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之光~许礼进与他的机器人中国梦 作者 成大志

成大志

<p class="ql-block">  2016年秋天,成都的街头巷尾还弥漫着夏日的余温。那一天,我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接待来自埃夫特的核心团队。这个初创的机器人公司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们的创始人许礼进,却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许礼进,一个来自安徵桐城的中年才俊。他身材高挑,面容俊朗,儒雅的气质中透露出一种不凡。但走路带风,步履坚实,他的双眼仿佛能洞悉人的内心,每当与人交谈时,总能捕捉到对方最真实的想法。他的笑容总是那么热情洋溢,仿佛阳光般温暖人心。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在与团队成员在我公司讨论着机器人的设计方案。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激情,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他的不耻下问和虚怀若谷的精神,更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成都环龙机器人公司玻璃幕墙外最后一抹斜阳正落在他挺括的白衬衫上,当时这个年产值过亿的企业创始人,此刻像求知若渴的学生般半跪在设备旁。当我公司小王提到谐波传动的弹性变形问题时,许礼进突然眼睛一亮,抓起记号笔在落地窗上列起公式:"如果采用双圆弧齿形设计,再配合我们的误差补偿算法......" 玻璃窗成了临时演算板,他的袖口沾上墨水也浑然不觉。他的团队成员自动围拢过来,有人递上咖啡,有人打开笔记本电脑记录,他却在推导间隙转头问我:“成总觉得这个方案可行性如何?” 那瞬间的真诚,让初出茅庐的我受宠若惊。随着二天的交谈,我逐渐了解到许礼进的传奇经历。他从小就对汽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组建了轿车制造公司。后又转换思路,成功地创建了埃夫特机器人公司。他的目标是打造出系列能够与人类无缝对接的机器人,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p><p class="ql-block"> 三天深度接触中,我见证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宽窄巷子的茶馆里,他端着盖碗茶与环卫司机讨论在环保车上安装智能机械臂抓取危险爆炸品的抓取角度;深夜的酒店大堂,他拉着研发总监反复推敲伺服电机的扭矩曲线。最令人难忘的是临别前夜,当他的实习生小周战战兢兢提出视觉定位新思路时,许礼进突然起身鼓掌:“这才是未来!” 他大步走到年轻人面前,手掌重重落在对方肩头:“明天就成立专项组,你当组长,需要什么资源直接找我。”</p><p class="ql-block"> 2018年夏天,我辞别合肥汪智祥汪会长,代表成都环龙机器人公司专程前往芜湖埃夫特集团总部拜访许礼进。在阳光透过玻璃窗的午后,我踏入了许总集团的大门。埃夫特总部大厅的专利墙有约5米。许礼进遥控载有龙井茶具的AGV小车迎上来,蓝色工作服口袋里露出半截啃了一半的压缩饼干。“成总来得正好!” 他指着正在调试的协作机器人,“这家伙死活学不会穿珍珠项链,您这巧手给把把脉?”在众人笑声中,他挽起袖管蹲到机械臂旁。瞅见没?这才是真正的凤阳花鼓!"他眼里跳动着孩童般的狡黠,转身又严肃起来:“当年在冲压车间,老师傅们脊梁弯得比龙门吊还狠。现在这帮铁伙计,"他轻抚机械臂上的埃夫特LOGO,” 能扛三百斤不喘气,精度比绣娘穿针还准。"夕阳穿过他鬓角新添的银丝,在胸前的党徽上折射出暖光。</p> <p class="ql-block">在弥漫着润滑油气味的调试车间,许礼进抄起焊枪亲自示范。火星飞溅中他忽然哼起黄梅戏:“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焊枪变神仙~” 转身对我眨眨眼:“成总见笑,这是俺自创的《机器人版女驸马》。当年在奇瑞涂装车间,工友们都是唱着戏文扛钢板......” 话音未落,手机响起《凤阳花鼓》铃声,他瞟了眼来电显示,用地道的桐城腔应道:“二舅哎,您外甥在造会唱歌的机器人呢!等过年带回老家,让它在祠堂前演傩戏可好?”</p><p class="ql-block"> 这家以机器人制造技术为核心的公司,早已在业界享有盛名。我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线、技术研发以及企业文化。当我走进他的办公室时,他立刻给了我一个热情的拥抱,并亲自为我倒上了龙井茶。他感激地说:“感谢成总的到来!更感谢你为埃夫特做的大力宣传,并卖了我公司的教学机器人到学校!” 我谦虚地回应道:“这点小忙不足挂齿!”随后,他叫来了他的得力助手,曾辉,他也是上次许总拜访环龙公司的核心成员。他当时负责营销,我们经常保持联系,互相取经。中等个头,短发,目光有神,穿着工作服得体潇洒,年青有为,脸上总是神釆奕奕,精神十足,管理到位,和员工埋头苦干!他负责生产一线,带着我参观了全厂各车间、办公室、机器人培训中心、研发中心、调试中心、以及与意大利著名生产厂家合作生产的各系列机器人轿车焊装、喷漆、打磨以及学校机器人教学设备。每一处都干净整齐,排列有序;检测设施齐全,管理严格。这里不仅有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有着一群充满激情和才华的团队成员。在随后与许总的深入交流中,我更加敬佩他的才华和远见。他不仅关注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更关注智能机器人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他的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机器人行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这次拜访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许礼进作为一位企业家的风采和魅力。