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回梦游归故里,百转魂绕怅他乡;我的父亲!(副本)

康之介

<p class="ql-block">  沧海先迎日,老树饱经霜!父亲离开我们整整十五年了,无尽的思念恍如昨日,父亲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正象观察一棵参天大树,近距离是很难了解它的真实高度的,然而当它轰然倒下的时候,就会发现身边的大树原来是那么大,那么高!当自己经历了人世间的艰难险阻后,更觉得我们的父亲很不平凡,父亲是一个具有远见方略的智者!</p> <p class="ql-block">我的像册里存有这块石碑的影像;苍劲的颜楷笔势、文中布局严谨慎密、墓碑正上面刻有凤凰来仪图、两面则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线描图腾、整个花岗岩墓碑洋溢着一种不可言状的凛然正气!记得这是已故的父亲六旬左右的年纪时、给我爷爷奶奶亲手书写、又亲自一锤一凿刻成的纪念碑,从选料到碑文格式极其考就!可惜现已不知所踪!一切都已荡然无存,只有发生过这一切的地方犹在,在我的心目中似乎还能听到父亲特有的激烈的言辞、干活时叮叮珰珰沉重的刻石声,失望之下,我陷入了深深的哀思,事实上我们兄妹们寻找的,是已经消失了一个世纪前的传奇家族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兴县康家曾经是晋西北著名的书香士绅之家,先祖可上溯到清乾隆22年官至太仆少卿(三品)入国传史的康氏(基田家族)。康基田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水利学家、历史学家、勘舆学家等,曾是清代著名的五大国师之一。入清代五百名臣录,从年前新发现的河南济源市轵城镇石板任家窑自然村东侧,方圆十里的康家祖茔以及残存的满汉全文;碑高4米的一通二品大员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的康绍镛父母恩爵螭龙石碑,便可感知到康家昔日的辉煌。后因近代朝政更迭,国体动荡等原因,康氏家族到了父亲这一辈,已由昔日的本地望族变成了每日为生计奔波的穷困家庭。父亲就出生在这种特殊的历史大裂变前期,命运注定了父亲不平凡人生!</p> <h3>座落在原河南济源境、现博爱市司中道常马庄的康基田、康绍镛故居!</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顾我们康家从穷乡僻壤的兴县小城镇到如今的现代都市,从一贫如洗的穷困户到小康之家,子女孙儿从国内研读到海外留学,从家族成员目不识丁到初显书香门第之风!康家经历了惊人的转折、蜕变,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很难想象:支撑、改变家庭命运,象参天大树为子女挡风避雨、庇护全家的人,竟然是没进过一天学堂,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好的石匠文盲;我们敬爱的父亲康谋海!</p><p class="ql-block"> 因时代变迁,社会更迭的原因,父亲很小时突遭家道破落,饱受世态炎凉,过早经历了人世冷暖。父亲性格变得寓父爱于无形,内劲敛收,他人穷志坚,虽经历磨难,仍时刻不忘振兴其家族。父亲生前常常教育我们,要想一生有所作为,必须立志;饿其体肤、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需有匠心独具的独立追求,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材!</p><p class="ql-block"> 人之间的最大差别不是聪明与否,而是思维和格局的不同,人生最大的运气;也就是在成长的迷茫烦闷中有人能打破你原有思维格局模式,引导灵魂开启未知的智库程序,开始寻找一些精神层面的追求,我们庆幸我们今生有一个这样的父亲,父亲的确很𣎴平凡!</p> <p class="ql-block">  父亲1934年4月14日(阴历3月初一)出生于山西兴县城关镇枣沟没落的康氏后裔家庭,为兴县名宦治河总督康基田的第八代世孙。那是一个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与父亲的多数同辈一样,父亲的童年和少年是很不幸的,比他的同龄人更不幸的是:父亲4岁丧母,13岁时父亲意外离世,从此孑然一身,成为一个到处流浪的孤儿!