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采蒲台

追梦

<p class="ql-block">文字:崔玉春</p><p class="ql-block">照片:崔玉春(老照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书法:崔玉春</p><p class="ql-block">配乐:《白洋淀是我心中最美的歌》</p><p class="ql-block">词曲:刘清脆</p><p class="ql-block">演唱:张菲菲</p> <p class="ql-block">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白洋淀的荷花正盛放如火。我循着父亲生前反复念叨的坐标,驱车驶向雄安新区白洋淀水泊深处的采蒲台村。热浪裹挟着荷香扑面而来,而我心中涌动的,却是那段父亲至死未能释怀的烽火岁月——八十多年前,正是这片水荡、这座村庄、这些淳朴刚烈的采蒲台乡亲,冒着生命危险,从日寇的包围圈中救了父亲的命。</p> <p class="ql-block">  玉春书法:情系采蒲台</p> <p class="ql-block">  此行的执念,不仅为圆父亲未竟的夙愿,更是读了著名作家孙犁的《采蒲台的苇》才懂得如此炽热至真的情感由何而来。于是要亲手触摸那份深植于这片水乡的根脉——采蒲台人骨子里那份在绝境中闪耀的善良、那份宁折不弯的坚韧、那份面对屠刀也誓死不屈的抗日忠魂。</p> <p class="ql-block">  八十载光阴倒流,那年初春。父亲所在的八路军安新第一区小队正在采蒲台村秘密集会,骤然被岗哨的疾呼打断:“大批鬼子!上岸进村了!” 是暴露了还是巧合?父亲心头一紧,电光火石间已做决断:“撤!”话音未落,鬼子叽哩哇啦的吼叫已迫近院墙,退路断绝!队员们瞬间跃上屋顶。伪军翻译的劝降声刺耳传来。区小队倚仗居高之势,当即开火!几个小鬼子应声倒地。鬼子的机枪开始疯狂扫射,瓦片横飞。队员们奋力掷出手榴弹——岂料返潮失效,哑弹竟被鬼子反掷回来! 生死一线,绝不可缠斗!当时作为区小队指导员的父亲急令突围。</p> <p class="ql-block">  淀边村落屋脊大都相连,队员们飞檐疾走,眼看脱出重围,却惊见水面有鬼子的增援汽艇!四面环水,已是绝地。 唯有一搏——跳淀!</p> <p class="ql-block">  二月的白洋淀,寒风如刀,浮冰未融。父亲与战友们甩掉沉重的棉衣,纵身跃入冰水!刺骨锥心,父亲一个猛子扎向浮冰之下,彻骨的寒意瞬间吞噬了知觉…… 就在意识模糊之际,一条采蒲台的小船破冰而来!船上的乡亲瞥见冰下人影,不顾身后追兵的枪声,拼死将父亲拖拽上船。父亲脚心赫然插着锋利的芦苇叉,鲜血染红了船板,冻僵的躯体青紫骇人。船家毫不犹豫,脱下自己的棉袄裹住父亲。在乡亲们滚烫的体温和低沉的呼唤中,父亲冰冷的身躯才一点点复苏,捡回了一条命。</p> <p class="ql-block">  从此,“采蒲台”三个字,便如那穿透脚掌的苇叉、那冰水浸透的寒衣、那乡亲脱袄的暖意,深深烙印在父亲的生命里,成了他一生都化不开的浓重乡愁与恩情。</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站在父亲魂牵梦萦的土地上,目光穿透摇曳的荷叶与如盖的莲蓬,急切地寻觅着硝烟褪去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这纵横交错的芦苇荡,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曾是白洋淀抗日军民的天然屏障,被誉为"水上钢铁长城"。那些摇曳的芦苇不仅目击了《小兵张嘎》的传奇故事,更见证了"雁翎队"的赫赫威名——这支从第三区小队"雁翎班"发展而来的水上奇兵,以其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令日寇闻风丧胆。父亲生前常提起与雁翎队配合作战的往事,说到激动处总要竖起大拇指,尤其对那让鬼子汉奸胆寒的"大抬杆"土炮赞不绝口,眼中闪烁着对那段热血岁月的光辉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迷宫般的东头巷,青苔爬上斑驳砖墙。这样的胡同,为当年军民抗击日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力条件。</p> <p class="ql-block">  由于四面环水,土地稀少,这里的房屋宁道挤的象蜂窠,一条条的小胡同,窄得两个人不能并肩行走,来往相迂,只能侧身让过。</p> <p class="ql-block">  采蒲台村还保留着不少当年的老房子。青砖灰瓦的外观,屋檐滴水仍能看出当年的建筑工艺。我努力想象着,寻找着那个让父亲铭记在心的小屋,它是否还在?</p> <p class="ql-block">  如今一些老宅虽显陈旧,但仍有炊烟袅袅。这些老房子不仅是采蒲台历史的见证,也承载着水乡人坚韧的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  大前街北端,那座青色二层烈士祠依然静默守望。这里曾供奉着几十位为国捐躯的采蒲台籍民族英雄的铮铮铁骨。</p> <p class="ql-block">  烈士祠那冰盘檐口凝着历史霜色,圆拱窗外仿佛呈现着英雄壮士们的身影,已凝固成砖石间的民族精魂。这让我更深的懂得了孙犁《采蒲台的苇》中那两声斩钉截铁的‘没有!没有!’,早已不是简单的否认。它是从历史深处迸发的惊雷,是白洋淀儿女用血肉铸成的精神界碑。这声音穿透了岁月的尘埃,至今仍在苇塘的水波间震荡,在淀区人民的血脉里奔流。</p> <p class="ql-block">  我来到采蒲台烈士纪念碑前肃立良久。纪念碑静立淀畔,见证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无声诉说着“永不磨灭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  采蒲台的水还是那么清,芦苇还是那么密,荷花盛放的还是那么艳。我站在岸边,望着这片父亲战斗过的水荡,心里又酸又暖。 </p> <p class="ql-block">  玉春书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当年孙犁笔下苇的用途根植于其自然属性与本地生活实用(如织席、铺房、当柴、编渔具),而今日之苇则升华为艺术(芦苇画),其作品已走向世界舞台。</p> <p class="ql-block"> 亮相2024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白洋淀芦苇画《万里长城》(中国雄安官网发)。从铺在炕上到挂在墙上,从地域文化到走向世界,白洋淀的芦苇变迁见证着白洋淀人生活中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雄安新区设立后,这方水土与生活在这里的人,翻开了新的一页,“华北明珠”白洋淀,也愈加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采蒲台像一片被新时代浸润的苇叶,既在碧波中舒展新绿,又以坚韧叶脉承托着历史晨露,在变革的潮声中,守着自己的根脉,静待下一个春天。</p><p class="ql-block"> 我沿着父亲描述烽火年代的采蒲台水岸漫步行走。风吹过芦苇,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枪声、水声、呼喊声。如今,这里只有宁静,只有生生不息的绿意。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深知,在父亲的心里采蒲台人的恩情比白洋淀的水还深,比芦苇荡的根还牢。在此我终于可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这片土地,这些人,这份情义,我会记在心里,像芦苇的根,深深扎在水里,年年发新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7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