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切为了胜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甘岭战役的运输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马国良 马国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年是上甘岭战役胜利73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志愿军12军是上甘岭战役的主要参战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10月底,在15军打的最惨烈的时候,三兵团首长果断命令刚打了一年金城防御战在返回谷山休整途中的12个军4个主力团折回,支援15军防守的两个阵地597.9高地和537. 7高地北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英雄的父辈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武器装备和火力配置的绝对优势,心怀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气吞山河如虎”的大无畏精神敢打敢拼、英勇善战、战术灵活、指挥精当,从而力挽狂澜,扭转被动局面,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般史料认为: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第12军自11月1日从15军45师接手597.9高地,共参战25天。但实际上12军打了整整45天!直到12月15日12军34师106团(后改为102团)才最终撤出阵地!(参见《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战史》内部资料,1965年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0多年过去了,虽然所有的荣誉基本上都归了15军(因为是在15军的阵地上打的,原来是一个军的阵地,由两个军上去打,对外宣传会有损志愿军的形象)。但作为12军的后代,我们永远忘不了父辈的功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甘岭战役时,我们的父亲马魁鸾时任志愿军12军31师92团政治处副主任,在团长李全贵、政委孙坚的安排下,父亲分工负责全团的后勤保障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对战役的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部队就没有强大的战斗力,就不可能完成所承担的作战任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1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届后勤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周恩来、李富春、聂荣臻、刘亚楼、陈锡联、杨立三(总后勤部部长)、吕正操(军事运输部部长)等领导同志专程赴会。会议认真总结了志愿军入朝3个月来的后勤工作经验,研究后勤工作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讨论如何加强和改善后勤工作的办法与措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据史料记载,在周总理的亲自指导下,会议作出决定:1、立即征调铁道兵和工兵部队入朝,抢修铁路公路;2、增加运输汽车以增强运力;3、增调高射炮兵部队入朝以掩护交通运输;4、采取措施,建立三级兵站运输线,改变运输不力的被动局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会议特别强调:“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要建立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尤其是提出了“后勤战斗化”的新概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次会议对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见《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442—443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会后,周总理亲自批准从苏联进口了高射炮,组建志愿军后勤高炮部队,从而大大改善了朝鲜战场我军后勤物资运输的现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马魁鸾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在后勤战线上》,刊载于陆军31师1961年出版的《战斗在朝鲜》文集里。90年代初,父亲离休后又对文章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收录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鏖兵上甘岭一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参战纪实》一书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缅怀志愿军先烈,继承父辈精神,让人们了解真实的上甘岭战役,特附上战争的亲历者一一父亲马𣁽鸾生前写作的这篇回忆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在后勤战线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1师92团政治处副主任 马𣁽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11月初,正是上甘岭战役最紧张、最激烈的时候,我所在的31师92团奉命日夜兼程赶到了战役集结位置一一霹雳岩山地区。