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学习

埮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耐基曾说:“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日常生活中,其实从来没有鲜明的黑白对错,只是站在“盲人摸象”的不同角度罢了。志同道合,实属偶然;观点不同,才是常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一次次碰壁领悟之后,便会逐渐明白:面对不同,不辩,才是最高级的反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四种认知模式助你理解人生真谛</p><p class="ql-block">与人90%的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绛先生曾说: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我们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如果看不惯一个人,就一定要争出个胜负,我们从开始就已经输了。生活中,很多问题不是靠争论,就可以解决的;很多事情,不是靠用语言,就可以说清的。成年人的世界,很多矛盾,无需直言,更无需翻脸。有个比喻,非常形象,说争论有时就像挠痒痒,你越挠,就越痒。大多数争论,其实只是情绪的发泄,对事件本身,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善作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争辩并非理亏,而是内心坦荡,懂得取舍。与其从别人的嘴中,争出全世界的我对你错。不如在自己的心里,享受一个人的似锦繁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永远说服不了,认知层次不同的人,面对无知的人,与其大声争辩,不如退一步,让一分。无休止的争论,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自己搞的筋疲力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置不同,不求理解。层次不同,不必解释。你站在山巅,告诉他前面是一片汪洋;他在半山腰,却只能看到满目荒凉。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他们自己可以理解的事情。酒和知心的人喝,话和投缘的人聊。层次不同,永远争不明白是非对错。争论不休,只会损伤彼此的关系,白白耗费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向禅师请教:快乐的秘诀是什么?禅师说:“不要和愚者争论。”这个年轻人立即反驳:“大师,我完全不同意这个说法。” 禅师看着他,笑着回答:“你是对的。”就不再说话。愚者好争高低,智者却以退为进。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无谓的争执,只会让自己陷入别人的圈套,白白消耗原本属于自己的人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中,总有一些带着负面情绪,影响着周围的人。面对负面情绪,我们不要当海绵,毫无理智地全盘吸收;而要做雨刷器,理智地把它排开在外。生命的10%由你的际遇组成,余下的90% 由你的反应决定。所以,真正改变命运的,是剩下的90%。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选择未来;我们改变不了他人,但可以提升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年人的世界,只有筛选,没有改变。 与其为无意义的事较劲,不如专注于自身,过好自己的生活。避免无端争论,留出时间来提升自我,才是最顶级的自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过这样一段话:与人争论时,世界的中心在他处;不与人争论时,世界的中心是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争论不是懦弱,而是懂得权衡生活的重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豁达的处世莫过于:不理解你的行为,但尊重你的选择;不认同你的做法,但体谅你的无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的每一次克制,都意味着自己比以前更理智、更强大。”</p><p class="ql-block">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熬一次夜、通一次宵,虽然当时很快乐,但之后几天的昏沉和疲惫却让你后悔莫及;跑一次三千米、读一本晦涩的书,尽管当下可能很抓狂,但完成后却总能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和畅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过一个形象的类比:多巴胺带来的兴奋感,唾手可得,却稍纵即逝;内啡肽带来的成就感,难能可贵,却经久不息。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就是远离多巴胺,追逐内啡肽。只有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乐趣,才会拥有自由笃定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总结:多巴胺产生的快感就一个字“爽”,不需要思考,去享受就完事了。想想的确如此,刷完几十秒的短视频、吞下大量高热量的东西,都无须你消耗任何精力。