他的热情好问、虚怀若谷的精神,以及他对机器人事业的执着追求,都将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我相信,在许总的带领下,埃夫特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在我到访的这两天里,他指示部下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照顾。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我深入了解了许总集团的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三年后我在中央电视台看到许总在人民大会堂,以二会全国政协代表的身份接受央视记者采访。这家以智能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公司,早已在全国享有盛名。他红光满面,热情介绍埃夫特的创业,政府大力扶持等话语,让我印像生刻!</p><p class="ql-block"> 许总在记者采访时,侃侃而谈:“我是在1998年进入奇瑞工作的,担任过涂装厂技术员、设备科科长、设备部部长,一直工作在生产研发的第一线。2003年,我牵头设计的涂装前处理电泳“自行小车双车位”获得国家专利,改变了整个汽车行业的装备工艺。在奇瑞期间,因工作需要我经常深入车间,一方面是看看生产线上各项工艺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是想了解一线工人的实际状况。但回想当初汽车制造现场,工人们不知疲倦的卖力劳动,不仅辛苦,而且危险!在冲压车间,我看到工人们抬着几十公斤重的钢板在压力机边成型、冲边。沉重的冲压件压得人透不过气,巨大的噪音震得人耳膜嗡嗡直响,稍不留神就可能被碰伤、划伤或压伤。在焊装车间里,焊机火花四溅,盛夏时节,暑气蒸人,工人们抱着几十公斤重的焊钳,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累得汗流浃背,稍不小心就会被空中飞溅的火花和焊屑烫伤。涂装车间的景象也并不美好,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油漆味,尽管穿戴了防护用具,但长年累月的工作还是会让工人们不可避免地吸入了油漆和粉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总装车间里,工人们则是卖力地搬着沉重的零件,凭借人力一个一个地装在汽车上,繁重而枯燥。这样的“人海战术”劳动情景,也只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其他行业有过之而不及,正是有如此勤劳、执着的中国人,国家才必将走上制造大国的道路。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做到既提升我们的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又可以把工人从危险繁重的劳动和苦脏差的劳动环境中解放出来?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获得了走出国门去日本、德国学习的机会。当我走进大众汽车、宝马汽车的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的生产场景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工人们只需要坐在监控室,看看现场视频,就能远程启动和诊断设备;工人只要按下按钮,各种零件就可以从冲压车间顺递至总装车间,一台台汽车就顺利下线了。这个自动化生产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了国内外工业生产的巨大差距,也立刻意识到这才是我追求的答案,这才是真正的先进制造业——中国要想赶超国外,仅靠人海战术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这样的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回国后,我和集团领导汇报,也开始引进国外设备,将汽车生产中可以替代的工序全部使用自动化的工业机器人来完成。从外国引进的工业机器人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但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我在奇瑞担任设备部部长时,经常因为机器人“罢工”而挨批,并且由于设备长期依赖于进口、缺少自主技术,哪怕只有一个小问题小故障,我们都不得不让整条生产线停下来,等着国外工程师打“飞的”过来救火,周期长、成本高,没少耽误生产。“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要不来的,如果中国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永远受制于国外。与其仰人鼻息、不如去造自己的工业机器人!”“从无到有又不是第一次,只要下决心肯努力、就一定有收获!”这样自主创新的精神是刻在我们那一代每一个奇瑞人的骨子里的。于是,奇瑞装备公司于2007年正式成立,我主动承担起牵头抓总的重任,带领我们的团队在当时在建的二焊车间厂房里搞起了新一轮“发明创造”。那时候,我们只是个由十多个人组成的小团队,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有研发经验,团队中甚至没有一个人是机器人学专业出身,行业内的人对我们都不看好。即使这样,我们也从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我们都怀抱着一个伟大的理想——建立一条自主品牌的机器人焊装生产线。在内外部双重困难与压力下,我们选择与有着“机器人黄埔军校”之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团队一行人坐了两天两夜火车赶到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吃就吃大食堂、住就住上下铺,从早到晚闷在学校实验室里,没日没夜搞研发、做实验。