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陈颙,1942年12月31日出生于重庆,籍贯江苏宿迁。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 陈颙于20世纪70年代从事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学实验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20世纪90年代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运用地震学、工程科学和经济学,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图”。近年来,他主要研究用地震波探测地下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在环境、能源和减灾方面的潜在应用。</p> <p class="ql-block"> 陈旭,1936年9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浙江湖州。古生物与地层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任。 </p><p class="ql-block"> 陈旭师从穆恩之院士,参与编纂出版《中国的笔石》,参与建立和完善中国奥陶纪、志留纪及早泥盆世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研究工作。主持了多个研究项目,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志留纪早期的笔石,在中国国内外发表了较多的论著。参与编著《中国志留系对比》,主编英文专著《中国奥陶系对比》。之后研究了新疆奥陶纪的笔石,特别是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奥陶纪末期(赫南特期)及志早纪留期的笔石,论述了该时期全球最完整的笔石动物群。同时借助扫描电镜进行笔石孤立标本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填补了中国在此领域中长期空白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陈晓非,1958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籍贯四川成都。地球物理学家(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讲座教授、系主任。 </p><p class="ql-block"> 陈晓非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能够解决横向非均匀地球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问题的广义反射率方法,并在自由表面诱发地震超剪切破裂扩展的发现及其物理机制、非平面断层破裂动力学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前沿的科研成果。他提出了从背景地震噪声资料提取高阶面波频散曲线的方法——频率-贝塞尔变换方法(F-J方法),为地球深部结构高精度成像提供了有力工具。</p> <p class="ql-block"> 陈骏,1954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扬州。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南京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 陈骏用矿物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示踪风尘物源,揭示了亚洲风尘的潜在源区,并通过研究中国北方沙漠和黄土风化成壤过程中元素的活动性,创建了指示古季风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指标,明确指出亚洲季风对大陆风化过程和全球变冷的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围绕含锡花岗岩的物源性质、演化程度、成矿能力和找矿标志开展研究,系统揭示了华南锡矿成矿地球化学过程,提出华南最重要原生锡矿三阶段成矿模式和锡石—硫化物矿床的找矿模型。</p> <p class="ql-block"> 陈俊勇,1933年5月16日出生于上海。大地测量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博士生导师,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 陈俊勇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采用。他主持推算和提供中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移参数,并主持了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玛峰高程计算工作。此外,他还主持建立了中国GPS网,计算了中国2000大地水平面,在建立和完善中国三维地心坐标基准、重力测量基准、经度基准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陈发虎,1962年12月出生于陕西丹凤。自然地理学家和环境变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p><p class="ql-block"> 陈发虎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的黄土地层、沉积年代和气候记录,建立了适用于区域对比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他发现了晚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的证据,提出了我国末次冰期冬、夏季风均存在快速变化的观点,并揭示了季风边缘区全新世气候存在多次重大干旱事件。他研究了我国西部和中亚干旱区湖泊的演化和湖泊记录,提出了气候变化“西风模式”的新观点,解释了亚洲中部内陆干旱区的湿度(降水)变化模式与季风气候的显著差异。</p> <p class="ql-block"> 陈大可,1957年9月22日生于湖南长沙。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 </p><p class="ql-block"> 陈大可在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主持改进与运行的拉蒙特模式是目前国际上预报厄尔尼诺最成功的模式之一,也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发布短期气候预报的主要依据之一。他还创建了一个有效的垂向混合模型,系统阐释了海洋混合的物理机制,为攻克湍流混合这一物理海洋学重大难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p> <p class="ql-block"> 陈运泰,1940年8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原籍广东潮阳。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p><p class="ql-block"> 陈运泰在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他开创了中国震源物理过程的研究工作,利用地震波、地形变、重力等方法综合研究我国的大地震震源过程。自1980年代起,他积极倡导和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反演震源过程,增进了对地震破裂过程时空复杂性的了解。他在地震波与震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大震发生后的紧急救灾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