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抗日——兰村造纸厂“便宜仗”(四)

正修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昵称:正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编号:1377734</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摘录:《太原情报站》郑校先 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傅医生</b></p> <p class="ql-block">  向阳店街上有家药铺,铺面门前高悬“傅家中医”的木牌。主人姓傅,本是西村人。西村在向阳店与兰村之间,是清代名医、著名学者傅山先生的故里。傅山曾著有妇科专篇,称誉各地。傅医生借他的名望,标榜自己的身世,自抗战发生后就迁来这里,开一所药铺,坐堂看病,也是擅长妇科。吸引不少汉奸军政人员的眷属常来求医问药。傅医生过“望”、“闻”、“问”、“切”,探得敌伪方面的情况,暗中向情报站提供,实为郑泽元情报站掌握的一个联络点。但是他既不与刘校长发生联系,也从未见过郑泽元。</p><p class="ql-block"> 郑泽元今日来访,进屋只见中堂陈设傅山画像,两旁靠墙排满药柜,小柜台一旁设方桌、坐椅,坐一位中年医生在看医书。双方打过招呼对了暗语,对面坐定,伸手切脉接通暗语。傅医生介绍近来镇上敌人增强兵力的诡计时,引得郑泽元暗暗发笑。原来,敌人耍虚张声势的花招,白天装来一汽车鬼子兵进东门,宣称换防,实际就那么一伙,在各据点间进进出出,以掩盖其兵力不足的真相。伪军人员在交谈中取笑说:“这是给咱们壮胆的!”街上居民说:“这是提猴儿(木偶)耍把戏。”傅医生还发现了一个新情况:前几年,伪军一些小头目来镇上驻扎,乐于占房子安家,现在人来家不来,争着让家属往太原搬,因此请他出诊跑远路的也多了。</p><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些情况,郑泽元布置傅医生利用看病机会,设法多交往些伪军家属的关系,一便予经常了解情况,二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尤其对家住太原的伪军家属,根据病情拖住他,创造不断请他看病的条件,以换取随时自由来往的方便。</p><p class="ql-block"> 太阳落山前,郑泽元原路出镇。换了岗的伪军看罢身份证,打量一眼问道:“去哪?”“回太原,家里女人有病请这儿的医生改了改医方,顺便抓两剂药。”郑泽元指指车把上挂的纸包,伪军信以为真。他从容地朝通往太原的公路上驰去,而后拐下归途。</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次袭击任务不同寻常,郑泽元慎重考虑后,同意了师孔的请求,这一带他熟悉,人机灵、胆大、心细。就让他带两名同伴先去兰村侦察。当夜他们住进西村的地下联络点,第二天派交通员分头去召唤向阳店和兰村据点的内线,分别出来汇报情况,布置新任务。</p><p class="ql-block"> 向阳店处于兰村通太原的公路上,离兰村仅十华里。如果攻打兰村,向阳店能听到枪炮声,敌人增援来得最快。因此,对向阳店据点兵力和活动情况必须掌握,与兰村统一安排对策。但是出于军事机密,即使对自己的情报人员也不许透露有关行动的计划和日期。从傅医生的汇报中,得知驻向阳店伪军排长的妻子长期患偏头痛病。每到春秋两季发病频繁,厉害时终日卧床,离不开家人服侍,常叫傅医生去诊治。半年前这个排长调走,把家安在太原大北门外,妻子信服傅医生的技术,仍然请他隔十天半月去看看。不久前,这个排长又调回向阳店,与傅医生算熟人了,常去他的药铺买药。</p><p class="ql-block"> 傅医生谈过情况,笑着说:“女人们多心,象那排长的老婆,有三分是真病,七分是心病,她怕当官的男人在外边有外遇,隔些时候就以闹病为借口,纠缠男人回来照料她两天。有两天,叫我去看病,还打听她男人在向阳店规矩不规矩。让我怎么说呢?只能回答她看病的不管闲事,谁敢去议论当官的是非。就这,那女人还告诉我,‘不怕,你替我留心点,听到啥都要来说。’她拿我当私人密探用。”