紧接着就接到上级交给的任务:反击537.7高地北山,并要求11日完成战斗准备。这就给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平常在7天内完成的任务,必须在3天内完成,感到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运力不足,但一定要想方设法坚决完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团党委紧急会议上,分工我和后勤处李向旭处长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会后,我和李处长立即带着政治处、后勤处一部分同志前往水塔里开设后勤指挥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公路上,一辆辆满载给养和弹药的汽车,“嘟嘟”响着喇叭,从我们身旁疾驶而过,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车上插满了伪装的松树枝,远远望去,在黄澄澄的公路上,像一个个深绿色的圆球, 在飞快地向前滚动。李处长兴奋地说,这下不愁不够用了,就怕运不上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呀!越往前走,运输任务越艰巨,条件越恶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进入德山砚,只见公路上挤满了汽车、马车和牲口,还有很多朝鲜老大爷和年轻的姑娘媳妇组成的担架队,简直比赶集还热闹。汽车司机拼命按着喇叭,催人们让路;赶车的驭手,把鞭子挥得叭叭响,让马儿跑得快点; 担架队员们小心地抬着伤员急走;卸了弹药的汽车,很快调头向后方驶去。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公路边上的高射炮,指向天空的炮身像一排排整齐的电线杆,炮手们坐在炮位上,警惕地注视着天空。突然,震耳的排炮声咚咚响。我抬头一看,碧蓝的天空,开放着无数朵雪白的小花,包围着几架飞得老高的美国“油桃子”。好!一架敌机被击中了,拖着浓浓的黑烟,栽到南山那边去了,其余的敌机吓得摇摆着身子,向南狼狈逃窜。我们这才明白, 为什么大白天里汽车照样开,担架队员们连伪装都不戴。大摇大摆地走去,原来是我们的高射炮兵布下了天罗地网。局部制空权已是我们的了。我们心里一阵激动,掌握了制空权就是不一样,这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后方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再往前走不远,公路被破坏了,弹坑密密麻麻,一个接着一个,敌人的炮弹一排排地爆炸着。愚蠢的敌人以为用炮火就能阻止我们前进。可是,战斗在后勤战线上的同志们,以徒步运输代替了汽车、马车,照样把成千上万箱弹药送上前沿,空气中充满着浓烈的硝烟味, 人们在硝烟弥漫中前进。偶尔有的同志负伤,别的同志就把弹药加在自己的身上,返回的同志就把伤员送到后方救护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于11月8日到达水塔里转运站后,立即展开了工作。我们的任务是负责从水塔里到前沿448高地这一段10余公里的火线运输。 整个运输线,有十分之九是处在敌人各种火力的严密封锁下。我们团直、团后4个连队,下午一到就投入了紧张的运输工作中。晚上,我们收集了一下情况,出乎我的预料,运输效率没有达到要求,更使我着急的是半天运输就有10多名同志负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眼看着离反击只有3天了,如不立即想办法解决,将严重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深夜,我们在指挥所召开了紧急会议,小小的坑道里,挤满了各个连队的负责干部。我把情况向大家谈了以后,大家认为4个连队一起运,交通不便,路上人太挤,运动速度慢,又容易增大伤亡。根据大家的意见,当即决定采取分段包干的办法运输,并要大家进一步向干部战士说明情况,作好动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小时以后,各单位打来电话,向我汇报组织动员情况。担架连的同志说: “这样组织好,时效高。”还说: “人在弹药在,保证送上去,抬下来。”82 迫击炮连的口号是: “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沿,多扛快跑。昼夜苦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紧张的运输持续地进行着。水塔里转运站附近堆积得像小山一般的弹药,刚运走了一堆,后面又送来了新的一堆。我们的运输队员组成了一条钢铁的传送带,将成批弹药源源不断地送上前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夜,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天上下着牛毛细雨,山陡路滑,同志们遇到上坡就用双手、双脚往上爬,下坡就坐“电梯”,坐在光滑的地上,“嗤溜”一声就溜下山。“噗哧、噗哧”的摔倒声接连不断,笑声也此起彼落。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苦中有乐,乐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同志,摔痛了没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要紧,摔跤很值得,布衣服一下变成‘华达尼’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爽朗的笑声淹没了一切。山顶上一段曲折的交通沟里,泥浆淹过了腿肚, 上送弹药,下转伤员的同志来往不息。敌人的高射机枪,红红的曳光弹在头顶上飞过,人们照常前进。在宽的地方,互相侧身让路,到狭窄地段,背弹药的同志,只好趴在交通沟里,让一副副担架从身上踩过去。这样虽然艰难一点,但在战火纷飞的前沿,这已成为大家自觉的也是惟一比较快的让路方法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炮连有个小战士,脚上打满了血疱,艰难地拖着一拐一拐的步子,跟随运输行列前进。