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结伴游

江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相册深处,珍藏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岁月的沉淀为其镀上一层柔和的时光滤镜。每当目光触及,唇角便不自觉扬起温柔的弧度——这是被封存了四十一载的珍贵记忆,记录着一个时代跃动的脉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在洛阳王城公园与村民的合影照。左二为作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间回到1984年春,我在开封日报担任记者。4 月 15 日,我到开封汽车站采访,调度室的张师傅神秘兮兮地对我说:“今儿有个新鲜事儿!东郊乡宋门北街村的 135 位农民,今早上租了 3 辆崭新的大巴车,浩浩荡荡地奔少林寺、洛阳旅游去了!”这可是个大新闻!我满脸诧异地说:“您咋不早告诉我,我想随车采访!”张师傅笑着回答:“第一批人 17 号晚上回,第二批 18 号早上出发,你跟着去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谢过张师傅后,我跨上自行车,急匆匆直奔东郊乡宋门北街村村委会采写新闻。一进门,村委会主任热情地向我介绍起来。原来,三中全会后,村里农民心气儿高,种菜抓副业,收入 “蹭蹭” 往上蹿。兜里有钱了,大伙儿就琢磨出去瞧瞧外面的世界。村委会一拍板,决定出面组织大伙儿旅游,旅游费用由参与的村民均摊。于是,便派村民代表老刘带着支票去汽车站联系租车。调度员说包 6 台车可得好几千呢!老刘豪气地递上支票:“别操心钱的事儿,车要最好的,司机得是最棒的,花多少钱往支票上填就是了!”这气势,分明就是新时代农民自信的宣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到报社,我迫不及待向部主任汇报了这一新闻线索,主任直夸我新闻嗅觉敏锐,特批准我跟随第二批旅游团采访。当天,我就写了一则消息:《吃不愁,穿不愁,租台轿车去旅游》,发在开封日报一版头条。</span></p> <p class="ql-block"><b>以下图片均源自网络。特致谢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 月 18 日清晨,我特意换下西装革履,穿了件小格针织涤纶外衣,搭配晴纶翻领毛衣,脚蹬合成革方口平跟鞋,肩挎旧军用挎包。出门时,母亲打趣我一下变成了乡下姑娘,我却得意地说,今天要跟农民旅游团采访,得融入他们的群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北街村,村委会门口已停着三台大巴车,村民们陆陆续续赶来。上车后,我才发现,大伙儿都打扮得崭新漂亮,小伙子西装革履打领带,姑娘们花枝招展,尽显时尚,反倒是我在人群中显得有些落伍。好多村民都是第一次出门旅游,兴奋的一路上欢声笑语,对窗外的景色赞不绝口。上午九点多,大巴车迎着和煦的春风缓缓驶入嵩山少林寺景区,我陪村民游览了塔林、天王殿等景点。起初他们怯生生地叫我 “于记者”,我热情地跟他们拉呱,还向他们讲述有关景点的典故,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比我大的唤我 “小于”,年轻的直接喊 “于姐”,那一刻,我仿佛就是北街村的村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上,我和四位姑娘同住在一间普通大客房,大家叽叽喳喳,无话不谈。三天的旅程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让我真切感受到新时期农民的新风貌。在少林寺的大雄宝殿,不少城里人虔诚跪拜,烧香祈福,可我们这个团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对烧香拜佛都不感冒。一位 68 岁的大爷直言:“以前也信神,烧香拜佛,可越信越穷。这几年政策好,咱们不靠神,靠双手致富,可不花那冤枉钱!” 年轻人更是活泼,在有外宾的景点花钱让摄影师拍照留念,还打趣说:“兴恁外国人旅游拍照,也兴俺乡里人‘美一回’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4年4月15日,第二届洛阳牡丹花会开幕。中外游客纷纷踏足这片花的海洋。19日我们旅游团来到主会场王城公园,牡丹仙子周围繁花似锦,春意正浓。四位姑娘直抱怨我没带相机,我只好花了几块钱,找摄影师给我们同住一室的五人拍了张合影,算留住这美好瞬间。之后我们游览了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景点。一位姑娘拍着胸脯说:“回去我就买个相机,往后出门玩儿的机会多着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程途中,带队的村干部老王看我忙着整理采访笔记,凑过来说:“回去俺还得努力发展生产和经营,过几年争取带村民去苏州、杭州旅游,到时候还邀请你一起出游!”我愉快地答应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午回到报社后,我连夜赶写通讯《春光结伴游》,发在开封日报二版头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那篇《吃不愁,穿不愁,租台轿车去旅游》的消息获1984年河南省好新闻奖,通讯《春光结伴游》也获1984年开封日报好新闻奖。比奖项更珍贵的,是那段与乡亲们同吃同住的温暖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十一载春秋流转,不知那些淳朴的乡亲是否实现了苏杭之约?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土气"的女记者?这张泛黄的照片,不仅定格了1984年的春天,更镌刻着一个伟大时代在普通人生活中投下的光晕。每当凝视它,就仿佛听见历史长河中,那铿锵有力的时代足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江楠,军旅淬炼风骨,新闻执笔春秋。 深耕传媒三十载,以文为镜观时代。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退休不退志,文字写沧桑。 愿以笔墨会知音,共话岁月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