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铭史自强》</p><p class="ql-block"> 烽烟铭旧耻,血火映残阳。</p><p class="ql-block"> 岁岁思前事,拳拳砺志长。</p><p class="ql-block"> 承平磨劲骨,盛世守锋芒。</p><p class="ql-block"> 吾辈担宏业,山河永固昌。</p> <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寄怀》</p><p class="ql-block"> 卢沟晓月映刀光,兽踏山河血未凉。</p><p class="ql-block"> 壮士横戈驱寇虏,英魂浴火守家邦。</p><p class="ql-block"> 八年苦战千秋记,百代遗风万载彰。</p><p class="ql-block"> 警报长鸣惊世醒,铭仇砺剑卫炎黄。</p> <p class="ql-block">参观卢沟桥抗日纪念馆有感</p><p class="ql-block"> 狮影斑驳阅劫尘,桥横永定诉悲辛。</p><p class="ql-block"> 弹痕犹刻当年恨,铁骨长昭此际魂。</p><p class="ql-block"> 浴血烽烟凝浩气,捐躯肝胆铸忠魂。</p><p class="ql-block"> 馆前伫立思无尽,誓护金瓯守国门。</p> <p class="ql-block"> 卢沟桥(Lugou Bridge)亦称芦沟桥,位于中国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p><p class="ql-block"> 下面从历史沿革、建筑特色、文物价值等维度为你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始建金朝: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建成,初名“广利桥”。</p><p class="ql-block"> 元明修缮:1354年(正十四年)4月,在卢沟桥前修建过街塔;1412年(明代自永乐十年)至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间,卢沟桥进行过6次小型维修;1444年(明正统九年)卢沟桥进行重修。</p><p class="ql-block"> 清代重建:清康熙时毁于洪水,于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重建,康熙下令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这件事;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卢沟桥建亭刻碑,碑正面为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碑阴刻乾隆《卢沟晓月》诗;1893年(光绪十九年)六七月间,大雨连下多日,造成永定河的河水狂涨,桥上的条石也被冲走数十块,桥西岸的石堤,被冲倒140多米;1894年2月,河道官员会勘永定河上下游的情况后研究治理方案,决定在卢沟桥以西的小清河建设减水坝,该工程于同年5月15日竣工;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驾崩,入葬清西陵,出殡需要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于是将桥边的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p><p class="ql-block"> 民国风云: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保护:1950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对卢沟桥进行保护维修;1961年3月4日,卢沟桥(含宛平县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7年8月,卢沟桥进行过一次大型维修,加宽了步道,建立了混凝土挑梁,更换了部分望柱、栏板并增加了狮子的数量;1985年8月24日,卢沟桥正式退出交通运输行列,禁止机动车和畜力车在桥上通行,作为珍贵文物保护起来;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全面修缮桥体,拆除了曾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恢复了古桥原貌;1991年,卢沟桥实现封闭管理;1997年,对部分被雷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补救,石狮子的数量确定为501只;2017年7月,卢沟桥启动石质文物数字化保护,通过3D扫描和色彩采集,为卢沟桥桥体、旧桥面遗址、501头石狮、281根望柱、279个栏板、4座石碑、4座华表、2尊石像在内的全部石质文物建立数字化档案;2018年至2019年,卢沟桥进行了新一轮保护修缮工程;2019年,对卢沟桥的检测中,除常规方法外,还使用了雷达三维激光扫描等无损检测技术,提高了检测的精度,为卢沟桥今后的监测和修缮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2021年3月,卢沟桥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规模布局:卢沟桥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的引道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有10个桥墩和11个桥孔,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p><p class="ql-block"> 桥墩结构: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成楔形的分水尖,尖上安装着用来迎击流水、保护桥墩的三角铁柱,俗称“斩龙剑”。桥梁均系白石建造,桥面石雕栏杆,镌有望柱281根,顶端精雕子母石狮501只。桥翅各有石兽一对,西为石象,东为石狮。石桥有华表两对,矗立在桥的两端。</p><p class="ql-block"> 桥面设计:卢沟桥桥面略呈弧形,两端较低,中间隆起。桥面结构为双层石板,桥面上层石板为花岗岩条形石板铺砌,石板下有椭圆形和楔形铸铁垫,石板横向成行,在同一行内石板宽度相同,长度不等。下层石板为方形,铺砌不成行、不平整。部分石板之间有银锭、铁锭嵌入,部分石板只留有锭槽,且下层石板下有碎石片和灰土渣填料。</p><p class="ql-block"> 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卢沟桥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奋斗和顽强抵抗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艺术价值:卢沟桥的石雕艺术堪称一绝,尤其是望柱上的石狮,雕刻精美,形态各异,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科学价值:卢沟桥的建筑结构和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对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周边景点</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景点:周边的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平汉铁路桥遗址、抗战雕塑园等,与卢沟桥一同构成一幅壮观的历史文化图卷。</p><p class="ql-block"> 自然风光:卢沟桥两翼,晓月湖和宛平湖是珍贵的湿地自然资源,与南边不远处的园博湖,一起构成一幅“山、水、湖、林”的自然画卷。卢沟桥以卢沟晓月而闻名,自古以来就是赏月胜地,据传,古时候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此时站在卢沟桥之上,可以欣赏到“一天三月”的旷世奇景。</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可从以下几方面梳理:</p><p class="ql-block"> 日本的侵华野心与准备</p><p class="ql-block"> 大陆政策的延续: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甲午战争、吞并朝鲜等均是其扩张步骤,而占领华北是进一步侵华的重要目标。</p><p class="ql-block"> 经济危机的推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国内矛盾激化,为转嫁危机,加速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企图通过武力夺取资源和市场。</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内的局势</p><p class="ql-block"> 华北危机加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1935年又制造“华北事变”,策动“华北自治”,妄图分裂中国,华北成为中日矛盾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中国人民抗日情绪日益强烈,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迫使国民政府不得不调整对日政策。</p><p class="ql-block"> 日军的军事部署与挑衅</p><p class="ql-block"> 军事包围态势:至1937年,日军已在北平(今北京)周边的丰台、通州等地驻军,形成对北平的三面包围,卢沟桥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交通要道,战略位置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 蓄意制造事端: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以“失踪士兵”为借口发动进攻,实为早有预谋的侵略行动。</p><p class="ql-block"> 这些因素交织下,卢沟桥事变成为日本全面侵华的导火索,也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卢沟晓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