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们,对于巴尔干半岛并不陌生,对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以及阿尔巴尼亚的一些电影更是耳熟能详,它们是那个年代我们仅能看到的外国电影。如今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已不复存在,但我对这一地区的好奇心并未减退。</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30日至6月21日,我参加了美游公司的巴尔干之旅,除去来往飞行,我们用了21天的时间围着半岛绕了一圈。从克罗地亚开始,沿着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北马其顿、科索沃、阿尔巴尼亚、黑山、波黑、再穿过克罗地亚最后进入斯洛文尼亚。一路走下来并不轻松,但也很兴奋,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五月三十一日傍晚,飞机降落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一个很有现代感的机场。</p> <p class="ql-block">萨格勒布位于克罗地亚西北部,我们的旅行就从这里开始。克罗地亚是前南斯拉夫六个联邦共和国之一,1991年宣布独立。斯拉夫人是在七世纪来到巴尔干半岛的,不同的斯拉夫部落最后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与国家。克罗地亚民族在公元925年建立了统一王国,由于它位于半岛的北端,与匈牙利接壤,因此也就成为欧洲列强入侵巴尔干各国的必经之路。其后的历史便是一连串的与中欧强国的冲突、抗争、被兼并、屈辱地依附强国以求生存的不断轮回。</p> <p class="ql-block">萨格勒布是一座历史名城,最初只是天主教的一个布道点。十一世纪末,匈牙利人入侵克罗地亚北部,威尼斯人也趁机占领了一些沿海城市。为了维护国家完整,克罗地亚于1102年与匈牙利合并,承认匈牙利国王为自己的国王。但克罗地亚在政治体制上保持高度自治,由克罗地亚贵族担任的总督实际管理,但对外关系则由匈牙利国王控制。克罗地亚与匈牙利的这种特殊关系延续到1860年。当时的克罗地亚首府就设在萨格勒布。</p> <p class="ql-block">圣马克教堂 St. Mark’s Church 是萨格勒布著名的历史建筑。这座哥特式教堂的屋顶用彩色瓦片装饰,屋顶上有两个用马赛克砌成的徽章,左边是克罗地亚几个大区的徽章,右边是萨格勒布市徽。</p> <p class="ql-block">圣史蒂芬大教堂 St. Stephen's Cathedral 是一座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始建于1094年,因匈牙利国王宣布成立萨格勒布天主教区而建。十三世纪时被鞑靼人破坏,几经修复,并于二十世纪初新建了两个哥特式塔柱,才得以恢复昔日的辉煌。目前它是该市最高的古建筑,也是地标性建筑。2023年的一场地震让两个塔柱受损,目前正在维修中。</p> <p class="ql-block">有别于其他巴尔干国家的是,克罗地亚85%以上的人口信奉天主教,这应该是因为克罗地亚在长达750多年的时间里附属于信奉天主教的匈牙利吧。东正教是巴尔干地区的主要宗教。</p> <p class="ql-block">圣史蒂芬大教堂旁边就是号称萨格勒布菜篮子的多拉克菜市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天清晨,菜农们带着最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鲜花赶到这里,希望卖出个好价钱。</p> <p class="ql-block">鲜红的沾着露水的草莓让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只听导游喊了一声“注意扒手”!我赶紧低头看我身前的包包。不好,包包共有三个拉锁,靠外面的两个不知啥时已被打开。好在我把重要的东西放在最里面靠近身体的那一层里,扒手没敢动它。谢天谢地,躲过一劫。</p> <p class="ql-block">还是别在菜市场里挤来挤去的,跟菜市场边上的这个菜农大妈雕塑凑个热闹吧。起码安全。有个小插曲,一对夫妇团友比大家早几个小时抵达萨格勒布,他们就抓紧时间去逛街。正逛到高兴时发现钱包不见了,更糟心的是护照也被一起偷了。后来听一位团友说了一个无法证实的传闻:被盗率最高的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扒手主要来自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和吉普赛人。好家伙,原来我们掉进扒手的狼窝里还不自知啊!</p> <p class="ql-block">萨格勒布市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为古城,下城为新城。古建筑都集中在上城,耶拉契奇总督广场 Ban Jelacic Square 便是上下城的分界。</p> <p class="ql-block">约西普.耶拉契奇总督骑马雕像。耶拉契奇的父亲是克罗地亚的男爵,母亲是奥地利人。在克罗地亚被匈牙利兼并的750多年的时间里,克罗地亚的总督都由克罗地亚贵族担任,耶拉契奇就是其中之一。耶拉契奇将军曾为殖民者匈牙利屡获战功,但在担任总督后,他力主克罗地亚独立,并取消了农奴制度,被克罗地亚人视为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作为民族独立的象征,1866年耶拉契奇的骑马雕像矗立在广场上。二战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时期,广场更名为共和国广场,耶拉契奇的雕像被游击队员的雕像所取代。1991年独立后,耶拉契奇的雕像从博物馆搬回,广场又恢复了原貌和原名。