可是,长期满足于这种短暂的渴望及幻想,却会让人产生空虚和挫败感,然后是无尽的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看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老鼠也疯狂”。一只老鼠被连上了一个电极,当它按下按钮,就有微小的电流通过电极刺激它的大脑。原以为,老鼠被电之后会迅速躲开,想不到它不但没有逃跑,反而越来越兴奋,连续12个小时疯狂地按了7000次按钮,直到最后力竭而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来,电极刺激到的大脑区域是快感中枢,这里一旦被刺激会产生多巴胺,让人兴奋。这就是多巴胺的快感陷阱。它就像精神鸦片一样,让人行为上瘾,然而,快乐的阈值是不断增加的。当同样的行为被反复重复后,大脑就会产生耐受性,需要有更强烈的刺激,才能激发出快感。那种对快乐的饥渴,就像在沙漠中寻找绿洲,到头来徒劳无果,反倒让自己更加枯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有句话讲的:欲望永无止境。满足一个,就会冒出另一个,让人一步步走向前途未卜的未来,最终成王败寇。低级的趣味,只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我们的时光,拖垮我们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李思圆讲过一段话,感慨很深:人在什么时刻,会意识到自律的好处?大概不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要逼着自己五点起床时;不是在感到疲惫,依旧要锻炼身体时。而是当你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工作越来越有成,生活越来越丰富有趣,就会感到无比的欣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追求多巴胺的人而言,轻松是暂时的,但痛苦却是长久的。而对于追求内啡肽的人来说,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却往往是美好的。内啡肽带来的快乐,类似于品了一口苦茶慢慢回甘,随着目标不断实现,让人越来越有获得感。事实上,内啡肽也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会让人获得沉浸式的快感,得到彻底地放松,让人不再回避痛苦,而是主动去赢得生活的掌控权。真正的快乐都穿着自律的外衣,需要汗水的灌溉,需要无数日夜的努力,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所谓幸运者,不过是懂得把追求转化为自驱力。当别人觥筹交错时,你一个人挥汗如雨;当别人酣睡淋漓时,你一个人挑灯夜读;当别人无所事事时,你一个人默默耕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像有句话讲的:“真正的幸福,不是狂欢后的落寞,而是努力过后满满的充实感和成就感。”选择一条难走的路,刚开始步履维艰,但后边会畅通无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最好的自律,就是学会延迟满足,去拥抱高级的、恒久的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要得到长久的快乐,就要远离多巴胺的诱惑,追逐内啡肽的愉悦,产生自驱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脑总想让你轻松愉快,喜欢做简单重复的事。你要给大脑发出指令:我要突破自己,我是一个精力旺盛、执行力很强的人,我能管理好时间和体力。要勇于面对挑战,把熟悉的事变陌生,把陌生的事变熟悉。如果刷手机刷到睁不开眼,就把手机扔得远远的。不敢尝试的事,立即着手去做,让大脑明白这就是此刻必须要做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是读书、运动也好,还是工作也罢。列出长远的目标,以及近期的任务,不被外界所干扰。通过阶段性地实现,提示自己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让你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一个任务切割成多个,每个时间段设为25分钟,25分钟后进行短暂地休息,再开始下一个任务,以此来分割压力。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对大脑进行奖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5-10分钟进行冥想,放空杂念,有助于稳定大脑中的杏仁体。杏仁体的活跃度越低,情绪越稳定。冥想还可以提高大脑“左前额叶皮质”的活跃度,它能为你提供正面情绪,让你更积极地面对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系的核心不在于面面俱到的完美,而在于抓住那起决定性作用的20%。”</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人类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人生在世,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穿梭于世故人情,奔波于人际交往。有时,我们因不好的关系而滋生烦恼;有时,我们在舒服的关系中获得喜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八定律指出,约仅有20%的因素影响80%的结果,因此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抑或亲情,在相处时都要把握好关键。