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合作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县级市、首府,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北部,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属高寒湿润类型气候,毗邻5个县,总面积2670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合作,藏语音译为“黑措”,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合作既取藏语谐音,又象征民族团结、和睦。合作市主要景点有当周草原、米拉日巴佛阁、美仁大草原等。</p> <p class="ql-block">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舟曲路2号文博大厦,成立于1986年5月,是甘南州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历届甘肃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藏品以远古时代彩陶、民族文物和红军文物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馆内收藏有自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文物2478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1件(套),二级文物71件(套),三级文物122件(套)。</p> <p class="ql-block">民族文物中有民族服饰,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艺术品。革命文物中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甘南州时遗留的公文包、铜号、马尾型手榴弹,铁铣和大量的标语及其它宣传品等。</p> <p class="ql-block">8:30在合作市桃源大酒店后楼1层,吃丰富的早餐。</p> <p class="ql-block">9:30步行前往甘南州博物馆,9:42到达舟曲东路2号文博大厦。这里有甘南州博物馆、甘南州文物局、甘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博物馆一楼大厅,摆放着合作市委市政府庆祝甘南州成立70周年的玉雕大船。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2008年被甘肃省文物局批准为全省第一批免费开放单位。2010年被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确定为实践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探访魅力甘南,领略民族文化</p><p class="ql-block">现有的两处固定展厅《甘南历史文物展》和《甘南民族民俗文物展》共展出文物300余件,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甘南地方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分布、阶级关系、社会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等情况,较全面地展示了这块民族走廊地带的文物遗存情况。</p> <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在3楼,设甘南历史文物展览、甘南民族民俗文物展览和甘南州非遗传承展。临展在4楼,设镜头里的魅力甘南——馆藏摄影作品展、“墨韵凝珍——再现历史风华”甘南州馆藏书画精品联展。</p> <p class="ql-block">甘南历史文物展览</p><p class="ql-block">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肃省西南部。西部毗邻青海省黄南州、果洛州,北与临夏州接壤,东部和定西、陇南相连,南与四川省阿坝州交界,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这里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在1100-4900米之间,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和长江水系的白龙江横贯全境,东部洮河、南部白龙江流域气候温和,宽阔肥沃的河谷台地孕育了辉煌的史前农业文化;西北部的广袤草原,适宜畜牧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大约6000年前后,仰韶文化中晚期先民成为甘南最早的开拓者。汉代以后,这里一直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流融合、频繁交往的地区,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如戎、羌、吐蕃建立割据政权、展示风采的舞台。</p><p class="ql-block">甘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中原通往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先后有汉代的“羌中道”、魏晋时期的“吐谷浑道”以及唐代的“唐蕃古道”。因此,甘南既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又有特色鲜明,复杂多样的文化形态,甘南古文化是中华古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白石崖溶洞遗址</p><p class="ql-block">丹尼索瓦人古人类下颌骨化石</p><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是世界三大高原之一,海拔高、空气稀薄、资源匮乏,自然环境严酷,对不同时期人类的扩散和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人类演化和适应高海拔环境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人类是何时、通过何种途径迎着太阳,踏上雪域高原的呢?1980年由一位僧侣在甘南州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发现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为科学家提供了解答这一问题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夏河甘加盆地白石崖溶洞,洞穴面向东南,海拔近3300米。2010年起,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在此进行了长达10年的考古调查发掘,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遗存,其中披毛犀的发现也进一步印证了该遗址的古老性。白石崖1号洞目前可以确定是夏河乃至甘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址,将夏河人类历史推进到更老的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被命名为“夏河人”的化石属于古老型智人的一种——丹尼索瓦人,它的出现将青藏高原最早古人类活动历史记录从距今4万年向前推进至距今16万年,并对现代藏族和夏尔巴人群所拥有的高海拔环境适应基因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甘南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甘南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在三河一江流域就有人类开发这块亘古荒原,随着历史的进程,甘南的羌部逐渐建立自己的部落联盟或依附中原王朝,民族间的交流便逐渐频繁起来。