</p> <p class="ql-block">广场仍保留着老式有轨电车,它是萨格勒布的主要交通工具。十七世纪后,上城已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需要,于是商业活动逐步向下城转移,形成了新的市中心。</p> <p class="ql-block">几位有心的团友体验了一把有轨电车。</p> <p class="ql-block">下城。</p> <p class="ql-block">国王广场。</p> <p class="ql-block">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穿梭于老城的街头巷尾。幸运的是,我们的导游山河不仅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对巴尔干各国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举旗者就是导游山河。</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禁止车辆通行。</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战略地道。</p> <p class="ql-block">美女如云,男士们的手机里应该存下不少美女的身影吧。</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克罗地亚2013年7月1日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而立下此碑。</p> <p class="ql-block">有的老街很窄,曲径幽深,别有一番情调。</p> <p class="ql-block">与龙共舞的战神?还是如龙一样战无不胜的将军?</p> <p class="ql-block">圣卡特里娜教堂。</p> <p class="ql-block">大炮台。</p> <p class="ql-block">毁坏的老城区门。现在只剩下地基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有一条可以上、下山的轨道。</p> <p class="ql-block">老城建在高高的坡上,爬到山顶,老城区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一座石拱门赫然眼前,走近才看清许多人都在抚摸一座古老的石门。</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就是著名的石之门 Gate of Stone。1760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大部分建筑只剩下这个石之门,因此被认为是幸运的象征。人们走到这里总要抚摸一下这座古老的石门,沾沾好运气。我猜想,黑色铁门应该是后来安上的,目的是保护里面的石门。</p> <p class="ql-block">最为克罗地亚人津津乐道的是,克罗地亚是领带的发源地。很早以前,克罗地亚男子在出征前,妻子或情人会把一块彩色方巾系在他们的脖子上,以示支持与鼓励。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克罗地亚士兵作为法国雇佣军参加欧洲“三十年战争”,他们佩戴的彩色方巾成为区分敌我的标记。战争胜利后他们把方巾作为领巾系在脖子上,这种装饰受到法国人的青睐和仿效。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也非常喜爱,就把它引入了法国宫廷和军队。随后领巾在法国成为了时尚,并逐步演变成现代的西装领带。</p> <p class="ql-block">老城还有一个好玩的地方叫做失恋博物馆,哈哈哈哈,一笑解千愁。</p> <p class="ql-block">既然到了萨格勒布,就必须到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家乡打个卡,如今它已被打造成民俗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892年铁托出生在克罗地亚北部与斯洛文尼亚接壤的库姆罗韦茨村 Kumrovets,距离萨格勒布六十公里,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里的村民不到300人,但它的知名度远超出国界。许多国家领导人,包括美国总统尼克松,都访问过这里。铁托生前以他的威望和铁腕不仅维系着南斯拉夫联邦,同时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为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南斯拉夫如今的命运,他在1980年去世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p> <p class="ql-block">铁托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当时克罗地亚被奥匈帝国占领, 其父亲是克罗地亚人,母亲是斯洛文尼亚人。</p> <p class="ql-block">故居</p> <p class="ql-block">铁托雕像</p> <p class="ql-block">教堂</p> <p class="ql-block">农舍</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周末,不少本地人到这里吃饭,还有从萨格勒布骑车过来的健身者。</p> <p class="ql-block">克罗地亚第一阶段的行程结束了,两个多星期后我们将重返克罗地亚,但不是东北部,而是亚得里亚沿海地区。我们驱车六个小时赶往下一站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请您继续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