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为纪念全民抗战88周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作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风雨如磐暗故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金戈铁马共危旌。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莫道书生空意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文章十万作刀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当激昂的旋律穿越80余年风雨,依旧能唤醒中华民族血脉中不屈的抗争精神。从1937年全民抗战的烽火燃起,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乍现,再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团结”二字始终是铭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丰碑。《新华日报》“团结”专刊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呐喊者,以笔为枪、以纸为盾,在烽烟中吹响了凝聚民族力量的号角,至今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回荡。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1年7月7日,抗战爆发四周年,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发毛泽东同志为新华日报“团结专刊”亲笔题写“团</span><b style="font-size:15px;">结</b><span style="font-size:15px;">”刊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1年7月7日,周恩来副主席在新华日报发表的代论文章《‘七七’四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1年7月7日,抗战爆发四周年,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版心位置刊发毛泽东同志为新华日报“团结专刊”亲笔题写“</span><b style="font-size:15px;">团结</b><span style="font-size:15px;">”刊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创刊社论《团结救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1年7月20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的代论文章《团结起来打敌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战火中诞生的团结旗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的序幕拉开。日军铁蹄踏破山河,东北、上海、武汉等重镇相继沦陷,“江南国土遭沦丧,尸骨成堆鲜血淌”的惨状,将中华民族推向生死存亡的悬崖。当抗战进入第四年,1941年战局转入相持阶段,更需凝聚全民族力量破局。同年7月7日,抗战四周年之际,毛泽东同志挥毫写下“团结”二字,刊登于《新华日报》二版版心,如明灯划破战火阴霾;周恩来同志撰写代论《“七七”四年》,在头版疾呼“团结抗战”,让“团结”成为引领全民抗争的精神旗帜。 这面旗帜的诞生,源于对历史使命的清醒认知。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之日,“团结”专刊便以“同心结”为刊头图案,象征“万众一心”;后改为抗战漫画图案,直抒“团结抗日”之志。它不仅是笔墨的集合,更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舆论阵地——在国民党压制与封锁的艰难时局下,它如狂风中的巨轮,始终高扬“团结”的桅杆,让“只有团结,才能救国”的信念穿透封锁,抵达每一个抗争者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创刊《发刊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1月12日,新华日报“团结”专刊2期刊发“抗战警语”,《毛泽东论抗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曲折历程中的坚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团结”专刊的命运与抗战历程同样曲折。1939年底,在国民党压制下,专刊仅刊出94期便被迫停刊,但团结的火种从未熄灭。1942年“九一八”11周年纪念时,它以毛泽东题字为刊头再创刊,周恩来同志在《“团结”的旨趣》中引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将个人反省与民族大义结合,指出“忠于人就是忠于团结、忠于民族”,更将办刊方针明确为“以对抗战的认识、政策解释、工作检讨为反省中心”,践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从1942年到1947年2月28日再次被封禁,出刊的184期专刊如精神灯塔,照亮抗争之路:朱德、董必武等革命家撰文呼吁全民族大团结,周恩来即便忙于统战工作,仍每期指导稿件修改。它不回避矛盾,以自我批评的襟怀鞭挞黑暗势力,更以“玉不琢,不成器”的坚韧,让团结的力量在淬炼中愈发坚固。这种坚守,恰如抗战本身——在曲折中前行,在困境中凝聚,最终让“团结”成为战胜一切强敌的密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2年9月19日,新华日报“团结”专刊第一期正式采用毛泽东同志手写体“团结”作为刊头,同时,周恩来副主席亲自为“团结”专刊首期撰文《“团结”的旨趣》为专刊指明了宗旨和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华日报刊登10岁儿童书写的“大人小孩团结打小日本”,说明了中华民族全民同仇敌忾抗战,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这一彪炳史册的胜利,正是“团结”力量的终极印证。《新华日报》“团结”专刊在发刊词中曾预言:“不仅需要在今天团结救国,更需在胜利后和衷共济建国。”从1945年到2025年,80年岁月流转,“团结”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进的法宝——党的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载入史册,党的二十大更将“团结奋斗”视为“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从抗战时期的“万众一心”到新时代的“凝聚共识”,《新华日报》“团结”专刊所承载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它是抵御外侮时军民同心的血肉长城,是建设祖国时众志成城的澎湃力量,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14亿多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钢铁意志。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华日报》上斑驳的铅字里,“团结”二字始终闪耀着金色光芒。当《团结就是力量》中"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的激昂旋律再次响起,88年前全民抗战的呐喊、80年前胜利的欢呼,与新时代的奋进足音在此刻共鸣。作为全民抗战88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见证,这份承载着厚重记忆的报纸,宛如穿越烽火的精神火炬,在百年变局的浪潮中、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持续照亮新时代的“赶考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团结”二字,早已熔铸为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图腾:它是刺破黑暗的曙光,是渡过急流的方舟,是跨越坎坷的桥梁,更是书写新史诗的如椽巨笔、驶向复兴的航船。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日里,这份精神遗产愈发珍贵如金石,时刻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最牢固的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跨越风雨、续写辉煌的永恒密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团结”专刊1期初创刊头,外框为蝴蝶结内为“团结”二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2年9月26日,新华日报“团结”专刊二期刊发潘梓年(系红色特工领导潘汉年之兄,时任该报主编)文章《论党内民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2年11月28日,新华日报“团结”专刊十一期刊发邓颖超文章《论党的纪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2年10月31日,新华日报“团结”专刊七期刊发董必武文章《宗派主义在对外关系上的排外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3年1月16日,新华日报“团结”专刊十八期刊发(许)涤新文章《实事求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3年1月23日,新华日报“团结”专刊十九期刊发胡协文章《新英雄主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3年2月6日,新华日报“团结”专刊二十一期刊发董必武文章《我所看见的一年的整风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3年2月12日,新华日报“团结”专刊廿二期刊发龙潜文章《宗派主义与主观主义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3年2月13日,新华日报“团结”专刊二十一期刊发艾思奇文章《学习观念的革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意这期刊号与1943年2月6日刊号重号,可以理解当时以周恩来副主席为总负责的中国共产党重庆办事处在国统区核心办报犹如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和匕首🗡,环境极度复杂、极度危险,面对敌特分子的阴险狡诈凶狠毒辣,工作斗智斗勇,都是在夜间出报,出错难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团结”专刊刊头三次变换的对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篇图片来自宁夏吴忠市档案馆馆藏《新华日报》资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