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脚步踏入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肃穆的门槛,时光似乎骤然放缓了流速。仿佛走入一个巨大而沉默的容器,它盛满了黑土地深处最深沉的回响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位于8510农场当壁镇,始建于2001年9月,2002年7月竣工,占地面积1174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历史及其环境物证的综合性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进入纪念馆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它矗立在园区的核心部位,碑身正面“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14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这是江泽民同志于1993年9月4日亲笔题写。背面镌刻着概述北大荒艰苦卓绝创业历程的碑文,瞻仰诵读,让人顿觉心怀激荡,仿佛能看到当年垦荒大军战天斗地的壮烈场景 。</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身后是两幅巨型浮雕,以环抱形状托拥着纪念碑。浮雕生动地描绘了1958年10万复转官兵初来北大荒时荒草丛生的荒凉景象,以及1968年后,大批城市知青来到北大荒后麦浪滚滚的丰收景象,完美呈现了王震将军“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的誓言,也见证了北大荒从荒芜走向繁荣的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步入馆内,大厅中央便是王震将军的半身汉白玉雕像,他坚毅的眼神仿佛正凝视着前方浩瀚的兴凯湖。 </p> <p class="ql-block">沿着展陈路线前行,一件件带着历史温度的展品,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锈迹斑斑的农具,记录着垦荒者们战天斗地的艰辛;磨破的草鞋、打着补丁的军装,诉说着他们生活的困苦;泛黄的日记本里,工整地书写着“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豪言壮语,字里行间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血。这些平凡的物品,承载着不平凡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北大荒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先辈们的汗水与泪水。</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一角,用彩色雕塑还原了1958年建设云山水库的劳动场景。1958年3月,根据王震将军的指示,经勘测,决定在位于完达山西麓七虎林河上游兴建中型水库,以八五〇农场为主建单位,集中4000余名转业官兵和职工组成施工大军。当年6月,王震将军再次来到水库工地看望转业官兵,检查施工质量和进度,并与战士们一起抬筐填土、同吃同住同劳动。展馆中至今陈列着王震当年与战士挑土用的抬筐,它是那段“奋斗200天建设云山水库”艰苦奋斗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老一辈垦荒人不畏艰难、身先士卒的奋斗精神 。</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着泛黄的照片、磨光的铁犁、还有那褪色却依旧挺括的棉军装~它们不是冰冷的遗物,而是时光精心镌刻的碑文,无声述说着荒原如何被热血与汗水浇灌成丰饶粮仓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看着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清晰的历史图片,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候,垦荒者们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没有住的地方,就砍木条、打土坯、建马架子住;没有农业机械,就排着长队、喊着号子、用人力拉犁耕地;饿了就掏把黄豆吃,渴了就喝堑沟里的水;蚊虫叮咬,就用手拍打。“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这首当年流行的歌谣,就是北大荒艰辛创业的真实写照。但他们凭借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以革命英雄主义的大无畏气概,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豪情,向荒原进军、向荒原要粮,在这片黑土地上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中,一组组国家领导人关心和视察北大荒的珍贵图片格外醒目。这些影像生动记录下党中央对垦区发展的持续关注,每一幅画面都彰显着对北大荒开发建设的高度重视。透过这些历史瞬间,能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始终将这片土地的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紧密相连,这份关怀如明灯照亮垦荒征程,也让北大荒精神在时代传承中更显厚重。</p> <p class="ql-block">缓步于“科技兴农”展区,讲解员的声音传来:“今日北大荒,年粮可饱华夏1.6亿人。”从“莽原”到“大仓”,这脱胎换骨的巨变背后,深植着三代北大荒人“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魂魄~他们不仅开垦了无垠沃土,更以拓荒者的锐气,犁开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无人涉足的处女地。</p> <p class="ql-block">步出纪念馆,夕阳熔金,为镌刻着“北大荒精神”的巨型雕塑披上庄严的辉光。回望这座矗立于黑土地上的精神殿堂,心中豁然:北大荒精神绝非尘封于展柜的历史标本。它是奔涌在民族血脉里不息的动力,是深植于大地之下生生不息的根脉。它昭示着中国人如何以双手在绝境中创造奇迹,如何在困苦的磨砺中锻造出璀璨的玉成。</p> <p class="ql-block">摄于 黑龙江密山</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