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石窑的同与异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问中国截止目前还有多少个石窟存在?恐怕能给出准确答案的没有几人?但如果问在星罗棋布般的石窑中,哪些最为著名?人们会异口同声的回答:龙门石窟、云岗石窑、敦煌莫高窟。那么,这三大石窟都有什么共同点?艺术特色又有什么不同?换言之,它们都有哪些异与同?则是本文力求回答的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三大石窑的共同特征,首推都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无一例外的均以佛像、经变故事为核心内容。通过"像教"传统的体现,艺术的传播佛教思想和内容,从而构成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艺术结晶。其次它们都皇家与民间共建的产物。其开凿之初,多由皇室主导(如云冈昙曜五窟、龙门奉先寺),后期才有民间力量参与进来。是佛教与政治权力结合的结晶。其三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三大石窑均吸收印度、中亚艺术元素(如犍陀罗风格),并使其逐步汉化。其四它们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截止目前,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敦煌1987年,云冈2001年,龙门2000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具体到它们的差异,除却地理位置不同外,龙门石窟在河南的洛阳,云冈石窟在山西的大同,敦煌莫高窟则位于甘肃,其开掘的时间和背景也各自不同。比如,仅从开掘时间上来讲,敦煌莫高窟最早。据唐代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在鸣沙山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禅窟,从而标志着莫高窟的诞生。 云冈石窟其次。始凿于北魏文成帝时期(约公元460年),主要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494年)之前。洛阳龙门石窟最晚。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约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持续营造400余年之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龙门石窟开掘的直接原因则是北魏迁都洛阳与佛教的兴盛。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政策,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云冈石窟(大同)的皇家开凿模式被带到洛阳,龙门石窟由此开始大规模兴建。加之北魏皇室崇信佛教,自道武帝以来,佛教已成为国家宗教。孝文帝及其后继者(如宣武帝)继续支持佛教艺术,龙门石窟遂成为新的皇家佛教圣地。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时期(约公元460年),主要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494年)之前,是中国佛教艺术“西域风格”向“中原风格”过渡的关键代表。北魏太武帝曾推行“灭佛政策”,导致佛教遭受重创。其孙文成帝即位后,为稳定社会,恢复佛教,大力推行“佛教国教化”政策,云冈石窟的兴建即源于此。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其开凿和发展与“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东传、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历代政权更迭密切相关。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汉代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佛教自印度经西域(今新疆)传入中原后,敦煌遂成为佛教艺术东传的第一站。 据唐代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在鸣沙山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禅窟,标志着莫高窟的诞生。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控制敦煌,佛教得到官方支持。由于隋文帝、隋炀帝崇佛,隋朝莫高窟进入第一个高峰期,在开凿大量中心塔柱窑的同时,艺术风格也趋向华丽,壁画题材日益丰富。 唐朝敦煌艺术则达到巅峰。其后的王朝更叠,对莫高窟的影响并不显著。直到明时,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莫高窟才逐渐被遗忘,直至1900年藏经洞(第17窟)被发现。 由此可见,敦煌莫高窟的兴衰,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千年史诗,更是丝绸之路历史、中西文化交流、多民族融合的见证。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通常指第17窟)的发现,在石窟史上,绝对值得一书。问世的古代写本、印本、绢画、法器等文物,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这些文物跨越近700年,几乎涵盖了中古时期中国西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国及中亚的历史、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民族、科技、经济、社会、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第一手资料宝库,被誉为“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三大石窟的艺术特色而言,可谓异彩粉呈,各有千秋。龙门石窟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皇家风范,雕刻精细,汉化成熟。由于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后,延续至唐代,代表中国佛教艺术完全汉化的成熟阶段。以石雕为主,雕刻技法精湛,线条流畅,人物神态生动。唐代造像(如卢舍那大佛)丰满圆润,充满世俗化美感。佛像面容温和,衣纹飘逸(如“褒衣博带”),菩萨像雍容华贵,飞天轻盈灵动,与云冈的雄浑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卢舍那大佛据传以武则天面容为蓝本,体现皇权与佛教的结合。尤其是造像题记和碑刻方面,龙门石窟较其他两大石窟,内容更为丰富。现存碑刻题记2800余品,位列三大石窟之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冈石窟则是皇家气派,石刻雄浑,是早期佛教艺术曲范。由于是北魏皇室主持开凿(5世纪),加之以石雕为主,精雕细刻的结果,从而代表着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同时,云冈石窟又是政治与宗教结合的产物。昙曜五窟的佛像据传象征北魏五位皇帝,体现“皇帝即佛”的政治理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莫高窟则以壁画为主,彩塑为辅,其特征是多元文化的交融。莫高窟以壁画闻名,现存壁画约4.5万平方米,内容涵盖佛教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传故事)、经变画、供养人像、飞天、装饰图案等,色彩绚丽,线条流畅。现存彩塑2000余身,早期(北朝)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影响,人物高鼻深目;隋唐时期逐渐汉化,塑像丰满圆润,如盛唐的“涅槃像”和“菩萨像”极具写实美感。因地处丝绸之路要道,融合了汉、鲜卑、吐蕃、回鹘、西夏、蒙古等民族文化,并吸收印度、波斯、希腊等外来艺术元素(如飞天形象、联珠纹装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而言之,中国三大石窟虽说均开凿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但因地域、时代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比如,龙门石窟代表中国佛教艺术完全汉化的巅峰,雕刻精细,充满皇家气象。云冈石窟以早期佛教石刻的雄浑气势著称,体现胡汉交融。敦煌莫高窟则以壁画和多元文化见长,是“墙壁上的博物馆”。但三大石窟共同构成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展现了从北朝到隋唐佛教艺术本土化的完整历程,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教与文化交流史最好物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