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p> <p class="ql-block">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小暑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p> 小暑节气习俗 <p class="ql-block">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p> <p class="ql-block"> 头伏吃饺子是我国北方的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 小暑还有吃藕和绿豆芽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小暑“晒伏”: 小暑时节,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可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等说法。</p> 小暑节气三候 <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一候温风至:“温风”即“热风”,小暑时节,风都像是带着热气。正如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诗中所写:“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p> <p class="ql-block"> 二候蟋蟀居宇:“宇”即“屋檐”,此时蟋蟀等小昆虫跑到屋檐下、墙角下以避暑热。</p> <p class="ql-block"> 三候鹰始鸷(zhì):“鸷”,凶猛也。古人观察到此时老鹰会因地面炎热而飞到高空中活动和觅食。</p> <p class="ql-block"> 小暑至、温风至,</p><p class="ql-block"> 一日热三分,</p><p class="ql-block"> 温度高、湿气大,</p><p class="ql-block"> 饮食宜温热。</p><p class="ql-block"> 大朋友小朋友们注意要多喝水、</p><p class="ql-block"> 少晒太阳、多吃令季的蔬菜水果。</p><p class="ql-block"> 愿大朋友小朋友们有</p><p class="ql-block"> “暑”不尽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暑”不尽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图·文:赵静</p><p class="ql-block">审核人:王佳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