班长和同志们几次要相助,都被他坚决地拒绝了,说什么也要坚持运输。任务这么紧,大家急着往前送,只好让他一人在后面走,慢慢地就掉在大家的后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刚到上所里北山脚下,敌人一排炮打来,他来不及隐藏,被一块弹片伤了脚,一阵火似的麻木之后, 剧烈的疼痛使他咬破了嘴唇。他试着爬起来,刚站起来,腰一软,又摔倒了。怎么办呢?爬上山去吗?可是这儿离山上转运站还有一里多路,背上背着3箱弹药,要爬这样长的山路,简直不能想像。把弹药扔掉吗?那不成!决不能在前面急需弹药的情况下完不成任务,这对一个战士来说是可耻的。爬,只有爬,无论怎样困难,也要爬着把弹药送上去!一个坚强信念鼓舞着他: 人在弹药在,迅速送上前。对!一定要爬着把弹药送到。百余斤重的弹药压在身上,胸部压在石子上像刀在刺。手紧紧地抓住树桩、石块,抓不到什么,就把手指深深地插进泥土里。指头麻木了,磨得出了血。两条腿也象两根木棒一样沉, 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上滚下来。就这样爬了100米......,当同志们发观他时,他已经昏过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面对这样的战士,谁能说运输队员不能成为英雄呢?谁又能说运输线不是激烈的战场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0号晚上,奔跑在运输线上的指战员们,已经连续苦战了4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了。饿了,就在转运站拿两个馒头,边吃边走,渴了, 就俯身在路旁的小水沟里吸上几口,尤其是夜晚,眼皮上就像挂了两个秤砣一样沉!走着,走着,脑子就迷糊起来,走着,走着,就摔倒在地上;爬起来揉揉眼,又往前赶。同志们多么需要休息一下呀!哪怕只睡一个小时也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个念头在我脑子里一闪,让部队稍微休息一下吧,但是,我马上又否定了这个想法,不,绝不能休息!这两天的任务虽然完成得比较好,但还要为预想不到的情况做些准备。最后一天,如果继续加把劲熬过去,超额完成任务,多囤积一些弹药,胜利的把握就更大些。 否则,打起仗来,就要多流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把政治处、后勤处机关在指挥所坚持工作的同志找来,要大家分头下到各个连队去和大家一块儿苦战。动员部队,为了胜利,坚持到底,超额完成任务。我们几个领导同志投入了运输洪流。一路上, 看到大家虽然很疲劳,但情绪却很高,口号声此起彼落。“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线”成了大家和疲劳作斗争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647高地南坡山沟敌炮弹爆炸的闪光里,我突然看见一个人影在山边坐着,一动不动。是不是负伤的同志呀?我急忙跑过去,打亮手电一看:嘿!好好的一个战士,原来是坐在那里睡着了。“呼噜呼噜”的鼾声,呼的可响哩!他手里拿着一个没有吃完的馒头,嘴角上还沾着几粒馒头碎末。看来,他是在休息时吃着馒头睡着了。连刚才那阵炮声都没有把他震醒。旁边一个同志硬是把他摇醒,他一下站起来,揉了揉眼,一看是我们,就怪不好意思地说:“我真该接受批评,一坐下,不知怎么就睡着了... ...” 一边说,一边往前跑去简直像只小老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过了三天三夜的苦战,到11日中午,我们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 其它工作也准备妥当。我们当即决定参加运输的同志,抓紧战斗间隙 好好休息,恢复体力以更加充沛的精力迎接更艰巨的任务。强大的反击按预定时间提前两个小时开始。步兵在我强大炮火的配合下, 一举恢复了537.7高地北山全部阵地,全歼守敌南朝鲜军第2师32 团一个营。胜利消息传来,更加鼓舞了同志们的情绪。大家决心要运更多的弹药,消灭更多的敌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12日清晨起,死不甘心的敌人纠集了一个团的兵力,向我团阵地进行轮番反扑,战斗异常激烈,弹药消耗很大,伤员数量不断增加。摆在我们面前的前送后运任务更加繁重,时间要求更紧迫,过去三天完成的任务要在一天内完成。现有运输力量显然不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怎么办,经过团党委研究,报经师首长批准,团二梯队2营于12日夜投入运输弹药和抢运伤员的任务。正如师政委刘瑄同志所说“在通常情况下,用即将投入战斗的部队去搞运输,是不行的,可是为了胜利,我们只能破例作出决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亲自向2营领导传达了师、 团首长决定,并提出了几点要求: 一、因前面急需弹药和大量伤员要救,你们必须边执行运输任务边进行战斗动员;二、你们在完成抢运任务中,要随时作好投入战斗的思想准备; 三、在执行运输任务时,要特别警惕注字洞南山侧射火力的封锁,减少不必要的牺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营的同志们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表示:“为了胜利,哪里需要就到哪里, 坚决完成好领导交给的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伤员越来越多。运输任务的重点转到抢运伤员,具体要求是:能扶的扶、能背的背、不能扶、不能背的重伤员由担架连抬。他们的口号是“快抢、快转、减少伤员痛苦,不让伤员再次负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日下午,我团担架连2班长施玉南带着二个同志, 从448高地抬下一个伤员。刚下山,敌人打过一排炮,在后面抬着担架的周善吉同志猛觉胸部一震,低头一看,一块弹片已打断了左边的一根肋骨,热血直流,头一阵阵发晕,眼前金星直闪。他站不住, 想停下来。可是一想到这里是敌人炮火封锁的开阔地,停下来伤员就有再次负伤的危险,不能停,他咬紧牙关,一手捂着伤口,一直通过了危险的炮火封锁地带。这时,他感到再也支撑不下住了,身体剧烈地摇晃起来。