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生活了一阵子的井冈山有半个世纪,岁月的流淌,我这个生嫩的小竹笋,早成了沟边村头的老樟树,枝繁皮实,斑驳迷离,但岁月的留痕总是让我没齿不忘。1971年我16岁,南昌二中毕业被分配到井冈山大学工作,恰逢江西师范学院迁址到井冈山沟边,并改名为井冈山大学。我是井冈山大学第一批工人,在沟边仅仅二年,后随着师院恢复才迁回南昌。</span></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大学,江西师大曾有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1971年大井毛主席旧居</p> <p class="ql-block">茨坪毛主席旧居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世纪70年代初始建的火炬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怎么也没想到,我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在山上采草药。那是在著名的大井村进行的青年工人的崗前培训时,我的疟疾病复发,高烧近40摄氏度,注射了退烧针很快降下来,但全身着冷,盖几床棉被仍然冷得发抖。一场病下来体重掉了几斤,人虚弱得狠。最为失落的是由于这情况,我被"照顾"到校医务所上班,工作是采草药。那是工人阶级引领的时代,好不容易来到井冈山,就想做一个响当当的产业工人,可是我首次入职却变成了刨地皮的采药工。眼泪渗进了沟边的溪水里,心里的苦楚只能对着流水倾诉。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擦干泪水第二天还得去医务所报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当年的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肖承忠医生带我们在井冈山制药厂学习中药制作,并留下这珍贯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命名改了,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动,我曾在这里经历过朱德的扁担篡改为林彪的扁担。</span></p> <p class="ql-block">落成不久的井冈山植物园,看到药圣李时珍,忆起往事百感交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师范院校的因素还在,也有艺术系,宣传队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井冈山那时人烟稀少,师生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也由于政治需要,就办起了校宣传队,包括篮球队等。队员以学生为主,考虑到学生流动性大,就在教职工里选拔择优了一批队员,包括我。我白天上班,早上晨练,晚上参加排练、演出。校宣传队名声不小,除了与井冈山其它单位的交流演出外,还到泰和县的小龙钨矿等地演出。宣传队的队长是男中音周友华,《江西是个好地方》的谱曲刘天浪教授为我们操琴伴奏,女高音王小凤老师的独唱。毕业后去省歌舞团的独唱演员曹晓生、留在师大艺术系的胡建军教授,都是宣传队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这点基础,为我退休后学可新疆舞打开了便利之门。这是和我一起登井冈山的老伴起舞。</span></p> <p class="ql-block">我70年代在茨坪看到的不是挹翠湖,而是水稻田,如今成了景区,千姿百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匆匆几天,我已坐上到南昌的火车,从凉爽冲入暑热,抹不去的是井冈山的点点滴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