机器人研发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问题我们都碰到过:抖动、节拍缓慢、死机、运动不流畅、程序混乱导致乱舞等,有一次机器人甚至在调试过程中打碎了我们头上的安全帽,惊出大家一身冷汗。在这样的重重困难下,我们一步步排除、一步步摸索,经过21个月的努力,我们自主研发的国产重载165公斤机器人终于宣告试制成功。那一刻,我们像看着自家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激动,那我们就要造“中国企业用得起的机器人”,造属于中国人的工业机器人!时间来到2013年,奇瑞装备公司早已更名为埃夫特(EFORT)。这个名字来源于英文“effort”的努力之意,特意减掉一个f,寓意着我们的事业要不断努力、永无止境和成就未来,公司也已经从最初的十几人达到了四百人的规模。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支持安徽加快发展以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为主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作为芜湖机器人产业的龙头,我们公司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市委号召,逐步走出汽车行业,将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在卫浴、陶瓷、家电、3C电子、家具等细分行业,业务范围也扩展到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整机-系统集成全产业链布局,为整个芜湖,乃至整个安徽打造机器人装备制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示范。还记得有一次坐火车出差,我偶遇了广东某知名卫浴公司老总。谈到招工难、用工难问题,这位老总满面愁容、苦不堪言:愿意干苦活脏活累活、体力又好、工作又心细、安全意识强的技术工人实在太难找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本着“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制造什么”的原则,我回来就带领我们团队进行研发,为这个企业定制了面向卫浴行业的喷釉机器人,并提供给这家公司试用。一年以后,这家公司就追加了上百台机器人的订单。我们再接再厉,设计出了适用于卫浴行业的第一台柔性打磨机器人,填补了国内同类工业机器人的空白,带来人工成本降低、劳动效率提高、产品品质提升、节能环保高效等多重效益。随着发展越来越好、业务越来越广,企业逐渐开始面对更多更强的竞争对手。特别是一些国外企业,因为技术起步早、发展时间长,经常利用先发的技术优势抢占国内市场,如何迅速弥补这一差距,成为了企业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几经探索,我们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一方面,并购欧洲的机器人企业,切切实实拿到并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逆向研究将其为我所用,迅速提升自主技术储备,用最快速度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成为了企业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几经探索,我们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一方面,并购欧洲的机器人企业,切切实实拿到并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逆向研究将其为我所用,迅速提升自主技术储备,用最快速度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另一方面,借助并购企业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及海外市场的竞争实力和市场占有率。</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样一条“自主创新”和“海外并购”并行的“双引擎”驱动模式,我们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机器人整机再到高端系统集成领域的全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面对市场竞争,企业不仅在技术储备上有了足够的底气、守住了中国市场,更借力国产化智能装备的超高性价比,抢到了欧洲甚至全球的市场,为提升“中国智造”的国际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受组织信任,2017年开始,我连续担任了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两届的全国政协委员,2021年我光荣地成为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我积极发挥好代表委员的职能,利用会议召开的契机认真履职、建言献策。 2021年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主席会议,我的《关于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努力为中国机器人行业赢得更多关注、争取重点支持。2023年、2024年,我又聚焦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成立工业机器人国家创新中心”“加强工业机器人高端领域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多个提案,希望能为芜湖、安徽,乃至全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从1998年大学毕业到奇瑞工作至今,我已经在中国制造行业工作了26年,经历多个岗位、遇到很多行业内的大佬,也曾与很多优秀的业务骨干、技术达人共事。