班长发现他负了重伤,想把担架丢了,用一人背一人的办法,把伤员和他一起送到救护所。周善吉拒绝说:“班长,你们快走,不要管我,我自己能回去!”班长再三劝说,他都不肯,只好嘱咐了他以后,抬着伤员走了。周善吉忍着剧烈的疼痛,走走停停,最后,终于昏厥在地上,班长送罢伤员赶回来,才把他送到救护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过2营同志们的一夜努力,缓解了前沿急需的弹药和伤员拥挤的矛盾。从13日夜晚起,该营从运输战线相继投入了537.7 高地北山的战斗。 我们的干部战士,战斗是英雄,运输是模范,真是祖国的优秀儿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挫败敌人的嚣张气焰,夺回被敌人占领的表面阵地,为了13 日晚反击和14日的胜利,为了给兄弟部队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仍然需要前送大量的弹药和保证伤员的后运。我们又从全团留守人员中动员、挤压,从各火器连中,从炊事班中,从机关干部中共抽调了100多人,加强运输力量。具体办法是:混合编组以老带新,于13号晚投入运输, 继续完成前送后运的艰巨任务。随后师担架营来了,兄弟单位的运输连、担架连也来了,先后投入运输,保证了前沿阵地的需求。</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日晚上反击,一举恢复了全部阵地。14号2营全部投入战斗,敌人再次发动猛烈进攻,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消灭大量敌人, 除了7号、8号阵地表面为敌人占领,其余阵地为我方控制, 当晚奉命移交兄弟部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团自11月11日晚至11月14日晚上,经过二个夜间进攻和三个白天坚守,共计消灭敌人28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弹药及其他物资,胜利地完成了上甘岭作战任务,涌现了不少英模单位和个人,主要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集体一等功、二级英雄排:3连1排(志愿军政治部授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集体一等功:4连9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4 连副班长蒋永德,6连班长程荣庆烈士,7连4班长郝兴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2连班长曾平章烈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等功臣、二级模范担架连班长施玉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特等功臣1连战士刘万春,2连班长刘歧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光荣属于那些在阵地上和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战士们,也属于那些日日夜夜战斗在运输线上的指战员们。为了战斗的胜利,他们用自己的血汗,甚至生命,在通往前沿阵地的崎岖的山道上, 构成了一条摧不垮的钢铁运输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右)与92团团长李全贵(左)和朝鲜孩子们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为战争的亲历者,我们的父亲是幸运的,他活着回来了,但留在他头部的弹片却无法取出,造成他一生的痛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正是战争的血腥和残酷,父亲生前从未和我们兄妹4人谈及过当年的情况。我们只是从父亲的战友和母亲的口中 ;从 军 史 和 《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上甘岭》等电影中了解 到抗 美 援 朝 的 壮 烈 和伟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辈的战争为我们争取到了70年的和平与安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为志愿军后代,永远缅怀铭记牺牲在异国他乡的烈士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主要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战斗在朝鲜》(内部资料)1961年10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鏖兵上甘岭》,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及战友与孩子们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1年冬天,在野营拉练途中父亲与战友们合影。从左至右,前排:军司令部参谋长陆俊义、政委成冲霄、副军长李全贵。后排:军政治部副主任刘新增、政治部主任马魁鸾、军副参谋长姜智敏(由清水无香提供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简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马魁鸾(1924年一2020),山西左权人。1939年1月参加抗日工作(兵工厂),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3月参加八路军左权独立营。历任排长、指导员、连长、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等职。1955年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1986年离休,2020年病逝于南京,享年96周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