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业‖故乡玫瑰营(上)

振业君

作者:韩振业 <p class="ql-block">玫瑰营,是内蒙古中部的一个乡级政府所在地,也是我的家乡。我们赵家村是个移民村,原来叫赵英虎村,由一个叫赵英虎的先辈创立,赵家自然是村里人数最多的大户。赵家村打我记事起,就归玫瑰营公社管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春,在我离开玫瑰营到呼和浩特上大学时,我们那里还叫东风公社东升大队,特殊年代的印记依然明显。转眼间离开近半个世纪,我们村现在脱离了察右前旗玫瑰营镇,改由集宁区白海子镇管辖。但在我心中,玫瑰营依然是不变的故乡,那里有着我儿时的记忆,还有中学住校五年和供销社工作三年的青春足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记载,1958年玫瑰营撤区建乡,成立玫瑰营乡和圣家营乡。在公社化运动中又撤乡建社,由两个乡合并成立灯塔人民公社,后改称玫瑰营公社。“四清”运动期间,改名为东风公社。文革后又改称玫瑰营公社。后来又历经社改乡,乡改镇,行政区划虽有较大调整,但名称再没有变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玫瑰营位于察右前旗东北部,是内蒙古的中部重镇。近年来有一首歌很火,叫《莫尼山》,唱的就是“北方神山”——阴山山脉。此山东西走向,延绵千里,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横亘在内蒙古中西部及河北北部。辉腾锡勒草原位于山脉东段,再往东延伸,则有一座东西走向,顶似平盘的小山——磨子山。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磨子山虽小,在中国天主教界,却是名气很大。</p> <p class="ql-block">据民间传说,圣母曾经在磨子山上显现过,被一位牧羊人看到。从此,周围的天主教教友们开始上山朝拜。磨子山上有两处圣境:圣母堂和圣泉。常年流淌不息的圣泉,据说曾被樊恒安主教祝圣过,泉水有着神奇的功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传说,磨子山最初是由比利时圣母圣心会的风各德神父(比利时人)上报罗马教廷备案,并获得批准,确定于每年八月二日为“朝圣日”。之后,在山上盖了三间石房,名曰“公会房”,供教友瞻礼所用。后又动工盖堂,于1905年完工,圣堂宽8米,长25米,并塑造了3米高的圣母像一座。每年8月2日磨子山的瞻礼日活动,都会有四面八方的天主教友不辞辛苦,前来朝圣,甚是隆重热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磨子山的前面一马平川,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青草连绵,一望无际。离山二十里的正南方,昔日有一个小村落,住着几户人家,归属口外游牧察哈尔八旗中的正黄旗七苏木管辖。这里的地势低洼处,长有茂盛的芦草,故取名为“芦草泊子”。据说当时这里的常住人口三十多人,有七户人家,以畜牧为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记载,1884年的一个夏日,天主教中国蒙古教区的主教巴耆贤带领几个教徒,在西去巡阅教务时,途经芦草泊子。当看到此地水草丰美,地域广阔,遂派南壕欠(今归属于河北尚义县)刘振林神父,于1887年来此地建堂传教。他到这里后,建起了一座土木结构的天主教堂——圣土堂,并任本堂神父。后来,中国蒙古教区的比利时籍主教方济格,将圣堂献于玫瑰圣母,同时把“芦草泊子”改名为玫瑰营。磨子山圣地包括玫瑰营教堂,曾经长期隶属西湾子教区。在1929年后从该教区划出,归属集宁教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9年,方济各主教派比利时籍风各德神父来玫瑰营,协助刘振林办理教务,于1904年在玫瑰营盖起了一座西式风格的天主堂,青砖砌墙,铁瓦覆顶,呈人字形框架结构,占地面积300多平米。后来,在教堂之北,建起了两栋二层洋楼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道院所用;</span>南面则是修女院、育婴堂等,周边共有配套房屋五百多间。此外,还可自己发电,备有汽车等等。据说这里是当时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记载,鼎盛时这里修道院约有160人;修女院约有150人;文化学院(相当于师范)约40多人;还有五校(类似中学)约有80人。直到解放初,神职人员还有43人:中国籍39人,比利时籍4人(之后全部撤离回国),修女150多人,教友54000多人。</p> <p class="ql-block">玫瑰营天主教的兴盛,自然与近代中国战败并签订不平等条约相关。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俄美与清政府在天津、北京分别签订条约,其中就有允许外国传教士自由进入中国传教的条款。