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石的美篇

章石

<p class="ql-block"> 论美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刘平昌(原创)</p> <p class="ql-block"> 论美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刘平昌</p><p class="ql-block"> 美的定义多种多样,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美的本质也就成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但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弄清美的本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我以为:美是事物的真、善、和谐、个性的有机统一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念,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p><p class="ql-block"> 具体论证如下:</p> <p class="ql-block">真、善、个性、和谐是美缺一不可的要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善是美不可缺少的要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是事物本质的纯粹性、客观性,以及合乎人的主观要求的一致性。</p><p class="ql-block"> 事物本质的纯粹性,如;没有水分和其他杂质的酒精,人们说其是真的;没有其他成分的食盐,人们说其是真的……反之,人们则说其是假的。可见,事物本质的纯粹性具有真实性。</p><p class="ql-block"> 事物本质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事物的客观存在。泥土石头、青山绿水,日月生辰……它们不一定是纯粹的、单一的,但它们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容置疑具有真实性。二是合乎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只有遵循它,才能利用它为人类造福。无须赘述,客观规律具有最高的真实性。因此,事物本质的客观性具有真实性。</p><p class="ql-block"> 合乎人的主观要求的一致性,比如;一担谷子,可以全是颗粒饱满的;可以全是秕谷;也可以是一半颗粒饱满的,一半秕谷。如果要求者所要的是全粒饱满的,给的是秕谷或是一半颗粒饱满的,要求者则会说其是假的。但如果要求者所要求的就是秕谷或是一半颗粒饱满的【如作饲养用】,只要达到了他的要求,他就不会说其是假的。</p><p class="ql-block"> 可见,合乎人的主观要求的一致性,仍具有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  真的东西不一定是善的。虱子和蚊子都是真的,可由于它们对人类不但没有功利价值,反而有害处,故人们都不会认为它们是善的。</p><p class="ql-block"> 但善的东西却必要是真的。这是因为假的东西不能充分显现人的生命力量,也没有与人的要求相一致的功利价值。‘‘画饼充饥’’,里的“画饼”,因其是假的,既不能显现人的生命力量,也没有功利价值,当然也就没有善可言。</p><p class="ql-block"> 真是善的基础,真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显现其功利价值或其生命力量,便成为善的东西了。一只猛虎,对手无寸铁的原始人来说,只能是恶的。但在现代社会人们把它关在动物园里作为观赏的对象,既显现了人的生命力量,又显示了其功利价值,也就成为一种善的东西了。</p><p class="ql-block"> 真、善是美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是因为只有真、善的东西才具有功利价值,才能显现人的生命力量,才合乎人的本质要求,才具有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 否认了真,便否认了事物本质的纯粹性、客观性、以及合乎人的主观要求的一致性。由于假的事物也是由一些真的因素造成的与人的本质要求不相一致的一种客观存在。没有真,便没有假。所以,彻底否认了真,事实上也就否定了客观事物的存在。脱离了审美的对象,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p><p class="ql-block"> 由于真是善的基础。否认了真,也就否认了善。而否认了善,就否认了人所追求的功利价值以及人的生命力量的显现,也就否认了人的本质要求。脱离了人的本质要求,自然也就没有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分了。</p><p class="ql-block"> 否认了真、善,美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说,真、善是美不可缺少的要素。</p> <p class="ql-block">  和谐是美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谐,是事物之间的协调与统一。</p><p class="ql-block"> 和谐按人与外界的关系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即我国古代的所谓“天人合一”律。指的事人的实践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便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比如,现在一些工厂排放大量有毒的废水废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违反了“天人一合”律,也就迟早要受到“老天”的惩罚。