他们有的坚守初心使命,常年奋斗在生产、技术、科研第一线,为“中国智造”走向世界贡献辛勤汗水;有的积极担当作为,聚焦“卡脖子”工程攻坚克难,为推进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有的心系国计民生,把“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作为工作信条,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此我无比钦佩,也一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靠拢。去年底,为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芜湖市决定高水平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平台,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顺势而生。市里统筹考虑,安排我担任董事长。从那一刻起,我的职责从管理埃夫特这一家企业转为服务整个机器人产业。这是我人生的第三次创业,也是我面临的又一次全新挑战。作为一名企业家,我将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主动应变、积极求变,通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解放人类生产力,改变创造价值的方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智造”更好走上世界舞台、为把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不断努力。</p><p class="ql-block"> 前二年我去芜湖芜湖,许礼进早已辞去埃夫特董事长职务,只留了董事职务。现已是芜湖机器人发展集团董事长。他的助手带我参观新建的车间时,许礼进的身影总在不远处闪现:时而在打磨区帮工人调整防护面罩,时而在控制室与00后程序员击掌庆贺。当我们驻足观看六轴机器人跳《天鹅湖》时,他突然从立柱后探出头:"比起波士顿动力的Atlas,咱们的'小天鹅'是不是更优雅?"镜片后的狡黠眼神,恍如少年恶作剧得逞时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在智能教育机器人展厅,他蹲下身与正在互动的小朋友平视,用地道的桐城腔调问:“小乖乖,想要个会讲'六尺巷'故事的机器人不?”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得意地朝我眨眼:“得给这些铁家伙装上'仁义礼智信',这才是咱们中国机器人的魂!”</p><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沉时,我们站在顶楼俯瞰灯火通明的园区。许礼进解开领扣任江风吹乱鬓角:“还记得两年前成都那个视觉定位算法吗?小周团队用它帮盲人机器人工厂提升了30%良品率。” 他忽然转身,眼中跳动着芜湖城的万家灯火:“成总,咱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让科技带着人的温度落地生根。” 临别时他往我口袋里塞了包桐城小花茶,突然用乡音低语:“成总记得不?咱第二次见面时那台倔驴机器人,现在都当爷爷带徒子徒孙喽!"夜幕中,厂房灯火通明如星海,他的身影渐渐融入流水线的律动里。</p><p class="ql-block"> 2023年初春,我收到个特殊的快递——印着埃夫特logo的锦盒里,躺着个穿蓝印花布衣裳的机器人模型,按下开关,竟传出许礼进熟悉的桐城腔调:"成总啊,这个'小阿进'会背《桐城派文选》啦!</p><p class="ql-block"> 镜湖的柔波里藏着钢铁的脉络,长江之畔的芜湖,一位政协委员正用代码与齿轮书写着中国智造的未来。夕阳西下,长江波光粼粼,倒映着芜湖现代化楼宇的轮廓。在鸠江经济开发区内,一排排精密机械臂在余晖中舞动,宛如一曲无声的科技芭蕾。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许礼进站在车间窗前,目光穿透玻璃,落在那些灵动的机械手臂上。</p><p class="ql-block"> 2024年,芜湖在全国城市机器人综合实力排名中跃升至第6位,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达300余家。这座滨江之城,已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许礼进,正是点亮这颗明珠的关键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芜湖的春天,赭山公园樱花如雪,镜湖畔杨柳拂堤。在这座半城山半城水的城市里,许礼进走出一条从企业家到产业引领者的转型之路。作为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的掌舵人,他肩负着培育这座城市 “首位产业”*的重任。在许礼进心中,机器人不仅是冰冷的钢铁之躯,更是承载着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希望。他带领团队纵向延伸 “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全产业链,横向拓展 “算法研发-场景开发-服务应用” 创新链,打造国内独具特色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厚植家国情怀,富而思源、富而思进”,这是许礼进七年履职路上的坚守。他扎根芜湖这片创新热土,却始终将目光投向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局。</p> <p class="ql-block">  鸠江区机器人产业园里,70%的芜湖机器人企业在此汇聚。许礼进穿梭于实验室与车间之间,见证着一个个创业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每年三月,当芜湖的玉兰花绽放枝头,许礼进便带着一线调研的厚重思考,踏上赴京履职之路。七年来,他的提案始终紧扣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在人民大会堂发出 “芜湖声音”。