或许每个人都想拥有 “高山流水” 式的知音、完美无缺的恋人、与时俱进的父母。然而世事万千,不会皆如人所愿。真正智慧圆融的人,从不期盼万事顺心,而是懂得用 “二八定律”,去经营出一段舒服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不完美无处不在,我们总是想追求童话般完美的爱情,但现实是,我们总要面对感情中的矛盾,生活中的挫折,就像白娘子与许仙的感情,也一样充满波折。泰戈尔曾说:“生命不是一支蜡烛,而是一道绚丽的闪电。” 在看清不完美后,依然选择真诚浇灌,将彼此的真心作为感情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不被质疑和困难动摇,才能坚守对彼此的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绛与钱钟书的婚姻,钱钟书虽生活自理能力欠佳,甚至闹出打翻墨水瓶染花桌布、划坏台灯等 “笑话”,但杨绛从不为此抱怨指责,而是笑着包容他的 “笨拙”。她明白,丈夫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与两人灵魂深处的共鸣,才是这段婚姻的核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情本就不是一场对完美的追逐,而是在认清现实的不完美后,依然能聚焦于彼此的需求。不必要求对方时刻懂你,不必强求消除所有差异,只要在关键时刻能感受到那份坚定的爱意与支撑——这段关系便能在 80% 的琐碎与波折中保持温暖与稳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青与白娘子的友情,同样蕴藏着二八定律的智慧。她们性格迥异,处事方式也大不相同,一个温婉如春水映梨花,一个刚烈似烈火烹油,性格的反差构成了她们相处中80%的日常图景,但这并未影响她们成为彼此最坚实的依靠,因为她们抓住了友情中那20%的关键——尊重与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青或许不理解白娘子对许仙的深情,却会在她陷入困境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白娘子或许会嗔怪小青的莽撞,却始终尊重她的个性,给她无条件的信任。她们没有试图改变对方,而是接纳彼此的不同,在关键时刻给予最需要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这份渴望,在真正的友情中,具象化为对彼此差异的包容与尊重。民间故事里文豪苏轼与金山寺高僧佛印,一个文人,一个僧侣,身份大相径庭。苏轼喜用诗词戏谑调侃,佛印则以佛法妙语回应,两人看似 “话不投机”,总在“互怼”。但当苏轼因 “乌台诗案” 身陷囹圄,佛印不顾安危,四处奔走联络友人,甚至亲自上书为其辩白,以佛门慈悲之心守护挚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和人生追求,这构成了友情中80%的差异。但也正因这些差异,友情才变得丰富而多彩。而那20%的默契与支持,为友情照亮前行的道路。正如三毛所言:“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 唯有接纳差异、珍视默契,才能让友情在岁月的洗礼中,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绽放出永恒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菜根谭》有言:“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真正拥有智慧之人,不会在无关紧要的琐碎之事上斤斤计较,而是深谙取舍之道,将心力聚焦于关系的核心要义。无论是在爱情还是友情,抑或是亲情等各种关系中,经营的关键都在于 “抓大放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云:“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在亲情的范畴里,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的差异,观念的分歧、沟通的障碍在所难免,这些构成了生活中80%的琐碎常态,但电话里那句“天冷加衣”的叮嘱,永远是20%温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际关系就像放风筝,我们不必紧紧攥着线,担心每一阵风的影响。白娘子与许仙虽隔雷峰塔,却因那份坚守而心有灵犀;小青与姐姐性格虽有不同,却因那份支持而默契十足。松开那80%的束缚,抓住那20%的主线,给予彼此足够的空间,关系反而能更稳定、更舒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会真正的倾听和表达,沟通将变成用理解和爱,滋润彼此的愉悦体验。”</p><p class="ql-block">生活中,我们不乏有过这样的经历:碰到问题,总是害怕麻烦别人,不敢求助;一遇到吵架,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出口伤人;明知自己做错了,却放不下脸面,没有勇气去道歉。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懊恼自己不会沟通,责备自己把关系搞僵搞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好说话,真的有那么难吗?韩国知名心理咨询师朴宰莲发现:其实只要深入地自我分析,就能找出沟通障碍的根源,掌握好好说话的要领。于是,他将研究结果,毫无保留地分享在这本有着治愈手绘的心理学书籍《我有点儿胆怯,但想和你好好说话》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完这本书,不仅能提升沟通能力,还能治愈心灵伤口,拥有理想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可以害怕沟通到什么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见过一网友在豆瓣小组上发出求助。