人与社会的和谐,指的是个人的思想、言行必须遵循法律和社会的伦理道德,也即必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地联系起来。违法乱纪,是必然要受社会的惩罚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指的是彼此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友好共处。生活之所以美好,就因为还有人间真情的存在,彼此能和睦相处。</p><p class="ql-block"> 和谐按事物的关系又可分为事物内部的和谐、事物外部的和谐、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和谐、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和谐。事物内部的和谐,如;一个人心理的平衡;一篇文章内容的前后一致;一个单位或一个集团内部人员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这些便是事物内部的和谐。事物外部的和谐,如;一个人的身材匀称、比例协调,五官端正,脸蛋光滑、细腻;一首歌的节奏感强,韵律优美……这些便是事物外部的和谐。事物外部的和谐包含了对称、均衡、整齐、匀称、比例、节奏、韵律等因素。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和谐,如;衣服的长短、宽窄,适合人的身材;文章的材料与其所表现的思路主题相一致;人的主观努力(内因)与客观条件(外因)相一致;液态水(质)的存在于其所能承受的外界温度(量)相一致……这些便是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和谐,内因与外因的和谐,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团结协作,友好共处;人对某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利用;事物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表现出的均衡……这些便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  和谐按人的反映功能还可分为视觉上的和谐、听觉上的和谐、味觉上的和谐、嗅觉上的和谐与触觉上的和谐。</p><p class="ql-block"> 视觉上的和谐,指的是物体(包括实体与虚体)的大小、形状、色彩合乎人在视觉上的审美要求。从物体的大小来看,过于大的物体,如整个中国的实际地形,由于人无法看清,也就不知道其美不美;过于小的物体,如原子、电子,在通常情况下知其美不美。就同样的物体,远近不同,视觉上感觉的大小也不一样,太远看不清,太近也看不清。所以,在视觉上的审美上,物体的大小;远近必须适中,合乎人的视力范围。从物体的形状和色彩来看,人们喜欢看整齐、对称、比例、均衡、协调等有规律的东西,而不喜欢看杂乱无章的东西,是因为形状和色彩有规律的东西减轻了人视觉上的难度,使人看了感觉舒适、愉悦,而杂乱无章的东西给人的视觉带来了困难。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圆形(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页》。这种观点在视觉的审美上是正确的,因为球形和圆形都无棱无角,表面最平滑,最均衡,给人的视觉带来的难度最小,使人看了最为舒适。英国著名画家荷迦兹【1679—1764】认为,波状线是一种“真正称得上是最美的线条”,而蛇形线则是“富有吸引力的线条”。从视觉的审美角度来说,这种观点也是正确的。一方面,波状线和蛇形线的外形都有一定的规律,不会给人的视觉带来困难,使人看了舒适;另方面,由于人体和许多物体的外表都呈曲线,物体运动的轨迹也多呈曲线,所以,波状线,尤其是蛇形线,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满足人的视觉审美在内容上的要求。虽说点和直线也不会给人的视觉带来困难,且在表现力量方面直线还有它的独特功用,但点和直线毕竟比较直观、单调,不能象波状线和蛇形线那样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所以,在视觉审美上,点和直线不如曲线美,波状线和蛇形线是最优美的线条。的确,我们说某个人长得很美,无非是其身材好、五官端正、比例协调,脸蛋光滑细腻、牙齿整齐……使人看了有一种舒适,愉悦的感觉。如果其五官不对称,满脸是麻点,给人的视觉带来困难,我们则不但不会说其美反而会道其长得丑了。由此可见,物体的外表要在人的视觉上产生美感,就必须和谐,使人看了舒适,愉悦,合乎人的视觉上的审美要求。</p><p class="ql-block"> 听觉上的和谐,指的是声音的音长、音强、音调、音质、表意、韵律、节奏等因素合乎人的听觉上的本质要求。高兴的时候,人们喜欢听明快、激昂的歌曲;悲哀的时候,人们喜欢听低沉、哀怨的的歌曲,这就是因为这些歌曲与人当时的情绪相和谐,道出了人的心声,起到了一种抒情或宣泄的作用。“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良缘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些俗语充分说明了说话与听话者的本质要求相一致的主要。</p><p class="ql-block"> 味觉上的和谐,指的是食物的味与饮食者适应程度相一致。对于不吃辣椒、不喝酒的人来说,吃辣椒、喝酒不但不是一种享受,反而是一种痛苦的刺激。但对好吃辣椒、爱喝酒的人来说,吃辣椒、喝酒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这说明食物能否在人的味觉上产生美感很重要一个原因就在于饮食者对食物的味是否相适应。</p><p class="ql-block"> 嗅觉上的和谐,指的是物体散发出的气味与人的嗅觉的本质要求相适应。人们喜欢新鲜的空气、诱人的花香;讨厌浑浊的空气,难闻的臭味。这就是于它们适应人的嗅觉的本质要求。</p><p class="ql-block"> 触觉上和谐,指的是被接触的物体使人体感到舒适,合乎人触觉上的本质要求。人们喜欢坐柔软的沙发、睡弹性好的席梦思床,喜欢得到按摩的享受……这就因为它们与人体触觉上的本质要求相和谐。