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道修炼之静坐养生》</b></p><p class="ql-block"> 自然疗法研究/健康分享</p><p class="ql-block"><b> 丹道静坐乃自然疗法之上乘功法!</b></p><p class="ql-block"><b>静坐养心、聚精、提神、化气,养生不可不炼也!修习静定功夫,乃长生之要津!</b></p> <p class="ql-block"><b>古法调养真自然张学乾中医康复理师最近对自然法展开深入研究,首先对人体得病的源由进行了归纳!中华传统养生丹道修炼认为:人之疾病根由在于精气神心耗散!要想健康,除了饮食起居与情志、药物辅助外,关键还在乎养精、调气、守神与静坐!</b></p><p class="ql-block">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p><p class="ql-block">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精气神从哪里漏掉的?养生就是养精气神。现在的养生变成养身,补身体了。你补了很多,但都漏掉了。你要先找到这漏掉的窟窿在哪里。一般来讲,就有五个,第一,眼睛,第二,耳朵,第三,舌头,第四,鼻子,第五,就是你的妄想。按黄帝内经来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个是讲你精神上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你要精神内守。你能守得住,你身体就好。守不住,身体就不好。现在人很怕缺营养,其实人本来需要的能量是不多的,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都漏掉了,用来运作你的欲望和妄想了。所以你要先补漏洞。①.眼睛和耳朵精神内守中,守好你的眼睛和耳朵是很重要的。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你每天去看花花绿绿的,比如你看花,眼睛把精神投放到花身上,那你精神就流失了。最严重的是看电视电影,玩游戏,整个人的精神都被电视给吸进去。现在更糟糕,看手机,手机上什么都好。这类东西很暗耗你的精神,中医叫肾精。比如你去跑步,你全身动起来,这个叫明耗,你坚持不了多久,身体就起保护作用,你就要休息。但你看电视,慢慢地耗,你一点感觉都没有。你看一个上午的电视,肯定比干活一天更累,因为肾精消耗严重。眼睛东看看,西看看,看到了欢喜,心就生贪着。这都是耗精神。眼睛是通肝木,耳朵是通肾水。以前人听音乐,喇叭开得很大,这些音都是物理音,对你的精神都是损伤的。人要多听自己身体的声音。而不是拉长耳朵去听,有个搞音乐的,每天用尽耳朵去听。结果她身体就特别不好,失眠严重,就是消耗肾精过度。②.舌头,口味要清淡</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吃什么东西都味道不足,口味就变得越来越严重。冬天吃酸辣火锅,或者每天要吃橄榄菜、辣椒等下饭,这都是口味败坏。而口味败坏,根本原因就是肾精不足。比如解渴,口渴了,喝水能解渴吗?其实解渴是靠体内生津。有些糖尿病的,一直感觉口渴,就是他体内无法生津的原因。津恰好是来自肾水和心火相交以后,嘴巴就有口水,这时的口水是甜的。肾精不足,你就感觉不到甜味。③.鼻根许多人很爱闻香水,女的爱喷香水,而香水会伤脾胃,让你消化不好。如果鼻根清净,你看一个地方好不好,比如你要买房子,你用鼻子闻一闻就知道了。这是鼻根清净的功德。④.意根大部分的精气神都给妄念给消耗了。比如疑心重的人,他就脾胃不好,长不胖。那他手纹一定比较乱,因为他思维太复杂,总是走歪了,一会儿想他是好人,一会儿想他是坏人。这类人就比较累。所以人要简单一点生活。你精气神就足。但要养生,却不容易。因为你体内有一套系统,他会通过七窍来起作用。这套系统就是魂魄系统。这类系统会生长、会吸收。比如你没有调整好你的魄系统,魄系统是脏的,它就会吸收脏的消息,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负面的,带着阴能量的,八卦新闻的。魄系统就吸收这类阴能量,然后让你体内的阴能量更脏。所以网络上经常好事不报道,坏事一直报道。你要是很喜欢看负面新闻,是你身体内魄系统太脏了。你想要开发智慧,光明正大起来,就不容易了。魄系统一污染以后,就容易蒙蔽你的心光,你心的灵光就被蒙蔽,智慧就难开发起来。所以修行,不要看乱七八糟的新闻报道,八卦等负面消息。这魄系统你通过修行,增加你的正能量,它慢慢也会转化为正能量,也不喜欢看负面八卦新闻。这就是你体内阳气充足了,对于污染性的新闻,图片就会排斥。那祖师大德更厉害,他们修到了对世间的东西都不留恋不贪着,这时你精气神才更饱满。如何养足精气神? 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明朝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内丹中的静养功法,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养足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静心宁神,摒除杂念,放松全身,达到万念皆空,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久久行之,能收到保养精气神的功效。精足,气旺,神全,则精神焕发、行动矫健,老年人能鹤发童颜,延年益寿,青年人可长葆青春,推迟衰老。