谈起当年的情景,父亲曾回忆说:“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由于害怕、恐惧,看着整个天都是死灰黄的!还有一次孩子们的父母叫唤玩耍的孩子们回家吃饭睡觉时,听到喊声,父亲顿时触景生情,想起自己可怜的身世,悲从中来,于是躲在偏僻无人处嚎啕大哭起来!从小懂事的父亲知道自己从此永远没有了童年、少年了!由于家庭社会的剧烈动蕩,当时康家只有小小年纪的他成了唯一继承香火的人。为了生存,他每天捡柴禾、拾炭、帮人打麻绳、看油磨、在街坊当帮工,打短工,以此为生,受尽了人间的辛酸和煎熬,直到十六岁时经好心人介绍才学了徒,成了一名走村串户耍手艺的民间石匠。从此父亲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兴县远近闻名的石匠艺人,并登上了县志的能工巧匠栏目。后来国家公私合营时加入了合作社,父亲成为当时山西兴县建筑工程队的一名正式员工,由于对技朮精益求精,逐渐成了工程队里最年轻的建筑八级工,开始了由石匠转型建筑业的漫长人生历程!之后,父亲凭着过人的天赋和辛劳成为了兴县当之无愧的建筑第一人,并作为兴县建筑业的杰出人物而载入兴县县志。</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晋西北兴县名臣、河道总督、进士出身的清代五大国师康基田及有关康氏的一些资料!其中座落于南山脚下的嵋山书院是兴县唯一的一座古书院,在兴县的文化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该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三年,由兴县籍进士出身的清嘉庆年间的名臣;两广总督、七省经略(总兵)康绍镛、贤达孙豹章等筹建(原址毁于抗战时期)。几百年来为兴县培养了众多的学子贤达!</p><p class="ql-block"> 康氏家族耕读传家,书香济世!家史上曾有康氏“三进士”美誉,家训就是注重培养后代品学,先祖康基田著有(晋乗蒐略)(河渠纪闻)(阳宅联珠真旨)等,其中(晋乗蒐略)被誉为;国史有司马迁,晋史康基田,(阳宅联珠真旨)被列为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华人的风水学教科书,康基田在全国捐建了四十七个书院,其中广州岭南书院、深圳凤岗书院即现深圳中学等均为康基田任广东巡抚时所建!康基田在老家兴县自建了一时声誉风弥大江南北的“霞荫堂”室号、刻版印书,为晋西北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广普及作用!百年老字号霞荫堂近年在北京著名的798艺朮区、香港港岛环球广场等地传承!</p><p class="ql-block"> 三晋二十四文化名人世家就有晋西北兴县康基田家族,父亲就是在有这样的文化底蕴背景家族中出身于世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h3>  苦难的父亲虽出身书香名门世家,但从小失去双亲,故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而成了地道的文盲,幼年的他过早地领略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多舛的命运磨练了他顽强不屈的意志。在没有进过一天学堂的条件下,凭自学自练,聪颖好学就从一个文盲到略通书画笔墨,他特别专注石雕技艺及建筑营造法式,这与他自幼接受家庭教养薰陶分不开,此爱好为以后全力投入石雕建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取得了让世人惊叹的成绩。父亲十五岁拜崞县名石雕艺人官全则为师,学习石雕技艺。为了提高手工技朮,师兄们的手锤一般是四斤重,他刻意定制了一把八斤的手锤。暑天别人午休,他还在刻石狮,劳动强度是别人的一倍!成家后母亲又常年患病,4个孩子又都上学,仅靠父亲微薄的28元工资收入养活全家,精神、经济压力之大可以想象,但他始终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热爱生活并对生活充满信心。