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24节气之十一:小暑(校本课程)

西安特立实验小学

<p class="ql-block">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季夏时节的开始。此时初伏将至,在一日胜过一日的炎风热浪中,荷花怒放、流萤飞舞、蝉鸣阵阵,万物用热情礼赞生命的美好。</p> 小暑三候 小暑习俗 <p class="ql-block">  小暑之季,天气虽炎热,气候干燥,但过去人们为了应对漫长的夏天,便会苦中作乐,举办一些有趣并合时宜的习俗活动。那么,小暑有哪些习俗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p> 知识链接 三伏天的由来 <p class="ql-block">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p><p class="ql-block"> 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节气时才使用。</p><p class="ql-block">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节。</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p><p class="ql-block"> 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p><p class="ql-block"> 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p><p class="ql-block">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p><p class="ql-block">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p><p class="ql-block"> 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p><p class="ql-block"> 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p><p class="ql-block">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p><p class="ql-block">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有很多食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小暑诗词 <p class="ql-block">风动荷生香,但惜夏日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稿:教导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初审:张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终审:封淑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