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区业主群里,李姐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播报”。清晨六点是“空腹喝醋能软化血管”的养生文,上午十点是“某超市鸡蛋降价”的促销图,中午十二点转发三条社会新闻,下午三点晒孙子的幼儿园手工作业,晚上九点再来段“人生感悟”的短视频。群里两百多人,除了偶尔有人问“物业电话多少”,其余时间静得像深潭,只有李姐的消息像投入水面的石子,一圈圈荡开,却连个回音都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样的群,你手机里或许也有。有人在工作群里刷屏自家孩子的奖状,有人在亲友群里转发十几条“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旧闻,有人在兴趣群里自顾自发着没人看得懂的专业术语。他们像舞台上的独角戏演员,台下空无一人,仍在卖力地唱念做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深究起来,这些在群里独自喧嚣的人,心里往往藏着几种未被言说的渴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常见的,是对“存在感”的迫切需求。数字时代的孤独,藏在点赞数、回复率里。有人退休后从“单位骨干”变成“家里闲人”,线下社交圈骤然收缩,便把群聊当成了新的“工作台”——发消息是“汇报工作”,转发内容是“分享成果”,哪怕没人回应,只要消息发出去了,就像在世界上留下了“我还在”的印记。就像小区李姐,儿子定居国外,老伴早逝,白天在家对着空房子,只有群里的“已读”提示,能让她感觉到“还有人看见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些人,是陷入了“沟通边界感”的模糊地带。他们未必是故意打扰,只是没搞懂“群”的本质——这不是私人对话框的扩大版,而是多主体共存的公共空间。就像有人在深夜的宝妈群里发婴儿啼哭的视频,觉得“都是当妈的,肯定懂”,却没意识到有人刚哄睡孩子想歇口气;有人在工作群里发旅游照片,觉得“分享生活嘛”,却忘了群里还有等着汇报工作的同事。他们把自己的需求当成了群的“公共需求”,用“我觉得有用”“我想分享”代替了“大家是否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隐蔽的,是“信息焦虑”催生的强迫性输出。这类人总觉得“好东西不能独享”,看到一条新闻、一个视频、一篇文章,第一反应就是“发到群里”。仿佛不分享出去,这些信息就会在自己手里“过期作废”,而分享的动作,能让他们获得一种“我掌握了信息,我在为大家服务”的掌控感。就像有人转发养生文时会加一句“你们一定要看”,转发社会新闻时附一句“都注意点”,看似是关心,实则是通过“信息传递者”的身份,缓解自己对“错过信息”的恐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讽刺的是,他们越想通过刷屏获得连接,反而越把别人推得更远。群里的沉默,其实是一种无声的“退出机制”——有人设置了“免打扰”,有人默默屏蔽,有人干脆退群。而刷屏者往往意识不到这种疏离,甚至会因为“没人反对”而误以为“大家都在看”,陷入“越无人回应,越要多发”的恶性循环。就像在空房间里喊话的人,听不到回声,便以为是自己声音不够大,于是更用力地喊,却不知房间里早已没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底,群聊的本质是“多向对话”,而非“单向广播”。真正的沟通,需要“发送”与“接收”的平衡,就像打羽毛球,有发球就得有接球,一直自己发球,球最终只会落在地上。那些在群里独自喧嚣的人,或许没明白:存在感不是靠“刷屏”刷出来的,而是靠“被需要”赢来的;分享的价值也不是“我发了多少”,而是“有人接了多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起一位朋友处理这类情况的方式:在家族群里,堂哥总发养生谣言,她没退群,也没指责,只是偶尔在他发完后问一句“哥,你试过这个方法吗?效果咋样?”——简单的回应,既给了对方被看见的尊重,也悄悄建立了“互动”的边界。后来堂哥发消息的频率少了,但每次发,都会等她那句回应,群里反而有了些温和的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每个在群里不停发消息的人,心里或许都藏着一句没说出口的话:“我想和你们聊聊”。只是他们选了最笨拙的方式——用信息的洪流掩盖内心的孤独,用不停的输出代替真诚的询问。而我们能做的,或许不是苛责,而是偶尔递出一句回应,让他们知道:连接的方式有很多种,比起刷屏的喧嚣,一句“我在听”,或许更能抵达彼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竟,群聊的意义,从来不是看谁发得多,而是看谁能在字里行间,摸到彼此的温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