</p><p class="ql-block">秦时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时的临洮郡、桴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唐朝初年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p><p class="ql-block">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12月,临潭、卓尼、夏河、西固相继解放。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设在合作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甘南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考古成果表明,在临潭、卓尼的洮河谷地发现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期的遗存,以红陶黑彩为主要特征,文化面貌与甘肃东部、陕西西部大致相同。大约距今5000年前后,史前文化迅猛扩展到迭部、舟曲的白龙江流域,不仅发现了数十处跨越数千年的古人类居住遗址,而且出土了大量的马家窑文化石器、陶器,骨器和玉器等,其中彩陶千姿百态绚丽华美,是甘肃彩陶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第一组 生产工具</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开始在此定居农耕生活,出现了各种用途不同的磨制生产工具,并有了家畜饲养业,但仍然从事大量的狩猎活动。纺轮的出现,表明当时已出现了纺织品,如迭部然闹遗址出土的陶器表面有纺织物的痕迹。种类较多的石器、骨器生产工具和装饰品的出现,表明了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生活状况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 甘南彩陶</p><p class="ql-block">以彩绘装饰陶器是甘肃远古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甘肃先民以神奇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创作出成千上万璀璨夺目的艺术珍品,掀开了中国美术史辉煌的第一篇章。这里陈列的是甘南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彩陶,主要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以及马家窑文化。这是甘肃南部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彩陶。甘南彩陶艺术特色鲜明,是甘肃彩陶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南马家窑文化彩陶影响深远,其范围已达四川北部岷江流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家窑文化距今年代约5000年-4000年左右,以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相继发展的类型或时期,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彩陶艺术发展的巅峰阶段,彩陶纹饰精美绝伦,图案绚丽超凡,被誉为欧亚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彩陶壶,</span>高21.8厘米,腹径14.6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4.7厘米。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300-4850年),1983年8月临夏州积石山县甫川乡代山村征集,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三组 馆藏彩陶</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馆藏的彩陶器,大部分为征集品,主要来源于临夏州及周边地区。既有马家窑类型,又有半山、马厂类型,造型优美大方、图案如花似锦、线条精细流畅,展示了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类型,彩陶多为橙黄陶黑彩,有少量白彩,纹饰以水波纹、漩涡纹最为多见,寄托了农业文明的先民对河流百川的崇敬之情。还有网格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等,纹饰繁缛,风格典雅,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半山类型,因最早发现于广河县半山墓地而得名,大多为磨光橙黄陶,使用红黑彩。标志性的特点是以相伴相依的黑色锯齿纹带和红色条带勾勒出四大漩涡或圆围纹、葫芦网格纹、多层水波纹等图案。器型浑圆饱满,图案富丽堂皇,将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融为一体,推向极致。</p><p class="ql-block">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墓地而得名,大多为单色黑彩,但却流行红色陶衣,代表性纹饰有四大圆圈纹、神人纹、回形纹、折带纹、“55”字形纹以及网格纹等,形成了刚健庄重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鸟眼漩涡纹彩陶碗</p><p class="ql-block">高4.8厘米,口径13.7厘米,底径4.8厘米</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300-4850年)</p><p class="ql-block">1983年8月临夏州积石山县甫川乡代山村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青铜时代</p><p class="ql-block">大约距今5000年前后,甘南与甘肃大部分地区同步迈入青铜时代。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这里发现有齐家文化,还有之后的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它们面貌各异、文化特征突出,与历史上羌、戎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与中原地区的夏商周文化一起,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华彩乐章。</p> <p class="ql-block">第一组 齐家文化</p><p class="ql-block">以广河县齐家坪遗址为命名地,距今约4100-3700年,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在洮河、白龙江流域均有分布。陶器造型多样,精致美观,以双大耳罐、高领罐、宽沿盆、圈足豆、绳纹鬲为典型陶器,有少量的彩陶,均为红彩,以折线三角纹为主。经济以粟作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业发达,猪、狗、马、牛、羊、鸡六畜俱全。居址多为浅地穴式,地面流行白灰面作法。墓葬中出现以男性为中心的男女合葬墓,随葬品多寡悬珠现象较为突出,显然,齐家文化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p> <p class="ql-block">冶铜业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显著特征,铜器制品主要为小型生产、生活工具以及装饰品。</p><p class="ql-block">铜镯,直径5.4厘米,重量56.5克。青铜时代齐家文化(距今约4100-3700年),1987年7月甘肃省临潭县磨沟遗址发掘出土,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玉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已开始利用玉石制作生产工具。齐家文化开启了我国西部地区玉器生产和使用的新阶段,不仅出现了大量的祭祀礼器玉壁、玉琮等新器型,而且工艺精湛,珍品辈出。