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研究弘农华阴杨氏文化时发现,好多北魏时的墓志铭都提到一个华阴潼乡习仙里的地方,好多杨氏名人出自那里。仔细一看,几十块墓志铭都是同一天葬埋的。再细读墓志铭原文,发现他们无论老少竟然几乎同时去世,世上哪有这样的怪事?于是我对能看到的墓志铭进行了深挖研读。从墓志铭了解了好多历史上了解不到的知识。这些墓志铭的文字很高雅,书写更潇洒,人们常说的魏碑不就是这些墓志铭上的书写?同时让活了大半辈子的我不明白的是好多简化字在1000多年就已经简化,把我这个本来就学汉语言文学的头脑给颠覆了。</p><p class="ql-block"> 老华阴境内出土的唐以前的这些墓志铭90%都和弘农杨氏有关联。今年弘农华阴杨氏族人乙巳祭祖大典时我参与了活动,几位远道而来的杨氏族人问有没有书籍资料,祖源地举办方当时很尴尬。后来我想,何不把弘农杨氏的这些墓志铭整理结集,不也是最好的礼物?于是花了几个月时间对能够收集到的墓志铭进行整理辑录翻译,终于将《北魏隋唐弘农杨氏墓志铭辑译》呈现给广大读者。</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选择北魏隋唐弘农杨氏墓志铭?因为之前的弘农杨氏墓志铭在弘农华阴本土根本没有出土,而唐朝后期弘农杨氏已经大量播迁,收录的意义不是很大,留待后期继续搜集整理。</p><p class="ql-block"> 《北魏隋唐弘农杨氏墓志铭辑译》收录的原则是弘农杨氏祖源地华阴本土出土的,只要跟弘农杨氏有关的全部收录,无论姓杨与否,无论是嫁出或者娶进,或者在华阴去世的重要亲戚的在这一时间段的墓志铭全部收录。陕西境内的尽量收录,洛阳一带的适量录入,其他地方看到的极少,也进行收录。</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进一步通过各种渠道对弘农杨氏墓志铭进行搜集整理,选择出了220余方,其中北周之前的65方,隋朝的35方,明朝的1方,其他均是唐朝的。按出土的地域划分,弘农华阴本土的110余方,隋之前的大多是出土于华阴本土,迁播离开祖源地华阴的110余方。另录入《明敕封山東道監察御史楊公並配孺人合葬墓誌銘》一方,这是编著者几年前第一个整理的弘农杨氏后裔的墓志铭,具有特殊意义,特事特办,收录其中。</p><p class="ql-block"> 《北魏隋唐弘农杨氏墓志铭》原墓志铭文字整理大约18万字,墓志铭译文大约28万字,总字数大概46万字,墓志铭拓片图片录入大约180幅。如果正文用五号字按普通16开纸张印制,这本书的厚度大约在500页以上。</p><p class="ql-block"> 搜集整理《北魏隋唐弘农杨氏墓志铭辑译》的初衷是既要还原历史真实,还原弘农杨氏真面目把死文字变活,让文字说话,让冷冰冰墓志铭有温度、有情感。</p><p class="ql-block"> 收集编辑这些《北魏隋唐弘农杨氏墓志铭辑译》注重的是原墓志铭文字的原始性,内容的真实性,对书法关注较低。</p><p class="ql-block"> 对原墓志铭的文字整理采用了原始文字,墓志铭原文铭文文字的繁、简、异尽量按照当时样式,是繁用繁,是简用简,是异用异,由于千年文字的演变无法输入则用其他繁体替代,实在不行就用简体字,尽量还原当时的文字原貌。因为不少人对繁体字看不懂,对古文不熟悉,所以对墓志铭进行简体字翻译,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看懂墓志铭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北魏隋唐弘农杨氏墓志铭辑译》编排的顺序主要按墓誌銘剋制的时间编辑,但有姓名相同者的尽量集中展现,夫妻二人都有的集中展现,父子、父女出现的集中展现,兄弟一个朝代剋制的集中展现,一个家族同一朝代的尽量集中展现。</p><p class="ql-block"> 这部分墓志铭的图片和文字内容资料是研究北魏到唐末弘农杨氏的重要基石。从这些拓片图片里,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墓志铭的字体风格、雕刻工艺等,这些直观的视觉信息能为研究当时的书法艺术和雕刻技术发展提供有力佐证。而且,拓片上的文字内容更是了解弘农杨氏家族成员、生平、社会关系、政治地位等信息的直接来源,对构建那个时期杨氏家族的整体形象起着关键作用。对梳理弘农杨氏几大家族的关系有重大作用。通过这些墓志铭,可以明了弘农杨氏的播迁历程。</p><p class="ql-block"> 弥补正史之不足,矫正野史及民间之错误。众多深埋地下的墓志铭仿佛是尚未开启的宝藏,这些墓志铭重见天日,蕴含着无数未知信息,记录了家族成员的世系、婚姻、官职等信息,为研究弘农杨氏的家族发展脉络、兴衰历程、家族内部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补充杨氏家族更多分支的情况,揭示家族在不同时期不为人知的发展细节,墓志中关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记载,能补充和修正正史中的相关内容。