&nbsp;</h3><h3> 他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我们从小就记得:在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回家后,父亲最爱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在一个发黄的图画本上描绘松鼠、老虎、喜鹊、鸽子等动物,一直画到很晚,饭也顾不得吃,那时觉得父亲真了不起,画的动物栩栩如生,是个大画家,可惜有一年连降暴雨,小窑洞坍塌,把珍贵的图画本儿埋了……,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他离世的前几天;又一阵父亲迷上了冲洗照片,自己买了显影粉、定影粉,居然在家冲洗出很多淡蓝色的照片,其中一张是他自己的肖像,要知道那个年代照片冲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受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兄妹们都有艺术方面的爱好,这将伴随影响我们一生!我的父亲是一个具备多方面才能的人!<br></h3> <h3>老照片;上世纪六十年代兴县工程队的前身~兴县城关镇木业社集体照,该社后与兴县城关镇石工队合并,成晋西北史称西八县中最具实力的山西省兴县建筑工程队!在兴县及省会太原等地承接了大量土木工程!</h3> <h3>  石匠是工匠里最苦重又注重气势和内涵的行当!我们都知道父母养育子女不容易,可我的父亲还与别人不一样,在入社之前,父亲原是散落民间的石匠艺人。靠跑村走户铣磨盘手艺挣钱养家,每天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都在荒郊野外与石头打交道,我们见过父亲穿着全身淋得湿透的破烂衣服回到家里,满身起着可怕的风疹;也见过父亲满是血泡、布满老茧的双手;见过父亲开山砸石时从头上身上滚落的大粒汗珠浸湿汗杉!但父亲从来没有怂天恨地,埋怨命运的不公!反之,有时我们做事受了点挫折,情绪沮丧衰颓,便立刻遭来父亲训斥;这世上哪有不受苦的鬼?父亲是用自己的血和汗,忍辱负重,真正靠自己的一锤一錾赚钱,把我们孩子们养活成人的!并能言传身教,举重若轻,面对困难和挫败无所畏惧,屡败屡战!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每当我或在国内或在异国他乡做事遇到艰难险境时,便首先想起了父亲的教导!父亲是一个不平凡的人!</h3><h3> </h3> <h3>父亲的遗物~练书法、学写字、记日誌一直坚持了二十多年!几十年如一日,从中足已看出父亲做事情的周密严谨和坚韧的毅力恒心!每次记事后父亲还在日历边角处画一可爱的小动物!父亲不是一个简单的人!</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一九七二年全国劳动模范、白家沟大队主任贾宝执向工程队要调个石匠师傅去队里铣油磨。指定工程队要台子滩姓牛的。当时牛姓石匠世家,民国时期就在西八县名气很大!当时正好牛姓石匠远行外出,所以工程队只好派年轻的石匠技朮骨干父亲去白家沟干活,父亲天不亮走了八九十里山路,一进门贾宝执便问他你姓啥?父亲说姓康,贾宝执不太乐意;我要姓牛的石匠来铣,怎么派来姓康的?你既然已经來了,那就凑合着铣吧!贾当时是全国劳动模范,威望很高,父亲便腑下身子,按凑合的标准铣磨!铣完磨临走队里也没搭理他。结果是父亲回到城里没过两天,工程队又调他去白家沟,原来他回来之后油磨只凑合的磨了一天,便再也磨不出籽来。贾宝执便向工程队了解情况,工程队领导深知父亲的倔强个性和精湛的手艺,便再次派他去白家沟,这次贾宝执很友善,见面就说;小康,上次小看你啦!父亲这才问他大队一年有多少榨的产量,贾说八十榨,父亲说;那咱就按八十榨给你铣。这一年白家沟大队的油磨运行刚好榨了八十榨油,就再也不能出油,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匠艺高明的石匠也只能把磨铣到四十来榨。更别说把榨的次数控制的如此准确。经过此事,贾宝执对父亲的技艺和不吭不卑的个性彻底服了!此后二人竟然成了忘年好友!这事也成为兴县民间关于匠艺高超的美谈。一九七三年十二月贾宝执在排除险炮时,为抢救三名社员壮烈牺牲。一九七四年五月,山西省革委会追认他为烈士。同年十一月,兴县革委会指派父亲为好友贾宝执刻墓碑一座。精雕细琢,父亲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用锤凿向老朋友表达他的崇敬与哀思!