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风虫鸣小暑天

素颜

<p class="ql-block">昵 称:素 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15332</p> <p class="ql-block">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p><p class="ql-block"><b>小暑的来源。</b>《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每年公历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此时天气已经很热,但尚未达到最热的程度,因此得名“小暑”。</p> <p class="ql-block"><b>小暑的传说。</b>.晒龙袍:相传农历六月初六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这一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家家户户会选择在这一天“晒伏”,把衣服放在阳光下暴晒,去潮、去湿、防霉防蛀。牛郎会织女:传说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每年只有七月初七才能相会。在六月六这一天,天下的儿童会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取下来,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彩虹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小白龙:相传这一天是“小白龙”回家的日子,小白龙因犯天条被囚禁,唯有六月六这天才能回家探母,因此会带来惊雷闪电和狂风暴雨。</p> <p class="ql-block"><b>小暑的习俗。</b>食新:小暑节气,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城里人则会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寓意辞旧迎新。晒书画衣物:小暑时节,民间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 吃炒面:旧时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人们将新麦炒熟磨成面粉,用水和红糖调食,俗称“吃炒面”,吃了炒面,夏天不会拉肚子,能去暑气。 吃藕:小暑时节,民间有吃藕的习俗。藕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的功效,适合夏天食用。 吃晒鸡蛋:六月初六这一天,家长会按家里的人数,一人一枚鸡蛋放在水里,在太阳下晒一天,晚上煮熟分给家人吃,能补气提神。</p> <p class="ql-block"><b>小暑的诗。</b>古人留下了许多咏小暑的诗,如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最有名。“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勾勒出小暑时节的自然景象与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节气变化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诗中不仅有对炎热、雷雨、潮湿等典型气候特征的生动刻画,还通过对竹林、山峦、青霭、绿苔、鹰鹯、蟋蟀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富有生机的氛围。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元稹诗歌的写实风格。</p> <p class="ql-block"><b>小暑的农事。</b>小暑时节,农事纷繁,早稻要收割,中稻要追肥,晚稻要防治病虫害;棉花要重施花铃肥,进行整枝、打杈、去老叶;花生要排水防涝,防止徒长;四季豆、辣椒、茄子要适时采收,并做好排水防涝和防旱;瓜菜类需加强灌溉、施肥、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储存等方面的管理;葡萄要疏除徒长枝和多余的营养枝,叶面喷施钙、锌、镁等微肥;弥猴桃要做好桃褐斑病和小绿叶蝉、蚧壳虫的防治;还有药材、家禽家畜等很多农事,农民的辛苦写不尽。</p> <p class="ql-block">小暑节气是盛夏的序章,带着炽热的气息悄然登场。此时,阳光炽烈,大地被晒得滚烫,空气中弥漫着热浪的气息。蝉鸣声声,蛙声阵阵,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热烈与奔放。田野里,庄稼顶着烈日蓬勃生长,绿意盎然,充满生机。农人们整日忙碌,偶尔闲坐田边,听庄稼拔节的声音,期待五谷丰登。老人们开启了避暑模式,或躲在空调房里享受清凉,或在树荫下纳凉聊天。小暑虽热,却也别有一番韵味,它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热烈与活力,是大自然赋予的独特体验,让我们在这炎炎夏日,感受生命的热烈与蓬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