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吴景勤</p><p class="ql-block">图:方和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晃,流年似水,五十七年过去了。然而吉生大叔还始终留在我的记忆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篆刻在时光的印记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冬,我们十四位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来到了梅峰山脚下的横上村插队落户。这个只有十多户的小村庄,是有名的“邮票村”。为什么叫“邮票村”呢?因为村里一个强劳力每天10个工分,收入只有8分钱。而那个年代,中国所有的邮票都是8分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横上村虽穷,但山清水秀,我刚走进村庄,感到山村泥土的气息和着草木的芬芳沁人心脾,令人沉醉。对于我来说,那段知青岁月的纯净和醇厚,无疑首先来自这个山村的地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知青队部分队员 (前排右一为作者1968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刚到横上村时,村里指派了一位地地道道的老贫农刘吉生,作为知青再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虽然我们知青都叫他吉叔,但从刚见到他时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个老头相:背有点驼,腰有点弓;脖子很长,挂着蔫皮;脖子后边有一疙瘩,像倒扣着的酒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吉叔忠厚老实,纯朴善良,心灵手巧,是编制篾器的一把好手,还是名符其实的泥瓦匠。他用竹篾编的簸箕、米筛、箩框十分精致,但从不卖钱,谁要就送谁,村里家家户户的篾器都是他编送的。他告诉我,有一年村里来了个泥瓦匠给人盖房子,他去当小工打了几十天下手,就偷着把泥瓦匠活也学会了,从此以后,村里不管那家屋子漏雨,吉叔随叫随到,义务帮助村民的屋子检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夏天双抢,吉叔带领我们收割稻子,挑着一担谷子时的神态——衣服领子压在扁担下面,显得脖子更长了;汗水从鬓角出发,漫过脸颊,漫过脖子的皱纹,一直灌到领口里。他不去揩汗,任它流,只在换肩膀的时候,仰起脑袋长喘一口气:眼睛闭得紧紧的,口张成圆圆的,脸涨得红红的,好像古代人吟诵诗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生产大队土墙边(1969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吉叔喜欢讲古(讲故事),夏天,地点总在村头的大樟树底下,他拿着一把大蒲扇,边摇边说。冬天就在他家厅堂里,厅堂中间地上挖个坑,柴火烧得哔哔啪啪作响,大家围着火堆一边烤火,一边听吉叔讲古。他手持一个旱烟袋,面前一个旱烟盒,一边讲,一边用烟锅磕着石櫈,磕的轻重随故事而变化:故事平淡时半天磕一下;说得紧张时,说一句磕一下;故事说到那油煎火烹时,烟锅脑子就乱舞起来。听的人散坐在他旁边,男的剥瓜子,女的搓麻绳,动作的频率和吉叔讲故事同步:吉叔说古慢时,大家有一下没一下地剥,轻一下重一下地搓,像在“磨洋工”; 说得快时,大家一下赶着一下地剥,一下撵着一下地搓,像暮色黄昏时赶路;吉叔故事说到高潮时,大家都沉默无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吉叔讲的故事大多是忆苦思甜,现身说法讲自己帮地主打长工的悲惨身世,说到数九寒天冰天雪地穿着单衣给地主干活手脚冻僵时,他声音哽咽,听众里传来几声抽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忆苦思甜年青人听多了,要他讲点别的,他偶尔也会讲讲桃园三结义、美髯公千里走单骑的三国小故事,不过故事给他砍头掐尾删改得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横上村前的大樟树(左一为作者 1968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进入暮年的我,还常常会想起人生道路上在农村广阔天地那段特殊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苦吗?毫无疑问,但并不是全部,因为从中也感受到了快乐。我们忍受过饥渴,遭遇过不公,错过了课堂,成为土地和庄稼的主人。那段经历使我们有机会接了农村地气,切身感受到了像吉叔那样纯扑厚道的农民,熏陶了他们的伦理传统和生活方式。有艰辛也有欢畅,有付出也有收获。上山下乡的磨炼使我们由稚嫩趋于沉稳,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代人的青春,是知识青年用汗水和泪水、苦涩与艰辛:希望与憧憬,在蹉跎岁月里写成的。上山下乡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年代的历史符号,永远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艰辛中有自豪,奋斗里有感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