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故事】漫游沈阳故宫

东篱听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去过北京的紫禁城三次,但每次都是被人流簇拥着浏览,所以只能走马观花,最后每次感叹:“高大朱红的院墙,金碧辉煌的屋顶”。如果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四个字——皇家气派。然而此这次到沈阳,第一站就是"沈阳故宫",没想到的是这里的人流量不逊色于北京故宫,不过细细品味还别有一番风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担任本次导游讲解的马导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很深刻,她在机场接机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别致的自我介绍:“我是大家的地接导游,姓马,大家叫我马导就可以了。司机师傅姓姜,他有两个老婆,一个在家中,一个天天陪着他……”我满是诧异,东北人就是开放,一开口就给未曾见过面的游客直接公布家中的隐私,而且把自己也要搭进去。”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一早,在进入沈阳故宫的途中,我问她:“你好直爽,昨天把你家的隐私都公之于众了?”她听后嘎嘎大笑:“我和他不是一家子,我说的司机师傅第二个老婆是你们乘坐的这台大巴车。”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巴一停靠停车场,我就看见这次故宫之行又是北京故宫的翻版,游客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导游带着我们先从中街步行进入,不过十来分钟的光景。站在高墙下面的阴凉处,马导手持喊话筒开始了故宫的讲解。我一时纳闷起来,她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被淹没在了一群导游的喊话之中,此起彼伏,唯恐故宫不乱。而我远远地望见一片红墙黄瓦,虽然规模比北京的小了很多,倒像是山西晋商的大户人家的宅院被放大了几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先入眼的是故宫大政殿,十个整齐划一的王亭分列两侧,据解说是四百年前八旗各主和左右翼王处理政务的地方。建筑确是有些特色,八角重檐,上面还顶着个葫芦状的镀金圆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殿前的空地上铺着的青砖,已经被游人磨得光滑。几个穿着清宫服饰的年轻女子拍照,几近</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搔</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首弄姿,又见裙裾飘动,衬托出了这故宫建筑的久远与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导游岿然不动,只给了我们十分钟的时间,让人倍感闹心。我站在殿外向内张望,里面陈设简单,正中摆着一把龙椅,两旁是些仪仗之器。介绍牌上注明这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升堂办公的处所。我想象着三四百年前,入关前那些留着辫子的满人王公大臣们在此议事的场景,倒是无论如何看不出蛮夷人的野蛮与杀戮。历史书上、电视剧里那些烽火连天、惊心动魄的场面,如今只剩下寂静寥落的空空殿堂供游人指点评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到后面的清宁宫,导游说这里是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比起大政殿,这里更具有寻常百姓家浓郁的生活气息。分布着炕、灶台、橱柜,都保留着满族人的生活习惯。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口大锅,大概能煮出整只羊或半匹马来。我想,这些征服了大半个中国的满洲人,在入关前不是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吗?怎么还筑炕修灶?后来他们打进北京,住进了更大的宫殿,如何能在短时间里适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凤凰楼是故宫里最高的建筑,三层重檐,蓝底金字的匾额很是醒目。据说当年皇太极常常登临顶层,眺望着整个沈阳城,才有了觊觎中原,长驱直入帝京的宏图大愿。“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如今四周高楼林立,这座曾经的最高建筑,已经被淹没在了四周皆为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里,只能观望到家家户户的大凉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崇政殿前,我看到了一群又一群小学生由老师领着参观游览。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校服,叽叽喳喳,交头接耳,关外历史对于他们不过是教科书上几行粗略的文字符号,或是导游杜撰出来的奇闻轶事。那些血与火、泪与汗、生与死的硝烟早已消逝在了历史的回响里。文溯阁是存放《四库全书》的地方,建筑风格明显与其他宫殿截然不同,绿瓦黑边,显得素雅许多。阁前存有一池碧水,倒映着眼前的绿树红花碧蓝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我坐在池边的石凳上做了片刻休息,忽然发现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殿顶的最大不同———金色外圈加上了一抹草原翠绿色的琉璃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到后宫,别说容纳佳丽三千了,我觉得倒可以养活三妻四妾。一应房屋几乎被人用作兜售商品、饮料和各种小吃的场所。卖纪念品的架子上摆满了"御用"品,从玉玺、茶具再到扇子、挂件应有尽有。很多女性游客正在精心挑选,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我想,昔日威严的满人皇家,如今也不过演变成了是商贩们招揽生意的招牌噱头罢了。我问导游:“这座宫殿有多少建筑是完整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尽可能修旧如旧吧,不过这处石马石凳,这些建筑物下的石基石础应该是真迹。”沈阳故宫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崛起,也目睹了它的衰落。那些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枭雄,早已化为往日的云烟和尘土。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砖石木瓦,还在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历史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还要去下一站——张学良少帅府,我们不得不走出宫门,回首夕阳里的沈阳故宫,红墙黄瓦依旧掩藏不住宫庭内的尔虞我诈和刀枪剑影,还有那光芒里透出来的昔日辉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