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周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的听证会上,气氛一度紧张。背景板上写着“CONFIRMATION HEARING 2024”,一位身穿灰色西装的女性正在发言,表情严肃,语气坚定。她打断了翻译刚念出的“中方对贵方近期中方表示关切”的句子,直接反问:“你们德国汽车70%的零部件都靠中国供应链,美国的技术封锁到底影响谁?”这句话一出,台下比利时议员和路透社记者都愣住了,现场气氛瞬间紧绷。</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的画面中,她依旧站在台上,神情专注,继续就光伏反倾销调查发表看法。她提到中欧贸易合作中的订单转移问题,还特别强调了能源领域的合作潜力。这让我想起2023年中欧峰会上,外交部曾明确表示要推动绿色能源合作,而如今欧洲一些政客的反应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开始意识到,与中国合作,远比对抗更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另一场听证会上,她依旧保持着冷静而坚定的姿态。这次她谈到了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的策略转变,从“科技合作应互利共赢”到直接亮出数据:ASML在华营收占比高达37%。她还提到人权、气候合作等议题,甚至引用乌克兰冲突中天然气来源的具体数据,让对方无言以对。这种转变让人印象深刻,仿佛中国外交官终于不再“客气”,而是用事实说话,直击要害。</p> <p class="ql-block">听证会之外,她还出现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背景依旧是“CONFIRMATION HEARING”,旁边还有一个“阿尔法”标志。她谈到了中欧贸易顺差和欧盟委员会的态度变化。意大利主动续签“一带一路”协议,也让一些欧洲媒体忍不住吐槽,比如《法兰克福汇报》就曾调侃这种“现实主义的回归”。但不管怎样,中国的声音已经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有力。</p> <p class="ql-block">布鲁塞尔的听证会还在继续,她依旧站在台上,语气比以往更加直接。中国外长在不同场合的发言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希望双方相向而行”到“别搞小动作”,措辞更接地气,更像是在和老外面对面沟通。有网友翻出十年前的录像对比,纷纷感叹:“现在的外交官,说话越来越有‘人味儿’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