总之,养足精气神对于人体保持健康、益寿延年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对于“神”的保养。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情绪稳定,方可避免精神疾病的侵袭。财、色、名、食、睡,古代佛家称为五欲,实际上也与五行五脏相对应,财为金五脏应肺,色为水五脏应肾,虚名为火五脏应心,食为土五脏应脾,睡为木五脏应肝。在五欲之中,以色、食、睡最难去除,佛道都有相应超越的方法和境界。古代道家说:精足不思淫,炁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实际上就是不断充实相应脏腑之机最后实现水火既济而超越五欲的过程。精足不思淫,对应的是道家百日筑基之初始修补阶段,酒色财气四关度越后,断除邪淫之心,不断固摄元精,恢复如孩童之未泻未经之状态;炁足不思食,对应道家炼精化炁即道家百日筑基之中高级阶段,终化淫欲为火光三昧,打开了直接与宇宙能量相沟通的通道——所谓“采炁”大关,可以达到不思食的效果,古代也有辟谷、食气之说。“神足不思睡”,古人称为“斩睡魔”,在道家对应炼炁化神的过程,这一个过程若修得好,可以夜不倒单(不睡眠)。实际上这与炁归脏腑、入中脉造成中脉的通透有关,一般人只能炁走12正经,则有子午流注的规律,也必然会有特定时辰炁的胜衰,造成一天内人心理和生理的节律,睡眠也由此原因导致,当炁入中脉之时,全身脏腑经脉之炁都比较充足,则不受节律造成的炁脉盛衰约束,也就可以不用睡觉而不受其约束。一般来说,筑基补漏初级阶段完成方能精足不思淫,不思淫才能炼精化炁;</p><p class="ql-block">炼精化炁完成方能炁足不思食,不思食方能炼炁化神;炼炁化神完成方能神足不思睡,不思睡方能炼神还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静坐没有特别的讲究,顺其自然就行。</p><p class="ql-block">每天清闲时,或盘腿(单盘、双盘、自由式均可)坐于床上,两手重迭放于腿上;或垂腿坐于椅上,两手平放在两腿上,上身挺直,颈椎稍往上一顶,头自然微微下垂,先不忙闭眼,而要凝神听自己的呼吸,待到觉得呼吸较细匀时,再微闭双眼,稍微用意顾念下丹田,而注意力仍主要放在听呼吸上 (听呼吸比数呼吸要好)。</p><p class="ql-block">若遇有杂念纷扰,最好是不去管他,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急起急落,思前想后,等到坐过半个钟头或一个钟头以后,杂念自然就慢慢的平下去了。中间猛然一觉,杂念全消。若能一觉之后,把持不失,自有说不出的快乐舒适之感。</p> <p class="ql-block">一、入静之法</p><p class="ql-block">1、数息法,就是在练功中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从一数到十或百,周而复始,可以很快入静。</p><p class="ql-block">2、听息法,就是在练功中听自己的呼吸,使精神集中,协助入静。</p><p class="ql-block">3、意守丹田法,就是把意念活动寄托在身体丹田部位上,以利排除杂念,顺利入静。</p><p class="ql-block">4、意守外景法,因某些原因不能意守丹田时,可以守体外景物,加意守大海、松树、鲜花等。把意念寄托在体外某一景物上,也可以达到入静状态。</p><p class="ql-block">5、意守脏器法,由于某脏有病,在练功中可以直接意守某个脏器,如意守肝脏、肾脏等,不仅有利于入静,而且可以使气至病所(元气疏通该脏)。</p><p class="ql-block">6、声音诱导法,在练功中可以轻声诵读字句或咒语,也可以听钟摆之声,都是入静手段。</p><p class="ql-block">上述入静方法,可任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同时进行,同时进行一般不宜超过三个内容。否则会人为地增加了杂念而不利于入静。</p> <p class="ql-block">二、辅助功法</p><p class="ql-block">下列功法,不拘场所,只要有空即可进行:</p><p class="ql-block">1、摩手熨目,将两手手心相对用力搓,使掌心如火,睁大眼睛,将手掌掌心向内覆于眼上,用掌的热气熨目。</p><p class="ql-block">2、鸣天鼓,举双手紧掩两耳,以双手食指从中指上滑下,弹击后脑,声如击鼓。</p><p class="ql-block">3、舌功,以舌抵上颚,可使津液自生,再用舌满口搅津液,鼓漱三十六次,分三口咽下,咽液时喉中应汨汨有声。</p><p class="ql-block">4、提肛功,提缩肛门,如忍大便状。</p><p class="ql-block">以上功法,勤行不辍,对身体大有好处。</p> <p class="ql-block">真自然家风读书会</p><p class="ql-block">诚招优秀传统文化志愿者</p><p class="ql-block">联系张老师13468828676</p> <p class="ql-block">点击关注,并从公众号下载登陆端口"妈妈的生活圈″,注册立送100积分!</p> <p class="ql-block">传承家风文化 助力全民健康</p><p class="ql-block">真自然家风读书会报名13468828676</p> <p class="ql-block">更多惊喜,请加好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