星辰为伴。夜深人静时,抬头就能看见窗外璀璨的星河。电台的指示灯在黑暗中明灭闪闪,像是与天上的星星遥相呼应。我知道,在这寂静的夜里,还有无数像我一样的战友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更有成千上万的将士在为保卫祖国领土的安宁在大山野外风餐露宿浴血奋战。比起他们,我们的艰辛付出也算不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电波里的坚守——蒋友芳</p><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初,我背着行囊,踏着尘土,顶着硝烟急匆匆地赶到边防13团的前线指挥部报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新调入的报务员,我的工作台是一张斑驳的木桌,上面摆着一台老式八一电台,黑色的机身上,我手指轻轻抚着发报键,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沉重。</p><p class="ql-block">前方战事紧张时,我们的心弦都跟着紧绷着,前方的捷报传来时,我们的心情都跟着兴奋激动。休息室在我们机房侧边,无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一有任务,随叫随到,有时几天都不能合眼,但人再困、再疲倦,只要我一坐到电报机前,手一抚摸到报务键,冰凉的感触让我保持着清醒。来往的电报像一条看不见的纽带,连接着前线与后方,接收和发出的每一个字符都透露着刀光剑影,都承载着前方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承载着祖国的和平和安宁。</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是个寒冷的夜晚,指挥部外呼啸的北风拍打着窗户,远处传来隆隆的炮火声,我正专注地抄收一份紧急电报。突然,一阵强干扰袭来,耳机里传来刺耳的杂音。我知道,这一部分是大自然的噪音,另一部分就是越军发出的强电磁波的干扰。我屏住呼吸,将音量调到最小,排除干扰,细心地捕捉每一个音符,辨清每一个信号源,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有用信号。手指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而微微发抖,但我依然紧握着铅笔,在电报纸上记录下每一个重要的字符。当最后一个信号接收完毕,我才发现因太紧张,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深夜的指挥部总是格外安静,只有电台发出的滴答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响。昏暗的灯光下,我的影子投射在墙上,与电台的影子重叠在一起。有时困意袭来,我就用冷水拍拍脸,继续坚守在岗位上。每当成功发送完一份重要电报,看着确认接收的回执,疲惫中才会涌起一丝欣慰。</p><p class="ql-block">那些日子里,我习惯了与星辰为伴。夜深人静时,抬头就能看见窗外璀璨的星河。电台的指示灯在黑暗中明灭闪闪,像是与天上的星星遥相呼应。我知道,在这寂静的夜里,还有无数像我一样的战友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更有成千上万的将士在为保卫祖国领土的安宁在大山野外风餐露宿浴血奋战。比起他们,我们的艰辛付出也算不了什么。</p><p class="ql-block">如今回想起来,那段日子虽然艰苦,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每一个准确接收的字符,每一份及时发送的电码,都是对使命的忠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