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斑鸠,隶属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是一种颇具特色的鸟类。其颈部点缀着醒目的黑白色条纹,肩羽与翅上覆羽则展现出赤色鳞状花纹,犹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珠颈斑鸠,这一名称虽未在本文中详细展开,却为山斑鸠的多样性增添了一抹亮色。</p> <p class="ql-block">山斑鸠身长可达330毫米,整体呈褐色,颈基两侧点缀着蓝灰色的黑块斑,肩羽边缘显著色红褐色,尾端灰白,下体主色调为葡萄酒红褐色。其虹膜橙色,嘴呈暗铅蓝色,跗蹠洋红色,爪为角褐色。山斑鸠在中国分布广泛,有5个亚种,其中4个可见于中国境内。它们栖息于多树地区,无论是丘陵、山脚还是平原,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在繁殖季节,它们多栖于山地,冬季则迁徙至平原。山斑鸠常结群活动,觅食多在树林中的地面上或农田里,食物以杂草种子、植物嫩叶和果实、农作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主。</p> <p class="ql-block">相较于珠颈斑鸠,山斑鸠在野外更为常见,体型稍显肥大。其后颈具有多层贝壳状斑纹,翅膀上的鳞片状花纹尤为明显,为山林间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山斑鸠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月至7月,一般年产两窝。在迁徙至繁殖地时,多已成对。它们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或宅旁竹林、孤树、灌木丛中,巢多置于靠主干的枝桠上,距地高度多在1.5至8米之间。巢结构简陋,由枯细树枝交错堆集而成,呈盘状,甚为松散,从下方甚至可看到巢中的卵或雏鸟。巢大小外径约14至18厘米×16至20厘米,内径约8至10厘米×8至11厘米,高4至8厘米,深3至5厘米。巢内无内垫,或仅垫有少许树叶、苔藓和羽毛。每窝产卵2枚,卵呈白色,椭圆形,光滑无斑,大小约28至37毫米×21至27毫米,重7至12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卵期间甚为恋巢,即便人在巢下走动或停留亦不离巢飞走,孵卵期约18至19天。雏鸟晚成性,刚出壳时雏鸟裸露无羽,身上仅有稀疏几根黄色毛状绒羽。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口中取食亲鸟从嗦囊中吐出的半消化乳状食物“鸽乳”。经过18至20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飞翔。</p> <p class="ql-block">山斑鸠主要以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草子、嫩叶、幼芽为食,也吃农作物,如稻谷、玉米、高粱、小米、黄豆、绿豆、油菜子等,偶尔也捕食幼小螺蛳、鳞翅目幼虫、甲虫等昆虫。觅食多在林下地上、林缘和农田耕地。冬季,乌鸫吃食樟树籽后吐出的樟树籽硬核成为山斑鸠的重要食物来源。</p> <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明确规定对山斑鸠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这一举措旨在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p> 谢谢老师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