师孔很感兴趣地接上说:“有意思,说明你成了她信任的人。这是个好机会。”于是两人研究,在近期内让傅医生通过看病,教那女人缠住伪军排长,多回家里住,以分散其注意。另外,还规定每隔两三天,将派一名村妇进镇看病,联络暗号是所抱孩子“夜咳”,见面时,除了说些治病的话,不许扯到别的,而只在处方上做文章:每次开出固定的几味药,如驻镇敌军没变动,药味药名照旧;如有增调,伪军则改原有味数中的药名,日军则新增药名,人数以笔划为示,如果有药方中说不明白的情况,就以加引子“勾藤”为标记,在病家带回后,另派得力交通联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英济祠</b></p> <p class="ql-block">  从兰村出来的内线,除汇报情况外,当场画了张简图,图上显示造纸厂周围的地形,外围沟深,围墙高度,电网拉设,出入路线,厂房布局,仓库与驻军营房的位置,以及岗哨、碉堡等,并标明相互的距离。一边画一边询问。对攻击目标了解得很详细。但是师孔仍不放心,决定单身去兰村侦察核对。</p><p class="ql-block"> 三个人转移到另一处地方,相约等候。师孔扮作商人,胸前佩戴一枚铸有观音菩萨的证章,手提竹篮,里面装着些香烛一类的还愿物品,前往兰村英济祠“游览”。“英济祠”在兰村西面,是处风景区,本为纪念晋国大夫窦犨而建的祠庙,庙里常年住有和尚。师孔胸前的证章表示信奉“家理”,“家理”又叫“安清”,是青红帮组织,供观音、老佛等,以咄烟戒酒为戒律。信徒们到处敬神拜佛,易与和尚接近。</p><p class="ql-block"> 师孔穿过兰村的一条大街,看清通往造纸厂的路线,然后向西折去,进入绿树森森、鸟语花香的风景区。初春天气,风和日丽,这里十分幽静。战争期间,游人稀少,不到赶庙会的日子这里仿佛被人遗忘了。他沿着环山道一直走到“烈石寒泉”处,只见几股泉流,汇于一池,清澈见底,寒气逼人。池边倚山筑有回廊亭台,还有两处山洞。他没有心思欣赏景色,只是借游山玩水在侦察地形。环山路通至汾河岸边的峭壁上,脚下是滔滔河水向南流去,对岸一带是高山屏障。师孔想:若从对岸下山来进攻,这边架起机枪扫射,任何人难得跨过河滩。反之,对岸山上布置火力,这边也过不得河去。真是“一夫当关,千军难敌”的天险。再看北面,山峰耸立,汾河源头隐入峡谷,从地图上得知那叫芦芽山系,接连晋西北高原。兰村造纸厂正建立在山脚阳坡上,面对东南两片平川。</p><p class="ql-block"> “英济祠”很宽敞,香火不盛,显得空旷。师孔进入大殿向老和尚行礼,说明是来为老母亲病愈还愿的。老和尚伺候他上供,进香,口中喃喃过后,招呼他就坐休息。师孔诚恳地与老和尚交谈说:“鄙人见识浅薄,多请长老指点。这庙里供的是什么神佛?”老和尚看他神态虔恭,解释说:“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的封地在这一带。他为民办事,在黄寨开过水渠,后来图谋变革,不为晋国君王赵简子所容,就被杀了。当时,孔圣人周游列国,打算来晋国,听到赵简子杀害忠良之事,心中不悦,就回车返去。后代人追念窦大夫的功德,特意选在这里为他建祠。宋朝时徽宗皇帝封窦大夫为英济侯,祠名乃叫‘英济祠’,本地百姓们习惯叫 “烈石神祠”。祠旁有“灵泉”,神祠也灵验,每逢旱年,乡人们都来这里祈雨,神佛一家,都以慈悲为怀,广行善事,广结善缘。因此,多年来众僧乐于在这座祠庙里修行。” </p><p class="ql-block"> “这样清静的好地方,多亏长老住守,没有受到战火破坏。日前,香火可曾旺盛?”师孔表示关切,老和尚感叹一声又说:“要不是看到有僧人在此住守,日军岂能放过!就这,每逢赶会、祈雨,对游人也盘问搜查,生怕有人混进来与他们作对,闹得百姓不安,轻易不来游串。唉,此一时,彼一时,景况大不如前喽!”师孔拐弯抹角试探问道:“附近山上好玩吗?看这苍松翠柏掩映,轻烟淡雾缭绕,景色美极啦!”“美是美,但不可走出去随便游玩。山上的树被砍伐掉不少,近处用铁丝网拦着,远处又埋了地雷,如被发现有人走串,不是开枪打,就是被捉拿,不允许游玩。比不得从前,采药打猎没人过问。”老和尚一口气说了不少话,使师孔进一步探明了造纸厂周围的地形格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连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