自那时起,进入中国传教的门户大开,清政府再也无法闭关锁国了。据记载,在1865年,比利时从法国手中接过了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的特权,这里遂成为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势力范围。他们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用多种方法和途径传播、弘扬天主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马教廷在教宗本笃十五世时,就积极准备传教事业的转型,于1919年11月30日颁布《夫至大》宗座牧函,提出重整传教事务,鼓励培育各传教区本地神职,尽早建立本地教会圣统。此后,刚恒毅总主教受教宗的委托,以首任“宗座驻华代表”的身份,来中国巡阅教务,指导中国教会。他到中国后,督促外国传教士培养中国神职人员,以加快中国教会由中国人治理的步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数年的筹备,在1926年,于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教堂,教宗庇护十一世为第一批来自中国的6名主教举行了“祝圣仪式”。之后,于1933年又第二次祝圣3位中国主教,其中就有曾任玫瑰营教堂主教的樊恒安。从1927年起,正式开始了中国人自任主教的历史。自此玫瑰营教堂也有了中国主教。历史上,华北地区曾划分热河、察哈尔、集宁、绥远、宁夏、赤峰6个教区。玫瑰营凭借其规模与影响力,为集宁教区主教座堂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1899年,天主教方面以教会传教为由,经察哈尔都统同意,从原住民手中收购了数百顷草场,放租给信奉天主教的民众开垦种植。当时,晋冀两省“出口外”的贫苦农民,为了种地养家,不少人自愿加入了天主教,成了当地的教友主力军。在玫瑰营周边教友聚居村落,1899年建成望爱教堂;1921年建成圣家营教堂;1924年建成了哈拉沟教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赵家村距玫瑰营有十多里地,村民多为晋北移民,大致可分为两个群体:“教友”和“大教”。教友即天主教徒,名字也很有宗教特色,叫保罗、若瑟、若翰等等;而大教则为信奉大乘佛教的人们。我们家就属于大教群体。这两个群体,历来相互尊重,孩大老小之间的交往和相处,也从不见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播较早。若望· 孟高维诺是天主教在中国和印度传播的先驱者。他奉教宗之命,早在1294年就来到元大都(今北京),见到了元成宗铁穆耳。成宗继承其祖父忽必烈对宗教的开明政策,准许孟高维诺在中国传教,于是他成了首位来华传教的天主教神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孟高维诺成功劝说汪古部第六世赵王阔里吉思(袭封高唐王)率部改宗天主教,并在其藩邸兴建教堂,亲题匾额为“罗马教堂”。阿伦斯木古城也就是元代的赵王城遗址,位于原乌兰察布盟达茂旗百灵庙东北约30公里处。那里有汪古部赵王府邸,教堂遗址则位于赵王府东北。清初,由于顺治和康熙对天主教的包容,也曾形成过天主教在华传教的相对宽松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民国时察哈尔省疆域中,包含了内蒙中部和晋北地区的许多市县</b></p><p class="ql-block">天主教的传教会所主要在教堂。记忆中的玫瑰营主座教堂,是一处坐北朝南的建筑,在当时村民的土房群里,显得高大华丽。应该说,这是近代史上玫瑰营最高大上的建筑。在教堂还没有拆毁的文革前期,我们曾亲眼见过它的宏伟壮观,也曾去教堂内玩耍。那时的大教堂尽管已显破败凄凉,但依然显得高大、空阔而且气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主教在玫瑰营兴起之时,也正是大清王朝走下坡路之时,中华大地动荡不安,民不聊生,闯关东,走西口,出口外的移民浪潮,此起彼伏。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清乾隆到民国初的170多年间,内蒙古中西部的部分区域,所谓口外十二厅、后四厅等,一直隶属于山西省归绥道。如晋绥军、阎锡山、傅作义等在内蒙的统治与影响,深刻而久远。这也为山西移民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发展条件,促进了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玫瑰营周围村落遍地,如圣家营、望爱村、圣母堂等等。时至今日,这些村子不仅教友众多,有的还在说着祖辈相传的浑源话、阳高话、忻州话……</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韩振业,内蒙古集宁人,现居呼和浩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