他说:我现在的工作很需要沟通,可每一次沟通对我来讲都很痛苦,像是踩在舒适圈外,一直在消耗。他每次找别人沟通问题,都会做很久的思想准备,害怕同事觉得自己的问题过于低级和幼稚。沟通后又要反思有没有说对,就连对方的正常反驳,都能让他失去自信,懊恼许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都跟该网友一样。无论是日常闲聊也好,有事请教也罢,都没有勇气跟别人交流。即使对方主动开口,他们也会紧张不已,甚至连一句话都说不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我们生存于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多重的身份,处于多种关系之中。没有谁可以当一座孤岛,避开人群,独自生存。懂得沟通的人,能轻松把握人际关系,过得如鱼得水。不会沟通的人,则会陷入到处碰壁,艰难前行的困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我从小就怕生,沟通能力不好是性格使然,改变不了的。”事实真是如此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研究发现:人们沟通失败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自动思维”在捣鬼。指责犯了错的孩子“为什么就你事多”;一旦朋友迟到,便认定对方不尊重你;每次跟别人吵架,都觉得是对方引起的……这些不经思考的判断和话语,就是“自动思维”,是根据经验做的“下意识”行为。而当你的早年经历中发生认知歪曲时,“自动思维”就会阻碍你进行正常的沟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曾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尽管我们有时候不够聪明,看不出原因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每一个不会好好说话的时刻,都是错误经验在主导。每一个不敢沟通的胆小鬼,都只是自动思维偏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为什么一定要学会好好说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有点儿胆怯,但想和你好好说话》这本书里给出了最治愈的回答:因为沟通中藏着一种诀窍,学会有效沟通,哪怕我们不再试图改变或战胜对方,也能收获幸福和快乐。当我们改变看待他人的心态,从理解走向主动沟通,就能收获舒服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是在开口表达之前,先倾听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与渴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倾听是一种温和的力量,是我们以认真陪伴的方式,传达着自己的善意。所谓的“共情式倾听”,就是暂且放下自己的想法,试着感同身受,体会对方的心情。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安安静静地听对方把话说完,不提问,不评论。接着复述下对方的内容,确保自己接收到位,理解正确。最后是推测对方当下的情绪和核心诉求,陪着他一起找出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越来越会沟通的同时,也许会遇到一些还没学会好好说话的人。他们会向我们发出刺耳难听的攻击,或是提出超出界限的请求。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保护自己了。面对语言的攻击时,不要把自己代入受害者的角色,觉得对方在故意针对你。而是要明白,这其实是对方发出的求救信号,是诉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面对不合理的请求,既要勇敢拒绝,又要学会拒绝。比如给出一个拒绝的恰当理由,甚至帮对方找到新的出路,从而让他更容易接受结果。</p> <p class="ql-block">人通常会过滤掉某件事的积极面,只挑选出和自己消极世界观相符的观点来支持负面情绪。正是这种“思维误区”,会让人陷入情绪骗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过这样一则寓言:森林里,狐狸见狮子迎面而来,便客气地打了声招呼。但狮子沉浸于自己的心事,没留意到它。这下,狐狸开始焦虑:“狮子为什么不搭理我?我是不是哪里得罪了它?”它越想越出神,甚至不小心掉了猎人的陷阱。但即便如此,狐狸依然走不出自己的情绪。它自说自话:“一定是我得罪了狮子,它才会设计这个陷阱。即便我逃出去,最终也会被它吃掉。”想到这里,狐狸心如死灰。最终,它居然放弃自救,活活饿死在了陷阱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师曾说:“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如果不从情绪中及时抽身,很容易使自己陷入思维怪圈,从而行差踏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念地狱,一念天堂。如果放纵情绪,任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将压垮自己,堵死出路。所以,别让一时的心绪,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冲出情绪的迷雾,保持内心的安定,如此,才能洞见真相,理智破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