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cáng)山位于山西盂县城北18公里处,属太行山西麓 ,以忠义文化、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著称,《赵氏孤儿传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山古时称盂山,盂山得名于春秋时期“赵氏孤儿” 的历史典故而名扬天下,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br>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首次完整叙述了“赵氏孤儿”的故事:春秋时期,公元前597年,晋景公宠信奸臣司寇屠岸贾(gǔ ) 以桃园弑君之恶名强加于上卿赵盾,致使赵家被满门抄斩,仅赵朔(赵盾之子)的夫人庄姬因是晋景公姑母,躲入宫中幸免。庄姬生下一子,取名赵武。屠贼进宫搜杀赵氏遗孤未遂,便放言要将全国与赵氏孤儿同庚的婴儿斩尽杀绝。为骗过屠岸贾,程婴将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交给公孙杵臼,假扮赵氏孤儿藏于山中,再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派兵搜山,杀死公孙杵臼和假孤儿;程婴则背负“卖友求荣”的骂名,暗中带着真孤儿赵武逃往深山隐居。程婴将赵武藏匿于盂山15年,习文习武,抚育成人。在明了事情真相后,赵武亲手杀死了奸贼屠岸贾,为赵家报了血海深仇。后人为纪念程婴等义士的忠义之举,将山名改为“藏山”,并立祠祭祀。<br> 该故事经元代纪君祥改编为杂剧 《赵氏孤儿》 ,歌颂了程婴、公孙杵臼“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该剧成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并被译成多种语言传播至海外。藏山所彰显的忠义精神既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华,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版《哈姆雷特》。<br> 历史上的进山古道与入口处的牌楼<br> 程婴、公孙杵臼“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成为“忠义”的象征。<br> 藏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三晋历史文化第一名山” 藏山的入口处,有南北两山对峙,犹如巨龙飞舞和石虎端坐,名“龙虎山”。相传,程婴携赵氏孤儿隐入藏山后,龙虎二山便担负起守卫的重任。 藏山气势恢宏的大门于2006年落成,为三层仿古建筑,其规格和布局堪称三晋第一门,是山西旅游的东大门。在绿色的环抱中,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大门内正对着立有程婴救孤藏孤的简介和雕塑 程婴携赵武于胸襟之内,立马从晋国逃往仇猶古国盂山藏匿的《赵氏孤儿雕塑》 藏山景区游览面积十余平方公里,由育孤园、春秋藏孤胜地、三教文化圣地、仙人峰自然生态区四大板块,168个景点组成。 摆渡车行驶1公里多,经过育孤园,来到龙凤松前。龙松和凤松分列入口两边。<br> 龙松盘曲,落架南北;凤松安然,栖息东南,龙凤二松沐风栉雨,像一对忠诚的守护神,一直守望着藏孤育孤的这片热土,故名为“龙凤松守千年义”。 龙凤塔是一座五层石砌宝塔,位于龙凤松中央,为纪念龙凤二松守护藏山数千年而建。其内部为中空结构,是藏山镇山宝塔。 塔后是二龙壁<br> 沿着两侧松树夹持的古道,去往春秋藏孤圣地<br> 路左侧的山坡上,是马王庙和神马泉<br> 相传程婴带着赵氏孤儿逃到这里的时候,人困马乏,饥渴难耐,他的坐马救主心切,急得用左前蹄就地一刨,两股泉水顺蹄涌出,北泉清澈见底,南泉甘醇沁人,解决了人马的饥渴之苦,正可谓“神马刨泉解古人”。 北泉<br> 南泉<br> 明镜台<br> 藏山迎宾瀑宽30余米,沿99级台阶顺势而下,形成高达18米的一柱柱喷珠溅玉的水帘。朵朵飞溅的水花,哗哗流动的水声,迎接着五湖四海的宾朋。 “中国·藏山”在瀑布的映衬下分外耀眼。周围几百种常见树木和很多珍贵树种,也散发着诱人的芬芳,张开双臂恭迎宾客的光临。