</p> <p class="ql-block">   上述便是对和谐概念的解释和分类。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事物的美是不能离开和谐而存在的;违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行为,不可能谓美;违反人与社会相和谐的违法乱纪行为,不可能谓美;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种关系不可能谓美;一个人五官不端正、满脸麻点,其貌不可能谓美;一首歌的韵律节奏不和谐,不可能谓美;食物的味不适宜品尝者的要求,对品尝者来说,不可能谓美……</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和谐是美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p> <p class="ql-block">  个性是美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个性,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相联系相对比所显示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世上没有两样里里外外绝对相同的东西,总是一物有一物的特点,一人有一人的个性。假如世上的事物都毫无差别,那就等于只剩下孤立的一种事物了。且不说万事万物还存不存在,至少人就不可能存在了,因为人除了需要拥有生活的环境,还需要空气、水、许多的食物……事实上,世上的万事万物是相联系而存在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所以,否认了个性,实际上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存在。可见,个性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p><p class="ql-block"> 个性是事物相联系相对比而存在的。正因为事物是相联系的才有了对比,也正因为有了对比才显示了事物各自不同的特点,才具有个性。</p><p class="ql-block"> 个性无具体的划分,因为世上的每一事物都有它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但个性具有类别性和独特性。生物与非生物有不同的特点;动物与植物有不同的特点;人与动物有不同的特点;男人与女人有不同的特点;老人与小孩有不同的特点……这说明不同类别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同一类事物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人来说,世上也就找不出两个体貌、文化素质、思想感情完全一样的人。可见,事物除了类别性还具有独特性。事物的独特性包括了典型性,奇特性和一般独特性。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典型;鲁迅《阿Q正传》里的“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巴尔扎克《守财奴》里的葛郎台是“守财奴”的典型,……这些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成为典型,就是因为他们集中了某一类人的共同点,成了具有独特性的个性形象。事物的奇特性,例如,吴承恩《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他既不是人的典型也不是猪的典型,只不过他集中了人和猪的一些特点,也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奇特的个性形象了。平常我们说某人很“怪”,并不是说他集中了某类人的共同特点,而是说他的个性里包含了与众不同的奇特性。一般独特性,是指同类事物中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既不典型又不奇特的个性。比如,一堆青草里面的每株草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长短、大小、老嫩等区别。但有这些区别也不见得那一株草就很典型或那一株草就很奇特。我们便可把其中的一株草与其他草区别开来的特点,称为一般独特性。同类事物中的大多数事物所拥有的个性都是一般独特性。</p><p class="ql-block"> 总之,个性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是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相联系相对比所显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个性具有本质性、联系性、对比性、类别性和独特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事物的美离不开个性。一方面,世上之所以存在着美和丑,就是因为存在着千千万万相互联系的各种各样不同的事物,人们在反映、认识的过程中,将这些不同的事物进行了对比。假如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模式,没有个性,也就没有美丑可言。另方面,追求个性是人的本质要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人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新鲜的事物,不断创新。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人们喜欢穿新衣服;喜欢到没去过的名山胜景旅游;喜欢看古董、古迹;喜欢展现自己的特长;喜欢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这说明喜欢个性、追求个性是人的本质要求。