2021年两会,许礼进提出 “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提案。他敏锐指出:“传统产业除了部分龙头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尚未完成数字化、网络化,中小企业还存在‘不想融、不会融、融不了’的困难。” 他开出的药方直指要害——建设产业互联网示范区和 “共享智能工厂”。在他的构想中,传统产业集聚区的众多中小企业无需自建工厂,可以借助共享工厂实现智能制造转型。</p><p class="ql-block"> “我们为家具行业提供智能共享工厂,利用核心技术和智能装备能力,建立协同制造平台。”许礼进向媒体解释这一创新模式时,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2024年两会,他提交 《创新驱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案,前瞻性地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 今年,当芜湖的荷花初绽,许礼进又带着新的思考走进人民大会堂。他呼吁在导览、康养服务、工业制造等领域寻找 “技术难度小、需求量大”的场景开放试点,加速人形机器人产品的迭代优化。在长江之滨的办公室里,许礼进常有一种 “时不我待、奋起直追的紧迫感”。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浪潮,他的思考超越地域界限,直抵中国智造的核心命题。</p><p class="ql-block"> 针对关键技术攻关,他创新提出完善 “揭榜挂帅”制度的设计方案。“分层次、开放性、竞争性和共享性”四大原则,勾勒出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蓝图。“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在许礼进看来,开放性就是要 “公开面向所有市场主体,不分所有制,不分区域或国别”,让弄虚作假者无所遁形。面对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行业热潮,许礼进保持清醒。他指出四大瓶颈:应用场景复杂多样、技术瓶颈待突破、标准规范缺失、安全伦理问题显现。“创新不是一个企业的单打独斗”,在多个场合,许礼进强调这一理念。他呼吁 “形成合力打造创新生态”,这既是芜湖机器人产业集群的成功密码,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2025年春晚,一曲 “赛博秧歌”让人形机器人成为全民焦点。作为科技界新热点,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 “人工智能+”的重要突破口。</p><p class="ql-block"> 今年两会,“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许礼进向记者阐释这一前沿概念时,眼中闪烁着智慧光芒:“具身智能是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自动驾驶汽车、机械臂、无人机等均为具身智能的体现,而人形机器人仅是其中一种形态载体。” 在许礼进的愿景中,AI赋能机器人实现具身智能,是 “给机器人装上智慧大脑与敏捷小脑,让‘大脑’有了可支配、可感知、可交互、可行动的‘身体’”。这一构想,正在芜湖的实验室里逐步成为现实。面对为何要研发人形机器人的疑问,许礼进给出富有诗意的解释:“人类社会制造的现实场景,都是为了方便和适应人类,将机器人设计成人形,才能更好地融入现实世界。”</p><p class="ql-block"> 初夏的芜湖,滨江公园晚风习习,对岸的机器人产业园灯火通明。在这座拥有 “皖江明珠”美誉的城市里,科技创新与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前不久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许礼进深受鼓舞:“作为机器人行业的企业家,我们将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步伐,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上,许礼进向全球来宾介绍芜湖机器人产业时,言语中充满自豪。活动现场,22家芜湖企业带来的机器人展示精彩纷呈,勾勒出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图景。“制造业是经济的‘压舱石’,转型升级不能等也等不得。” 许礼进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多年履职的初心。从共享工厂的构想到具身智能的前瞻,从芜湖车间到全国两会,他的思考始终聚焦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命题。</p> <p class="ql-block">当夜幕降临芜湖,长江两岸华灯初上。机器人产业园的灯光倒映在江面上,宛如一条流动的星河。许礼进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案头摆放着新一份提案草稿——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标准与伦理边界。镜湖的水波温柔地拍打着堤岸,芜湖的柔美与机器人产业的刚毅在这里交融。在许礼进的蓝图中,共享工厂的构想如蒲公英的种子,正从芜湖飘向全国各地的产业集聚区。“兜住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积聚未来发展势能,就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这位长江畔的科技工作者如是说。芜湖的晨曦中,新一代人形机器人正睁开“双眼”,望向中国智造的未来天际。</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节他都抢先为我发祝福短信,祝福我全家幸福安康!我也回复许总全家节日快乐,生活工作愉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