<br> 登上迎宾瀑顶,是碑文广场,陈列明、清至今碑文整60通。<br> 广场中央青石碑亭雕饰精美,重99吨,里面四棱碑分别记叙了“北京会议记”、“藏山忠义赋”、“藏山文化记”及“赵氏孤儿藏匿地”的历史定位。<br> 天下第一王碑。赵武逝后。受到天上人间的敕封。传说赵武一缕魂灵直上天庭。玉帝敕封赵武为“藏山灵感大王”专司人间风雨,造福百姓。据史载,历朝皇帝对赵武推崇备至,屡加敕封,多次复修、重修藏山庙宇及题匾。。 广场周围碑文分别为明万历、崇祯以及清朝八代的重修记事碑和助银功德碑。 由碑文广场上坡,是藏山祠 藏山的主要景点藏山祠。祠址向南,依山而筑,建筑分布于三层递高的平台上。<br> 二龙壁位于藏山山门里右侧,是明万历36年(1608年),在李贞元道人的主持下修建的。二龙壁总共用了十三块石头雕刻拼成,图案是二龙戏珠。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时期,龙是权力、威严至高无上的象征,也反映出藏山的神圣地位。 照壁对面为双层三楹的“藏孤胜境”牌楼,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牌楼正反两面分别刻着“藏孤胜境”和“古晋雄望“。<br> 祠内中轴线上依次布列山门、乐台、正殿、寝宫、梳妆楼。<br> 牌楼后,是藏山神庙,即正殿。又名“文子祠”,以赵武之谥号赵文子命名。<br> 东西两侧的钟鼓楼 寺庙正殿赵武正祠是祀奉孤儿赵武之处。始建年代已经无法考证。根据碑文记载,在元、明、清各代都做过重修。传说赵武死后封神,玉帝敕封其为“藏山灵感大王”,专司人间风雨,历代皇帝也有敕封,设祠祭典。<br> 赵武正祠为单檐悬山顶结构,殿内采用减筑法,空间宽敞,充分显示出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正中塑像就是“灵感大王”赵氏孤儿。 清光绪五年时,山西连年大旱,巡抚曾国荃便将"灵感大王"神像请到省城祈雨。几日后,山西境内普降甘霖,旱情全解。为此,曾国荃上书朝廷,提请加封,光绪皇帝随即敕封藏山大王为"福佑翊化尊神",并赐"明德崇禋"御书匾。 殿前摆放的贡品。传说灵感大王不仅管风雨,而且对百姓的愿望也是有求必应。<br> 正殿两边还有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保存下来的四十二幅壁画,详细地描绘了赵氏孤儿从出生蒙冤到平反昭雪的整个过程,距今已有521年了。 正殿往上是藏山神祠(报恩祠),含报恩殿、送子祠和保孤祠,一龛三殿。始建于金代,其筑于一自然生成的龛岩内,经年风雨不蚀,是藏山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br>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宪宗朱见深派钦差扩建重修,将藏山神庙升格为"万岁朝廷香火院"。 报恩殿内供奉的是程婴和公孙杵臼。当年他们一个舍子,一个舍己,共同救下了赵氏孤儿,后人为纪念这两位义士,特在此捐资修建了报恩殿。 保孤祠(又名程子庙)供奉着程婴之子。在换孤救孤的过程中,程婴舍子,刚出世的儿子还未体验生的美好,却血溅首阳山。这位可歌可泣的小义士用他柔弱的生命换取了赵氏一脉,救下了全晋国与之同庚的婴孩。舍己难,舍子更难,程婴父子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功盖千秋,义存万古。在全国的庙宇当中,为小孩建专庙,独藏山一处。 报恩祠两侧的配殿是悲烈殿和感恩殿,墙上的壁画详尽描述了赵氏孤儿的故事。<br> 公元前597年,屠岸贾率兵满门抄斩赵氏一门三百余口的悲惨场面<br> 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救孤。公孙杵臼问:“赴死与抚孤,孰难?”程婴答:“赴死易,抚孤难。”公孙杵臼遂选择赴死,让程婴承担抚养重任。为骗过屠岸贾,程婴将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交给公孙杵臼,公孙杵臼抱着程婴的儿子假孤直奔首阳山而去。<br> 程婴则再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派兵搜山,杀死公孙杵臼和假孤儿;程婴背负“卖友求荣”的骂名,暗中带着真孤儿赵武逃往深山隐居。 感恩殿是赵武为报答程婴对赵家的不朽功勋和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世代祭祀的庙宇。