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火药烟花到无人机禁飞:</p><p class="ql-block"> 思想枷锁如何扼杀文明?</p><p class="ql-block"> '【作者:耿俊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子:街头巷尾的叹息</p><p class="ql-block">“听说没?咱这儿又不让飞无人机了!”</p><p class="ql-block">“咋回事?上回农业无人机帮着喷药,一亩地省了半袋化肥钱呢!”</p><p class="ql-block">“说是怕掉下来砸着人,可隔壁县都用无人机送快递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月的槐树荫下,几个大爷大妈围坐在石家庄裕华区的社区广场,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最新的禁飞令。他们不知道,这场看似普通的对话,正折射出千年文明史中反复上演的悲剧——当科技遇见思想的牢笼,究竟是展翅翱翔,还是折戟沉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火药的“双重命运”:文明岔路口的血色隐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百年前的汴京街头,达官贵人在元宵夜竞相燃放“起火”“地老鼠”,烟花炸开的绚烂光芒映照着士大夫们“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可他们不知道,这些火药配方早已顺着丝绸之路西传,在欧洲演变成“战争之王”。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被奥斯曼火炮轰塌时,南宋工匠们若泉下有知,怕是要哭出血来——他们发明的“霹雳炮”“震天雷”,本是用来守城的利器,却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桎梏中沦为权贵的玩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更讽刺的是,当明朝工匠将“神火飞鸦”改良成世界最早的巡航导弹时,朝堂上的东林党人却在争论“奇技淫巧”是否该禁。而此时的欧洲,伽利略正用望远镜观测星空,牛顿在剑桥钻研微积分,思想解放的浪潮推着科技一路狂奔。火药的命运告诉我们:当一个文明用道德枷锁禁锢技术,另一个文明却用理性之光点燃征服世界的野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无人机的“中国式困境”:安全名义下的创新窒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镜头切回2025年的太原街头。某农业合作社的老张望着仓库里闲置的大疆T100无人机直叹气:“眼瞅着玉米螟要爆发,可禁飞区一划,无人机全趴窝了!”他不知道,几百公里外的湖北秭归,同样的无人机正在果园里吊运脐橙,日运量2万斤,成本比人工低20%。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的治理理念下,竟成了“危险品”与“生产力”的两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更荒诞的是某些地方的“一刀切”:山西晋中高铁站附近禁飞,理由是“威胁铁路安全”,可同期广东却在试点无人机配送生鲜,日均处理包裹超5000件。当杭州警方破获横跨20省的“黑飞”产业链时,美国科学家正联名抗议封杀中国无人机,因为他们的海洋研究项目离不开大疆的“眼睛”。我们在严防“黑飞”时,是否也在严防创新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解放思想:打破“火药-烟花”循环的唯一钥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答:如何避免科技重蹈“火药变烟花”的覆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剂药方:破除“安全至上”的思维陷阱。</p><p class="ql-block"> 湖北秭归的实践给出答案:规范而非禁飞,才是正道。当地通过培训飞手、划定安全区、改造电力线路,让无人机事故率下降90%,同时让脐橙“飞”向全国市场。正如《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强调的:“国家鼓励科研创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创新空域供给”。安全不是裹脚布,而是创新的安全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剂药方:拆除“官本位”的审批壁垒。</p><p class="ql-block"> 某物流企业负责人的吐槽值得深思:“申请无人机配送航线,要跑民航、公安、交通三个部门,光盖章就花了两个月!”反观深圳,通过“低空经济一张图”平台,企业可在线提交飞行申请,审批周期压缩至24小时。当美国学者批评其政府“自陷窘境”时,我们更应警惕:过度管制正在把技术优势变成制度劣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三剂药方:点燃“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火种。</p><p class="ql-block"> 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曾振聋发聩:“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总开关”。看看那些“吃螃蟹”的地方:成都开放无人机夜间灯光秀,海南试点跨境药品无人机配送,这些“第一个吃螃蟹”的实践,正在重塑科技与制度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禁飞令遇上解放思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夕阳的余晖洒在社区广场,大爷们的争论仍在继续:</p><p class="ql-block">“禁飞也是为了安全嘛!”</p><p class="ql-block">“安全重要还是吃饭重要?你看人家广东,无人机送外卖都上新闻了!”</p><p class="ql-block">历史的回声穿越千年:宋代的火药作坊里,工匠们曾梦想“一飞冲天”;今天的无人机仓库中,工程师们仍在等待翱翔的天空。从“烟花帝国”到“创新强国”,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禁飞令,而是更少的思想枷锁。正如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让科技真正成为驱动发展的引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无人机再次掠过石家庄的上空,那螺旋桨的轰鸣,或许正是一个文明挣脱枷锁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