而美是不能离开人的本质要求而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个性是美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p> <p class="ql-block">真、善、和谐、个性共同构成了美的本质属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面论证了真、善、和谐、个性是美缺一不可的要素。那么,是不是事物的真、善、和谐、个性都被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美也就无疑地存在了呢?</p><p class="ql-block"> 回答是肯定的。这正如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便可以决定一个力大的存在,是同样的道理。真、善、和谐、个性的有机统一决定了美的存在。我们要评论一个人的心灵美不美,首先,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出于真心真意 、是否对社会有利(即是否善);其次,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具有独特性(即是否有个性)。假如谁都象他那样做,其美也就显示不出来了。再者,还要看他的真心真意、对社会的益处,以及其所作所为的独特性,是否真正被我们理解和信任(即是否和谐)。如果他的所作所为是出于真心真意、对社会有利、超出常情,又被我们真正理解和信任,那尽管他的心灵是看不见的,我们也会说这个人的心灵很美。又如,一首歌内容健康、能给人以启迪教育(真善);语言精练、意境高远、主题深刻、表现手法独特(个性);诗句通畅、内容前后一致、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读者真正看懂、引起共鸣(和谐),也就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具备真善、和谐、个性的一首歌,也就称得上是一首美的诗。再如,一道菜或一种酒,不是假冒的、营养价值高、对身体有利(真善);色、香、味独特(个性);适宜饮食者的饮食要求(和谐)。饮食者通过品尝、鉴别,认识到上述这些性质,便会觉得“这道菜真美”或“这确是一种美酒”……诸如此类的事例举不胜举。我们从中可看出事物的真善、和谐、个性被反映到人的头脑中美也就无疑地存在着了。因此,我们可以说,真善、和谐、个性是美缺一不可的三要素,它们的有机统一成了美的本质属性。</p><p class="ql-block"> 美是事物的真善、和谐、个性的有机统一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念,人的本质与人的生命力量世上的一切生物都竭力使其生存,并竭力使其更好地生存。人也不例外。人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并且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生活而创造---这就是人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人的生命力量,是在人的本质的作用下,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总和。它包括人的智力、体力、知识、情感、思维方式方法等因素。受时代、社会、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p><p class="ql-block"> 人的本质是相同的,但人的生命力量却是因时代、因环境、因人而异。</p> <p class="ql-block"> 人对世界反映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实践的过程中,在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力量的作用下,人对世界的反映的结果表现在三个方面;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情感和美感。</p><p class="ql-block"> 这一点,其实并不复杂也不奥妙。只要我们仔细想想我们头脑中对世界反映的结果可分为最简单的几类?我们便会发现;除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认识外,剩下的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人或物的情感,以及这个世界的人或物留给我们的美感。头脑中的一切都可归纳到三方面去。</p> <p class="ql-block"> 认识是情感、美感产生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实践活动中人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由于人的一切目的是为了生活,并且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生活而创造,这就决定人对所认识的事物会持种种不同的态度,产生种种不同的心理体验。合乎人的本质要求的事物,人们则会对它产生好感,说它是好的、善的、美的。反之,人们则会对它产生厌恶感,道它是坏的、恶的、丑的。其实,世上的万事万物本来并没有好坏、善恶和美丑之分,只因其相对于人的本质利益的不同,人按其利害关系划分罢了。如果没有认识,也就不知道事物相对于人的利害关系,分不出好坏,自然也就没有情感的产生;如果没有认识,也就不知道事物是否真善、是否和谐、是否有个性,自然也就不知其美不美。</p><p class="ql-block"> 可见,认识是情感、美感产生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情感是美感产生的前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已知道情感和美感都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但情感又是美感产生的前提。一方面,人对事物的认识,基于人的本质要求,同时也就产生了情感,美的一个要素“真善”其实就是人的情感的要求与体现。另方面,情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好坏、美丑之分。