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南王莊鄉塔寺坡村

建设沈阳

塔寺坡村立村于唐,宋代修有一塔,現已不存。<br> 塔寺坡村太行山東麓“太行天路”东线及省道井元公路依村而过。当地以旅发大會为契机,修建旅游東环路,交通改善后,村里打造了旅游驿站,将闲置的石窑洞改造成集“吃、喝、住、娱、购”为一体的場所。此外“一号营地”项目依托當地良好的自然人文资源,建有景觀观赏带、综合服务中心等五个功能區,成为休闲度假、旅游觀光、品尝美食的好去處。<br> 塔寺坡村地處井陘縣東南部山區,隶属南王莊鄉管辖,距省會石家莊42公里,距縣城15公里,距鄉政府1.5公里。村域面積5000亩,全村153户,总人口585人,常住人口200人,耕地面積883亩。<br> 關帝閣【过街楼阁,坐北朝西,東西4.80米,南北3.90米,占地面積18.72平方米,閣下拱券进深3.90米,宽2.10米,高2.70米,廟宇面闊兩間,進深一間,布瓦單坡顶。關帝廟建于清同治四年,民國重修。】<br> 老母廟【在村中,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磚木結構,前出簷,明間兩格扇門,兩次間為一馬三箭窗。在廟西立農曆二零一五年六月重修廟布施石碑一通、為捐款人名單。】<br> 古戲樓【在村中西部,砖石木结构,坐西向东,东西7米,南北9米,占地面积63平方米,高台建築,臺高1.20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后出双步梁,单簷布瓦卷棚式建築,两侧建有耳房,用以增加戏楼的屋面的层次感,面首两根木制明柱、当地花岗石砌筑后墙已坍塌。戲樓左侧墙上嵌有乾隆捌年肆月拾伍日立石碑一块、开后门。戲樓为清代建筑。】<br> 官房【在村西部,为砖石木結構,官房坐北朝南,東西13.30米,南北6.10米,占地面積81.13平方米,官房面阔五间,進深三間,五架梁,前后出單步樑,單簷布瓦硬山式建築,官房前後簷已改建。为清代晚清建筑。】官房现已不复存在,被夷为平地,只留下小龛一座。<br> 高氏祠堂【在村中部,坐南朝北,砖石木結構,東西8米,南北5.50米,占地面積44平方米,祠堂高臺式建筑,二层臺基,一层臺基高0.85米,宽2米,二层臺基高0.70米,中間如意踏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五架樑,前出單步樑。金柱位置桩修,單簷布瓦硬山式建築。祠堂前簷墙後修补。為清代建筑。高氏祠堂曾作为学校教室使用,院内长满野草,现房顶已坍塌。】<br> 高玉娃古民居【位於村南,坐北朝南,磚石木結構。由正房、西配房及大門組成,東西14.10米,南北5.50米,佔地面積77.59米。正房為高台式二層樓建築,台高0.90米,垂帶踏跺,寬1.00米,垂帶長1.80米,面闊五間,進深一間,五架梁,單簷佈瓦頂式建築。西配房東西4.20米,南北9米,面闊四間,進深一間,單簷佈瓦硬山頂式建築。西配房北次間為院落大門,大門石券上建有仿木構磚雕。該院落為清代晚期。】<br> 民居。 高玉娃古民居【位於村南,坐北朝南,磚石木結構。由正房、西配房及大門組成,東西14.10米,南北5.50米,佔地面積77.59米。正房為高台式二層樓建築,台高0.90米,垂帶踏跺,寬1.00米,垂帶長1.80米,面闊五間,進深一間,五架梁,單簷佈瓦頂式建築。西配房東西4.20米,南北9米,面闊四間,進深一間,單簷佈瓦硬山頂式建築。西配房北次間為院落大門,大門石券上建有仿木構磚雕。該院落為清代晚期。】<br> 家户门楣挂“人民功臣牌”木匾。 石窑洞是塔寺坡村的传统建筑,村民自古以来就地取材、依山而建聚落成村。这些石窑洞经历百年风雨,古朴沧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不过近年来人们陆续搬进新房,石窑洞曾一度闲置,後因旅游发展成为鄉村游的“新宠”。 <br> 文革標語。 磚雕佛龕。 街巷。 石閣。 石碾。 石臼。 石磨。 留守老人。 小公園內的四柱穹頂翹簷木涼亭,木製搖椅。 塔寺坡村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如辣椒种植项目,2023年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2亩增加到20亩,还引进了工业辣椒项目,企业负责供种、供肥、技术及按订单合同收购产品,每亩预计纯收入14000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