</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 辛店文化</p><p class="ql-block">在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继齐家文化之后,辛店文化兴起,距今3400-2800年左右,相当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以临洮县辛店遗址为命名地,可分为山家头、姬家川、张家嘴、唐汪等类型。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多各类双耳罐,彩陶占有一定比例,似羊角的双勾黑彩纹饰极富特色,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房址为长方形半地穴式。普遍使用青铜制品、除小型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外,还开始铸造青铜罐类器。许多学者认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辛</span>店文化是古代羌人的一支。</p><p class="ql-block">鼓腹犬纹彩陶壶,青铜时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辛</span>店文化(距今约3400-2800年),1983年8月临夏州积石山县甫川乡代山村征集,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三组 寺洼文化</p><p class="ql-block">以临洮县寺洼遗址为命名地,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中东部地区。距今3400-2700年左右,是和秦文化共存的亦农亦牧的文化类型,可分为寺洼类型和安国类型,甘南发现的古遗址以寺洼文化居多,集中在洮河流域,青铜制品中出现较多的民器,说明当时征战频繁,房址均为地面建筑。葬俗流行傅身直鼓葬和二次葬,也有合葬和个别火葬。出现人类和车马坑从葬,他们可能是文献记载中的西北戒族。</p><p class="ql-block">刻画骨管,长11厘米,上端直径1.1厘米,下端直径0.9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寺洼文化早期(距今约3400-2700年),1982年8月</span>甘肃卓尼县叶儿遗址出土,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截止目前,甘南州境内已发现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有百余处之多,这些丰富多彩的古代遗存见证了绵延数千年历史的发展,展示了甘南文明的辉煌成果。</p> <p class="ql-block">第一组 汉代</p><p class="ql-block">甘南发现汉代遗物较多,大多属于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1997年卓尼闹站村清理东汉早期墓葬一座,出土了玻璃器皿和条形米字纹砖,是甘南考古重大发现之一。临潭新城出土的西汉晚期山字纹羌剑带有浓烈的西北美族文化风格。</p> <p class="ql-block">乳钉兽鸟纹青铜镜、山字纹青铜羌剑、博山炉</p><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1988年7月卓尼县卡车乡羊巴村征集</p><p class="ql-block">1988年8月临潭县扁都乡征集</p><p class="ql-block">1998年11月临潭县新城镇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波斯银币</p><p class="ql-block">直径2.7厘米,厚度0.1厘米,重量4.1克</p><p class="ql-block">粤萨珊王朝(224-651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临夏州积石山县莆川乡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 魏晋时期</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发,西北地区则相对稳定。由于西晋“八王之乱”,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吐谷浑部乘机南下,进入甘南草原,加之中原部分移民的迁入,共同促进了甘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质龟印</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220-420年)</p><p class="ql-block">1988年5月卓尼县杓哇乡广尕村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三组 唐宋时期</p><p class="ql-block">多年以来,甘南陆续发现许多唐宋时期的各类遗存:如迭部然闹隋唐故城址,卓尼石堡唐代故城址,临潭、舟曲的宋代砖室墓、合作市西山坡等唐宋时期的遗址。1987年,在卓尼县尼巴寺清理了一座唐墓,为土洞木棺墓,出土器物8件,主要是彩绘陶骆驼、铜镜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十二菊联组纹四钩铜饰</p><p class="ql-block">宋代(960-1279)</p><p class="ql-block">1988年2月临潭县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唐李将军碑</p><p class="ql-block">李将军碑是甘肃省境内为数不多的唐代碑刻之一。原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卡车乡安步族村西的台地上,现保存于甘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院内。</p><p class="ql-block">宋代八大窑系代表作</p><p class="ql-block">瓷器是用瓷土(高岭士)的无机混合物作源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上粉等工艺,经1200℃以上的高温浇制而成的。瓷器自商中期开始出现,汉代逐渐成熟,隋唐时期形成“南青北白”的繁荣局面,宋代民窑林立,百花齐放,形成“五大名窑”、“六大民窑”、“八大瓷窑体系”的瓷器生产格局,元代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生产中心,明清以后,青花、釉黑红、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蓝色釉等大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第四组 元明清时期</p><p class="ql-block">元明清时期,甘南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属于这个时期的馆藏文物种类较多,其中的珍品瓷器令人瞩目。</p> <p class="ql-block">光绪元宝、瓷枕</p><p class="ql-block">清代(1636-1912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代(1271-1368年)</span></p><p class="ql-block">1991年10月临夏州征集</p><p class="ql-block">1994年10月临潭县卓洛乡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牡丹戏蝶景泰蓝瓶</p><p class="ql-block">清代(1636-1912年)</p><p class="ql-block">1988年7月临潭县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花梅瓶、<span style="font-size:18px;">珐琅彩盘</span></p><p class="ql-block">清代(1636-1912年)</p><p class="ql-block">民国(1912-1949年)</p><p class="ql-block">1984年5月临潭县总寨乡羊化村征集</p><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临潭县湾滨乡下朱旗村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甘南藏族自治州文物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甘南民族民俗文物展览</p><p class="ql-block">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全州分为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气候温和,是全国“六大绿色宝库”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地,农牧兼营;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自治州辖夏河、碌曲、玛曲、迭部、舟曲、临潭、卓尼七县及合作市,共有99个乡镇(街道办)、664个行政村,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5.22万,其中藏族人口42.72万人。