所以说,情感是美感产生的前提。</p> <p class="ql-block">美感是在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面论证了认识是情感、美感产生的基础,情感又是美感的前提。认识的前提具有直接性、直观性。在认识基础上的情感则具有利害性、间接性。认识和情感在人脑中出现后才产生美感,这就决定了美感是间接的,只能一种心理体验,是在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看到一朵花就能感觉这朵花美不美。表面看来,美是直观的、直接的。其实,这“一看到”的瞬间,就是认识和美感产生的过程。我们看到一朵花觉得它很美,无非是这朵花具备了真善(花朵真实存在,看了无害反而舒适)、个性(色彩鲜艳、洁净、充满生机等。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与花朵一样,并不是每朵花都象这朵花一样)、和谐(花朵被我们看清,能合乎我们视觉上的本质要求)三个要素---基于这种认识,在人的本质的作用下,也就必然对这朵花产生好感。把这朵花的形象、性质及其好感体验在“心”里,于是产生了愉悦的美感。这一“闪电式”的认识及其心理过程,其实也基于我们原来对花朵的认识,一个刚打开眼睛的婴儿,看到一朵鲜艳的花和一朵枯萎的花,恐怕会觉得同样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从上述事例分析,我们也可看出;美感是在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p> <p class="ql-block"> 美与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这个概念是从美感中抽象出来的,事实上只有纯粹的美感,没有纯粹的美。人们把各种给人以美感的事物,简称美的事物,并把美从各种美感中抽象出来,美才成了一个独立的概念。美这个独立的概念形成之后,人们则反过来用它概括一切美感了。人们常说一幅画很美、一首诗很美。其实,只不过是这幅画、这首诗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人们在欣赏这幅画、这首诗的时候产生美感罢了。并不是说这幅画、这首诗就是没本身。由此可见,美就是从各种各样的能给人以美感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p><p class="ql-block"> 从广义上说,美就是美感。</p> <p class="ql-block">美是事物的真、善、和谐、个性的有机统一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面论证了美感是在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广义上的美就是美感,因而我们也可从广义上说;美是在认识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由于认识情感作用的结果,真、善、和谐、个性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美的本质属性。又由于美感是愉悦的。所以说;美是事物的真、善、和谐、个性的有机统一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p> <p class="ql-block"> 三、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的审美带有很浓厚的主观性和差异性。“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强调审美带主观色彩的话。我国古代妇女以缠小脚为美;缅甸妇女以长颈为美;非洲一个少数民族的妇女以上嘴唇挂一个吊环为美;我国一少数民族妇女过去以刺破脸孔位美……人的审美可谓千态万状、无奇不有。其实,这都是由于人的认识、情感、思维方式方法受时代、社会、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致。人的生命力量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人的审美也不一样。一幅名画,对于文化素质高的人来说,观看时一种艺术享受。可对于文化素质低或文盲来说,最多说画中的景和物像不像而已。不容置疑,审美是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对于美的客体,却是不认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一幅名画,不管文盲会不会欣赏,它仍是一幅名画;一首好诗,不管文化素质低的人看不看得懂,它仍是一首好诗。因为它们遵循了美的原则,终究会得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公认。假如否认了美的客体的客观性,美便成了绝对自由、不可捉摸的东西了你,这样也就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p><p class="ql-block"> 总之,我们承认审美主体带有浓厚的主观性和差异性,但又必须承认审美客体不断客观性。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 四、结语</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是事物的真、善、和谐、个性的有机统一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美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刘平昌,又名章 石,男,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仁化一中高中语文教师,广东五月诗社诗人,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仁化作家协会副主席,韶关市根艺研究会会员,仁化赏石协会会员,仁化民主促进会支部委员,粤北“广政堂”草医第九代传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