因当时我常跟父亲在村里干活的关系,与贾宝执叔叔熟悉,所以尽管我当时还年龄小不懂事,父亲却特意让我也在碑文上雕刻了十几个字,表达我的一点小敬意! 父亲是一个有情有义、做事有始有终的人!<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一九九二年由兴县人民政府委任,父亲成为黑峪口《張稼夫魂骨播撤黄河故地摩崖石刻题词》的制作者。该石刻刀工流畅,气势恢宏,至今为兴县一景。一九九六年四月四日清明节为其家父刻制石碑一座,书法绘画雕刻全由他一人来完成。这座碑刀工细腻,书法,雕刻,绘画样样精绝,是典型的“三绝碑”,成为后学效仿的典范。父亲还为兴县东关旧舞台雕刻台基“双狮斗宝”工艺。为兴县农产公司大门雕刻和平鸽两对,鸽子雕刻的活灵活现,可惜后被人盗走,虽然成为一件撼事!但也能体现父亲雕刻艺朮的精堪! 父亲家贫年轻时主要靠耍手艺来养家糊口,他是公认的本地远近闻名的石匠,据地方县志中记载,他是兴县最杰出的民间艺人、工匠。后公私合营改行搞建筑,在那一段时间,父亲克服不识字,资料缺等困难,夜以继日地学习看图,研究施工方案,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几年努力,使当时的县建筑工程队成为整个地区技术最好、设备最全的建筑队伍。并多次参加大型的国家投资项目建设,这在7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父亲也成为本县当之无愧的建筑第一人。当时太原造纸厂要订制直经三米的大碾滚及配套碾盘,走遍全国也无人敢接此活,厂家找到父亲,他爽快地接下这活。并约几个师兄弟在兴县距儿沟成功开出优质花岗岩石料,经过几个月的奋战,终于完工,成品足有十七八吨,用纯手工铣成,精密度堪比车床,让厂家啧啧称奇,甚感惊叹! 父亲一生为兴县的名胜景点及居家住户、兴县发电厂、机械厂、针织厂、肉联厂冷库等做了很多的工程,其中肉联厂冷库制冷效果在同业中胜出,在他参与并负责土木建筑的兴县发电厂,历经几十年风雨,至今仍在正常运行,这也是父亲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大事!父亲是县里一个了不起的能人!<br></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回到家里,父亲表面上看很刻板严肃,实质上是一位善良、充满爱心的长辈。尤其是对子孙们的学习和毅力的培养更是难得。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业余干点活挣点钱还属于投机倒把,重者要处分。那时父亲在工程队只挣28、67元工资养活全家,母亲还常年病重,四个孩子都上学,开销很大,生活异常拮结,只得出外做私活挣点外快贴补家用,父亲当石匠技术精道口碑好,村子里的石磨都想找父亲铿铣,父亲为避嫌,往往白天在单位出工,晚上或凌晨趁夜幕徒步去村里干活,我当时才六七岁上小学,只要有时间或假期或星期日,父亲就带着我当帮手,怕石子飞贱,伤了我的小眼睛,专们给我找了付眼镜,因脸太小,眼镜用橡皮筋固定,几年下来我们父子俩跑遍了兴县的大多数村庄,我还练就了闭着眼睛手锤也砸不到手上的铣石磨的绝活,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当时看我身体健壮又顽劣,担心以后在社会上无法立足,有意培养我学一点生存技能,有备无患!父亲把子孙们的读书、学技术放在全家最重要的位置。从小父亲就支持鼓励全家子女学习美术,为了锻炼我们的写生能力,他每天中午从工地劳作回来,一吃过午饭就坐在炕头当模特,让我们兄妹围着他画写生,要知道父亲是在离县城十几里地的车家庄电厂工地骑车返回家,这一座就是2~3小时,下午还得骑车去上班,可他却毫无怨言,“我一点也不累,你们休息吧!”话虽不多,但包含着对子女永恒的呵护和深深的疼爱!父亲啊!你生前是那样重视这个家族的教育和学养,因为你肩上担负着复兴家族书香门第的重任!父亲这种强烈的责任心,足以让我们后辈汗颜和惭愧!</h3> <h3>  父亲在工作上极其敬业尽职,在教育子女后代上也独僻蹊径,非同寻常!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到星期天,父亲就让我们兄弟俩到离家30里外的关家崖煤矿用小箩筐背煤、背炭。不管冬寒夏暑一直坚持了很多年,那时的我们才十一、二岁,每人一次只能背十几斤,更要命的是凌晨天不亮就要动身,否则就抢不到煤了。