</p><p class="ql-block">甚至有可能改写我们对当时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部分认知。对历史学者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举个例子,有资料说杨素是今天潼关水峪口,我们从墓志铭中了解到其实是华阴潼乡习仙里的,有下面墓志铭为证:《大周通州刺史越勤君墓志铭》君讳撡,字季莭,本姓扬,弘农华隂潼郷習仙里人也。西汉盛族,朱轮者十人;东京贵臣,为公者四世。洛食轩冤,钟鼎连接;华山封域,碑关相望。曾祖钧,魏司空、临贞攵恭公;祖暄,魏度支尚书、华州刺史、临贞忠公;父敷,开府仪同三司、汾州刺史、临贞公……这个资料里可以看出杨撡的父亲是杨敷,而杨素的父亲也是杨敷,说明二人是一个父亲的弟兄,至于是不是一个母亲并不重要。杨撡是习仙里的人,而杨素不可能跑到水峪口去看风景。</p><p class="ql-block"> 正史上说杨素的墓在今天华阴五方,说在隋朝时已被挫骨扬灰,但解放后却在潼关亢家寨出土了杨素以及后母和妻子的墓志铭,这和历史记载是矛盾的。后来我在研究隋朝弘农杨氏墓志铭得到了解读。《随故校书郎杨府君墓志铭并序》:君讳愸,字子齐,弘农仙掌人也……君弱龄俊朗,学综图纬,起家任校书郎。素与太史令敬君相厚,知楚分野有大丧气。俄而炀帝改封君堂叔越国公素为楚公,外示褒崇,内图厌。君机心独悟,莫与言者,乃潜归故里,密开坟陇,皆易其铭志,别题祖祢,又改秘阁官书,皆令闇合。及玄感难作,戚及朞功,援此为辞,昆季猴兔,杨氏存者,翳君力焉。</p><p class="ql-block"> 这些墓志铭不是普通人的,也不是普通人写的。这些墓志铭不少是当时文学大师所为,墓志的文字内容、书法风格等反映了当时的文学和艺术水平。从文字上看,墓志中的行文格式、用典习惯等体现了当时的文学风尚。对今天的文学写作者提高文学素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 这些墓志铭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包括儒家思想、宗法观念、丧葬习俗等。通过研究和整理墓志,能够让现代社会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弘农杨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家族,是对中华民族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家族,这些墓志铭里的人物故事则是影响当时社会进程的具体体现,其故事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隋唐弘农杨氏墓志铭辑译》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保存下来,并以一种易于传播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使后人能够铭记先辈的功绩和家族的历史,并将历史记忆传承。</p><p class="ql-block"> 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这些墓志是生动的历史教材。可以将墓志中的故事和知识融入到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北魏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提高历史教育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实效性。</p><p class="ql-block"> 《北魏隋唐弘农杨氏墓志铭辑译》里记载的杨氏家族成员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如在抵御外敌、治理国家、管理地方等方面的事迹,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们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教育好教材。</p><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只是北魏隋唐弘农杨氏墓志铭的冰山一角,大量的墓志铭依然埋于深土,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发现。</p><p class="ql-block"> 承千年文字魅力,掘弘农杨氏文化。 希望《北魏隋唐弘农杨氏墓志铭辑译》能为对北魏隋唐历史、弘农杨氏家族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内容,也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