</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华彩服饰</p><p class="ql-block">藏族服饰色彩华丽、缤纷多样,堪称藏族文化的精华,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因环境、气候、性别、年龄、地位的不同,服装的款式、色泽、风格千姿百态,代表着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p> <p class="ql-block">第一组 碌曲玛曲夏河合作服饰(牧区服饰)</p><p class="ql-block">服饰以羊皮袍为主,结构宽松,袖口宽大,适合高寒牧区生活。男女穿着基本相似,男式袖口、襟、摆饰黑布、黄锦锻或朱红布条,袖长与袍身相等。女袍领面除豹皮外还有领脚饰以红、蓝、黄、绿各色布条。节日盛装以羊羔皮和獐皮制作,装饰华丽。</p> <p class="ql-block">藏族服饰,色彩绚丽多彩,民族特色浓烈,适宜当地气候变化。</p> <p class="ql-block">玛曲上头服饰、玛曲木西合乡男式羊皮袄</p><p class="ql-block">当代(1949年﹣至今)</p><p class="ql-block">2008、2019年8月合作市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合作女服饰</p><p class="ql-block">当代(1949年-至今)</p><p class="ql-block">2008年8月合作市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夏河甘加女式皮袄、夏河科才男服饰</p><p class="ql-block">当代(1949-至今)</p><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合作市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合作女服饰</p><p class="ql-block">当代(1949年-至今)</p><p class="ql-block">2008年8月玛曲上头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合作男服饰</p><p class="ql-block">当代(1949年-至今)</p><p class="ql-block">2008年8月合作市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迭部卓尼舟曲临潭服饰(农区服饰)</p><p class="ql-block">服饰以黑氆氇为主,男式袍子配绿色或蓝色绸布飘带,女式藏袍多为黑色,冬装有袖,夏装无袖,外套氆氇短褂。</p><p class="ql-block">卓尼阿子滩纽子婆女服饰</p><p class="ql-block">当代(1949年﹣至今)</p><p class="ql-block">2008年8月卓尼县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卓尼“三格毛”女服饰</p><p class="ql-block">当代(1949年﹣至今)</p><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合作市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舟曲博峪女服饰</p><p class="ql-block">当代(1949年﹣至今)</p><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王建秀捐赠</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甘南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甘南在其历史发展中具有多元性的特征,从远古起这里是氐、羌人活动中心。秦汉以后,鲜卑、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曾在这里纵横驰骋,建立过大小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政权,延及元、明、清三朝、藏族、汉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相继形成发展。他们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进步,谱写了甘南辉煌的历史篇章,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豹执龙嘴形铜壶</p><p class="ql-block">民国(1912-1949年)</p><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临谭县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藏式鱼纹铜酒壶</p><p class="ql-block">民国(1912-1949年)</p><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临潭县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刻画坛城海螺</p><p class="ql-block">民国(1912-1949年)</p><p class="ql-block">2013年11月夏河县拉卜楞镇塔哇贡玛177号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人头骨法器</p><p class="ql-block">清代(1636-1912年)</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夏河县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p><p class="ql-block">在甘南草原,藏族牧民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东南部气候温和的河谷地区为亦农亦牧区。