关家崖煤矿地处荒山野岭,山村小道野兽出没,野狼吃人的事时有发生,担心我弟兄俩人小胆怯,父亲专门亲手打造了一杆红缨枪对付野兽,那时的我们很不理解父亲的做法,长大后直到现在,才终于理解了父亲对子女的一片苦心!父亲深知,人的一生充满艰辛,没有坚强的意志、信念和不屈的性格,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脚。父亲就是用这种近乎残酷的方式磨练子女的意志,以希冀我们长大后能成大才挑大任。为振兴康家而有所作为,这正是另一种超越自身情感的深层大爱,可怜天下父母心,“怜子之心人皆有之”,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我。父亲是一个文盲,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远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nbsp;</h3><h3> 1978年是国家正式改革开放、恢复大学高考的第一年,艺术类考场设在吕梁地区所在地离石县,兴县到离石有300多里的盘山泥土路,翻山越岭,路途艰险,沿途还经过吕梁山海拔1722米的薛公岭山脉、美朮考试那几天正好天降半月的大暴雨,沿途公路泥泞不堪,路基被洪水冲跨,客车被迫停发,当年如误考后果则堪忧,在父亲的提示下,我们连夜冒大雨骑自行车赶考后被录取!其勇气一时成为当地人的谈资!父亲在做事决策上往往能审时度势,胆识过人,从大处着眼,有勇有谋!</h3><h3> 父亲的确是一位智者,是一位极不平凡的人!<br></h3> <h3>  父亲在培养子女性情修养方面也非同凡响!由于我本性愚劣、做事性急鲁莽,曾经历了一次可怕的生死劫难;记得在十二岁的大年初五,我偷偷把父亲破旧、没刹车,没刮泥板、没后座的自行车推出,带上年满刚不到六岁的小弟,兴高采烈外出兜风!兴县城镇到处是陡坡、钭沟,凹凸不平,当自行车飞快到家时,正过一拐弯陡坡,因一路用鞋底踩前轮当刹车,突然脚板滚热剧疼,转瞬间车辆顺着陡坡加速度一头撞上花岗岩石墙……我与座在大梁前的小弟被石墙冲撞反弹后,重重摔在地上,车辆前后轮则重叠扭曲在一起,象医院的残疾人两轮椅车,自行车零件则散落一地!但令人惊叹诡异的是,除了弟弟鼻子碰破流点血外,我们兄弟俩身体几乎毫发无损!连过路围观的大人都惊叹不已!以为肯定有真神护佑。直到现在想起这事来就后怕的脑皮发麻!更加相信世间定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天降瑞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h3><h3> 父亲的严厉在我们北关枣沟一带是有名的,他永远阴沉着脸,不怒而威,平时不管我们处在怎样狂妄喜悦状态,只要被父亲的目光一扫,顿时发颤,噤声敛容,再不敢胡乱妄为了!当时我与小弟战战颤颤,推抬着破烂自行车,已做足了挨揍的心理准备!出人意料的是;面带愠色的父亲居然说;事已出,好在人没受伤,这就是万幸,你做事很鲁莽,以后快改掉坏毛病吧!后来才明白;我家有祖训;决不能在极端情绪下做出任何决定!包括训斥打骂小孩,这里有一段发生在民国康家的传奇往事;家里藏有价值连城的祖传大海碗,夏天放入剩饭都不会腐烂变质,却被我五岁的小姑姑不小心打碎,遭老爷的严厉殴打训斥!等我爷爷傍晚回来,看到大门口石墩上座一小女孩低头哭泣,手里还摆弄碎磁片,老爷怒气未消没理采,等进卧室,惊讶地看见我小姑姑正在坑头发高烧蒙头睡觉,甚感惊愕诧异,连忙跑去大门口,小女孩已不知去向、老爷大惊,赶紧找阴阳师念咒化符度劫,已无济于事,老姑姑因受惊吓过度,魂飞魄散,一周后病亡, 经此重大变故后,老爷就订了一条家规;以后小孩子无论闯下什么大祸,不能辱骂训斥!其实这里有科学道理;小孩心里承受力远不及大人,惊恐万分之下往往容易走极端!其结果则事与愿违!那次事故虽然我没受皮肉之苦!但值得我一生铭记,从此做事小心谨慎!这也从另一面说明父亲遵循祖训,教子有方,松驰有度!我们子女改革开放读了大学,全仗着父亲的教育,耳提面命,教学相长,如果没有父亲苦心栽培,象我这样冥顽不灵,脾气急燥的人,会成为什么样子还真不好说!</h3> <h3>父亲刻家碑时描绘的设计图!有四方连续、万字图案、还有敦煌飞天等的样夲!</h3> <h3>  父亲的遗物;精雕细刻的家碑和石雕工具及日记等!中国历史上民间石匠艺人从来没有该有的社会地位,但纵观人类历史文化遗迹,燕然刻断,为青史留名,也只有石雕、石刻艺术才能真正流传千古,从几十万年前远古时期人类最早的原始岩画就可看出端倪!