墙上是描绘感恩程婴的壁画。 程婴藏孤十五年后,晋景公病重,占卜显示“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大夫韩厥趁机进言,揭露赵氏冤案。景公醒悟,召赵武回宫复位,恢复赵氏封地与荣誉,赵家得以平反昭雪。程婴与赵武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大仇得报后,程婴因丧子之痛及承诺已践,自刎而死。赵武抚尸痛哭,为其服孝三年,并建祠宇祭祀。 这幅画面就是赵武一路执香,三步一磕头,五步一叩首,不远千里将程婴、公孙杵臼的灵柩迎回藏山安葬, 赵武服孝期间,在盂山修祠立庙,正殿内专供程婴、公孙杵臼,并把赵家平反昭雪的农历四月十五定为晋国百姓的庙会日。 西侧山腰有藏孤洞<br> 藏孤洞为天然造化的钟乳石岩洞。程婴带着赵氏孤儿,在藏孤洞隐藏避难长达15年。藏孤洞蕴藏着忠义之根,民族之魂。千百年来,人们仰慕这个神圣宝洞,在此顶礼膜拜,流连忘返,祈求带来好运。 藏孤洞内,石壁上还有一个小洞——捞儿洞。每到初一、十五。不少人提着贡品,拿着香纸,纷至沓来,在捞儿洞前烧香,叩头祈祷,手伸到洞里摸。摸到石子为金童,摸到瓦片儿为玉女。捞到后用红布包好,带回家中珍藏。怀孕得子后。还要来此还愿。这种祈求得子的风俗始于春秋,盛于宋元,经历代传承,延续两千多年。 藏孤胜境对面的山是仙人峰生态旅游区,有程婴墓。沿台阶上去是南天门。 在通往南天门的石阶上,从高处俯瞰对面的藏山祠 山挺高,我没往上爬,返回去了滴水岩<br> 上山还可乘垂直观光电梯——笏峰云梯,电梯高度约128米,运行时间仅50秒即可直达山顶玻璃观景台,俯瞰藏山全景。 藏山祠东边的滴水岩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溶洞,洞内终年滴水不绝,聚集成潭,水色泓碧,名曰“龙潭”,亦称“黑龙潭”。每当盛夏,池水渗流而下,瀑布如虹似帘,掬而饮之清爽异常。夏日,珠玑四溅,甘醇沁人;冬季,冰柱倒悬,宛若琼玉世界。 传说,洞口钟乳石形成的石虎,显灵吓退了屠家兵,第三次救了程婴和赵武。 攀登正殿后面的山,半山上是总圣悬楼,犹如天外飞来降落峭壁之上,嶙峋突兀、奇特险绝,始建于明代,全是木质结构。传说为赵武夫妇梳洗打扮的地方。<br> 总圣悬楼主体建于金代,筑于天然岩龛内,历经风雨仍保存完整,是藏山祠中金代建筑的代表之一,被誉为“山西第二悬空寺”。 半山上还有多座庙宇。龙王庙供奉赵武被封为翊化尊神后,属下的赤黄兰绿黑五条龙。 一般旱年,赤,黄、兰、绿龙布雷施雨;遇到大旱年,赵武就请黑龙汲东海之水,浇盂地之田,因而当地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王庙由此而建。 盂山神庙供奉的是赵武 。该庙原名藏山行祠 ,是赵氏孤儿传说中程婴藏匿赵武15年的地点,后被尊为“ 山神 ”,成为祭祀对象。 庙里供奉着赵武像,墙上是盂山风光壁画<br> 二灵殿是赵武夫妇的养心殿,此殿始建于明代<br> 这里与众不同的雕塑是两条火龙抓着两颗人头,这两颗人头就是陷害赵家三百余口的奸臣屠岸贾夫妇。 韩厥祠。韩厥,在逃孤、保孤、出山、昭雪上都起到了关键作用。<br> 三代庙。供奉的三代指的是赵武的曾祖赵衰、祖父赵盾、父亲赵朔。<br> 八义庙是为纪念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八位冒死救助赵氏遗孤的义士而建,旨在弘扬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品格。 山上各朝代留下的大量石刻,都在娓娓道来那些深藏的历史故事。<br> 这座二层石构古建始建于明代,曾是藏山第43代住持亨济故居。<br> 亨济是盂县庄里乡贾家峪人,俗名吴武庆,僧名亨济。自幼父母双亡,七岁出家,在五台山金阁寺学法修行30余载,后返回藏山住持庙事。文革期间因极力保护藏山文物,而被关押4年。获释后继续守庙,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保护藏山文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层现为先祖殿,是古庙最高建筑。 殿内供奉着赵武的三代祖先:曾祖父赵衰、祖父赵盾和父亲赵朔的牌位。<br> 由此下山,结束了三个半小时的藏山游览,领略了这一藏着历史、藏着文化、藏着故事、藏着美景的“三晋历史文化第一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