藏族的饮食以牛羊肉、酥油奶茶、青稞酒、糌粑为主,在婚丧嫁娶、起居、饮食、建筑、礼仪以及文化活动诸多方面与其他藏区既相似又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藏式手术刀</p><p class="ql-block">民国(1912-1949年)</p><p class="ql-block">2013年11月夏河县拉卜楞镇塔哇贡玛177号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炒面盒</p><p class="ql-block">民国(1912-1949年)</p><p class="ql-block">1994年1月临潭县王旗镇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野牛角水壶</p><p class="ql-block">民国(1912-1949年)</p><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临潭县城关镇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铁锁</p><p class="ql-block">民国(1912-1949年)</p><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临夏州城郊镇陈方村二社97号征集</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甘南州非遗传承展</p><p class="ql-block">甘南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藏、汉、回、土、蒙等35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544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123座藏传佛教寺院,香浪节、采花节、朝水节等30多种民俗节庆活动,“中国洮砚之乡”、“中国赛马之乡”、“中国锅庄之乡”、“全国拔河之乡”、“全国楹联文化县”等赛事品牌共同孕育出甘南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脉理、流光溢彩的生态文化脉象、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脉搏。</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追溯到距今16万年前的夏河丹尼索瓦人遗迹、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世外桃源般遗世独立的东方小瑞士郎木寺、山峦环绕历史悠久的安多古刹禅定寺。</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红军长征2次途经甘南,在这里留下了俄界会议遗址、茨日那毛主席旧居、腊子口战役遗址、洮州苏维埃旧址、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宣侠父烈士纪念馆等一系列红色遗迹。</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甘南的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展现出甘南人民非凡的文化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甘南境内文物古迹遍布,有拉卜楞寺、甘加八角城城址、俄界会议旧址、然闹遗址、磨沟遗址、洮州卫城、尕路田大房子等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牛头城遗址、李家坟墓群、洮州边墙、果者堡遗址等3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10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俄界会议旧址,位于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内。252平方米只是旧址小院的面积,不包括“千人大会”会场及高吉村内红军驻军建筑面积。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俄界会议旧址、茨日那毛泽东旧居、腊子口战役旧址三点合一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然闹遗址,位于迭部县电尕镇然闹村东200米的白龙江二级台地上,面积约50万平方米。属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范围内还有唐叠州城址及烽火台。</p><p class="ql-block">腊子口战役旧址、茨日那毛泽东旧居</p> <p class="ql-block">八角城城址、洮州卫城、尕路田大房子、新城苏维埃旧址</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长江和黄河的精彩邂逅、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热情拥抱、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美丽碰撞、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有机融合,塑造了甘南别具一格的文化底蕴。走进历史长河中,世居甘南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全州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3项、省级49项、州级192项、县(市)级518项。</p> <p class="ql-block">东山转灯、龙神赛会、舟曲多地舞、甘南“郭庄”舞、龙头琴弹唱、甘南藏医药、甘南藏族民歌。</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佛殿音乐“道得尔”、甘南“南木特”藏戏、卓尼巴郎鼓舞、卓尼洮砚制作技艺、甘南藏族唐卡、临潭万人扯绳。</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节庆盛典</p><p class="ql-block">甘南地区各民族由于环境、宗教和习俗的差异,形成了众多欢乐祥和又各具特色的节庆民俗:各民族的新年祈盼新的一年丰衣足食、生活幸福;以拉下楞寺为主的各大寺院有正月十三瞻佛、正月十四跳法舞、正月十五酥油灯会、七月和十月的大法会等藏传佛教节会;卓尼部分地区的曼拉节,祭祀火神与山神的调牛节,藏族群众祭祀祖先或部落神的“墨都”节,享受自然和人生的草原节日香浪节,赛马会和民族运动会,舟曲县博峪的采花节、巴寨朝水节、莲花山花儿会等节庆盛典活动,表达了僧俗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健康与和平的渴望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甘南“则肉”演唱、巴寨朝水节。</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九迎婆婆、香浪节、插箭节、博裕采花节、新城花儿会、天干吉祥节。</p> <p class="ql-block">4楼临时展厅</p><p class="ql-block">镜头里的魅力甘南——馆藏摄影作品展、“墨韵凝珍——再现历史风华”甘南州馆藏书画精品联展。</p> <p class="ql-block">镜头里的魅力甘南——馆藏摄影作品展</p><p class="ql-block">甘南地处甘肃省西南部,与四川青海相接壤,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也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甘南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浓郁,风土人情独特,历史文化悠久,全州文化旅游及摄影资源极为丰富,具有原始性、神秘性和多样性特征,这为艺术家们的摄影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素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这些作品都是甘南发展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魅力甘南之风景篇</p> <p class="ql-block">《大美湿地》</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0年8月14日玛由阿万仓</p><p class="ql-block">作者:翟现亭,中国铁路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铁路北京局摄影分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博裕村仙境》</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2年10月6日卓尼县木耳镇博裕村</p><p class="ql-block">作者:度兵,深圳市重庆商会会长,高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函授学院深圳分院执行院长,深圳市南山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麦仁草原》</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3年7月29日合作市佐盖多玛乡</p><p class="ql-block">作者:杨大洲,中国摄影家协会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知名摄影家,作家,学者,文物鉴赏家。