</h3><h3> 众所周知; 近代日本、徳国等国家为什么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技朮工艺,尤其是工匠精神,日本的精工举世公认,从简单的工艺小物件里都能感受到工匠的独具匠心,从而为静止的物件赋予了动感的灵魂,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人与物的和谐关系!这些看似深奥的理论,其实父亲几十年前就领悟到并跟我们反复讲解过!只是我们当时浑沌无知,没有感悟能力罢啦!我的父亲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h3><h3><br></h3> <h3>千回梦游归故里,百转魂绕怅他乡!往事回忆;父亲带我做过石工铣过磨盘的部分村庄!</h3> <p>故乡的记忆</p> <h3>父亲和儿孙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晚年的父亲,一个典型的慈祥的老人……!</h3> <p class="ql-block">父爱如山,深藏不露!所以父亲通常在子女心目中会有一种沉重之感,而子女在父亲内心深处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企盼;在人生所有的角色之中,做父亲是艰难的,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则更难!父亲有时候更像是一本上了保险密码的书,儿女们常常是很难读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为人之父时,才知道了做父亲的责任使命,再重新打开这本大书,才能真正读懂父亲的那颗真诚的心。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从出生伊始,父亲既盼望孩子远离父母成长強大,又总想挽留在身边呵护,孩子则一心想脱离家庭桎梏,远游他乡,殊不知这将是他懂事后最为珍视的时光;等孩子远走的日子,父亲则把不舍咽进肚里,茫然若有所失,对父亲来说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只能这样、也必须是这样!大音希声,父爱是山!</p> <p class="ql-block">敬爱的父亲!你与母亲在那个艰苦卓绝的时代,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成人,并且苦心培养,学有所长!你就是康家过河的踏板踩石,任劳任怨地拉车的黄牛,是我们康家子孙登天的扶梯,你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助力这个家族渡过了因时代动荡带来的灭顶之灾,饮水思源,我们为有你这样一位坚强有责任心的父亲感到自豪!父亲决不是一个平凡的人!</p> <p class="ql-block">(拟刻碑文)呜呼!北邙苍凉,黄河浩荡;冥地至尊,汉楚之疆;南北通衢,东西相向;子午分金,缠关重阳;蟒带、冠冕有形敬立,紫薇,大河簇拥流觞,严父慈母皆长眠于此神来福地矣! 严父民国生于官宦世家,近祖更以三进士出仕耕读耀宗。后家道破落,事世凄然。父少学石匠,建筑经营,成就卓然,年方二十余,遂成名于临泉故园数域,德艺盛誉乡里!县史州志均有记载!慈母则秉性刚直,心底以慈悲为怀。虽患重疾卧榻,其乐观、勤奋之品格却寒暑不易,实为人生之奇矣!父母结发五十余载,含辛茹苦养育三儿一女,皆已成材。孙辈更留学异域,光宗耀祖。观父母终其一生,上无愧于天地,下光耀于列宗,实为后辈之楷模!羊羔尚知跪乳之恩,子女却未能报养育之恩德,念之悲哀号啕。然父母仙逝,列迹广宇神位,霞荫庇佑至亲。为铭记父母恩德于后辈,勒石铭记。仰青石之传承,表孝悌于丹心。不孝儿女泣泪敬记之!(康之介水墨画)</p> <h3>  古人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荒山野岭夲没有路,只要有智者引领方向,便能走向大道!父亲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更是一智者!(以上家族纪念文章的有关数据均出自兴县县志、天下兴县人杂志;贾喜平(忆石雕艺人康谋海师傅)等!在此一并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