</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魅力甘南之人物篇</p> <p class="ql-block">《挤牛奶的女人》</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0年8月3日夏河县甘加镇西科村</p><p class="ql-block">作者:原瑞伦,中国铁路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协第八、九届理事,大国重器——全国产行业摄影大展组委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早牧人》</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5年拍摄于扎尕那</p><p class="ql-block">作者:颜劲松,浙江省企业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获中国摄影个人最高成就奖金像奖,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2022全国最美文艺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小卓玛》</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06年12月8日碌曲郎木寺</p><p class="ql-block">作者:孙杰,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甘肃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授。</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魅力甘南之生活篇</p> <p class="ql-block">《搬场》</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5年6月16日碌曲县尕海镇</p><p class="ql-block">作者:高宝平</p> <p class="ql-block">“墨韵凝珍——再现历史风华”</p><p class="ql-block">甘南州馆藏书画精品联展</p> <p class="ql-block">书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与人文情怀,它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情感与哲思的传递。</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共展出全州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馆藏精美书画作品及现代拓片69幅,集中展示刘尔炘、苟炳甲、罗锦山、敏翰章等艺术家的书画作品以及拓片中的书法艺术,感受艺术家们对自然、生活、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感悟。</p> <p class="ql-block">第一篇章 墨香飘逸古韵今风</p><p class="ql-block">笔下有真意,往来成古今。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了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它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艺术的表现,情感的流露。本次展览汇集了众多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和众多现代拓片,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心血的结晶,每一笔每一划都诉说着历史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刘永亨书法对联</p><p class="ql-block">作者:刘永亨(1850-1906年),字子嘉,号晴帆,清秦州(今甘肃天水)人。光绪三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侍读学士,内阁学士。</p><p class="ql-block">年代:清代</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罗锦山四尺横幅</p><p class="ql-block">作者:罗锦山(1828-1919年),名光诚,字云卿,号锦山,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人。为清咸丰壬子(公元1852年)恩科贡生,终生精力研习书法艺术,其诗作汇为手抄本,存诗117首。</p><p class="ql-block">年代:清代</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罗锦山大中堂﹣鹅</p><p class="ql-block">作者:罗锦山(1828-1919年),名光诚,字云卿,号锦山,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人。为清咸丰壬子(公元1852年)恩科贡生,终生精力研习书法艺术,其诗作汇为手抄本,存诗117首。</p><p class="ql-block">年代:清代</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南湖北斗对联、辟地布星对联</p><p class="ql-block">作者:陈永明(李福生撰联),甘南州书协会员。</p><p class="ql-block">作者:王金泉(张秉常撰联),甘南州书协会员。</p><p class="ql-block">年代:现代</p><p class="ql-block">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章 丹青炫美悠悠相承</p><p class="ql-block">丹青吐秀碧绿前,墨彩飘香咫尺间。此次书画作品风格多样,意境深远,各有异趣。写胸臆,泼翰墨丹青于华章,化妙境,洒绿色情怀在笔端。画风朴质,古润雅静,笔下细腻而厚实,平淡之中,奇绝隐现,于情于景,可观可赏。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艺术家们的才情智慧和艺术品格,以及用心进取、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湖北道人人物中堂</p><p class="ql-block">作者:刘僧和,民国20年后龙兴寺住持(现重庆市隆兴寺),书法大中堂。</p><p class="ql-block">年代:清代</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熙如人物四条屏</p><p class="ql-block">作者:董熙如,卓尼县纳浪乡温旗村人,民间画师,民国至解放初期活跃于洮河流域,在该地区享有盛名。</p><p class="ql-block">年代:清代</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陈家炳富贵满堂四条屏</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家炳(1902-1980年),别号爱光,海南文昌人。</p><p class="ql-block">年代:清代</p><p class="ql-block">甘南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11:00由甘南州合作市开车返回西安。合作-西安,里程758公里,行程约8小时20分钟,走乌玛高速、兰海高速、连霍高速。13:20在甘肃定西市渭源县上湾服务区加油398元,7.17元/升。14:30到达甘肃天水市武山县鸳鸯服务区吃饭,油泼面、米线、煎饺。18:00到达宝鸡服务区休息。20:00安全到达西安,结束这次愉快的川青甘自驾游旅行。</p><p class="ql-block">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