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雕版印刷古镇四堡》

上官周美术馆 曹燮

<p class="ql-block">  欲探寻一方水土的历史人文,文字与图像无疑是最直观的载体。后人之所以能知晓先贤圣哲的事迹,感知华夏文明绵延数千年的生态图景,皆仰赖于古籍善本的流传。</p><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籍是承载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媒介,它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时间长河里的璀璨明珠,它引领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为文明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字也因此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力量。而位于闽西连城的四堡,竟在历史的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延续三百年的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从伐木制版、雕版刻字,到排版印刷、装订成书,一部书的诞生需历经二十八道工序,足见此行当之艰辛与不易。这项技艺带动了四堡地方经济的发展,在鼎盛时期当地有半数劳力投身其中,足见文化与经济在此地的深度融合。四堡的先民完成了从农耕者到手工艺者、从商人到文化出版者的身份转变,形成了完整的雕版印刷产业链,为地方经济注入了强劲活力,并荣膺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盛名,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若仅以经济效益衡量,出书显然是一项费力又见效慢的文化项目。古代雕版印刷的回报周期漫长,其文化价值往往在多年之后才逐渐显现,甚至在显现之时仍难以察觉。有人因此视其为低产出的投资,似乎只见投入难见回报,实则是缺乏文化远见的表现。经济与文化本属不同维度,衡量标准亦应有别。文明不仅由物质构成,更由精神与文化支撑。文化产品的经济潜力往往超乎想象,如电影《哪吒2》票房破百亿,便是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文化产品虽隐性而缓慢,却蕴藏着深远的力量,拥有常人无法想象的暴发力。人若只着眼于眼前利益,便难以窥见其长远价值。人若缺乏文化眼光,犹如只凭肉眼无法看见星辰的轨迹。若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建设,便如笼中之鸟,难以展翅高飞。</p> <p class="ql-block">数年前,我萌生编辑连城乡镇系列文化丛书的构想,并付诸实践。在出版资金方面,一方面向相关乡镇筹措,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乡贤支持。历经多年努力,先后完成六本书的编纂,推出了五个乡镇的文化风貌,此举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p> <p class="ql-block">四堡最引以为傲的,莫过于其雕版印刷这一文化瑰宝。若非明清时期雕版印刷四大基地之一,恐怕美国学者包筠雅不会踏足此地;若非雕版印刷重镇,北大历史系教授刘永华、著名小说家冯骥才、散文名家王剑冰等人也不会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包筠雅女士对四堡雕版印刷进行了深入研究,历时多年,扎根四堡,最终完成三四十万字的巨著《文化贸易》,将四堡从闽西山乡推向国际舞台。北大历史系刘永华教授,组织翻译团队将其译为中文,使这部作品得以在国内出版发行,引发广泛关注,重新唤起人们对四堡雕版印刷历史价值的重视。本书选入《文化贸易》译后序,意在让读者了解此书出版之艰辛历程。福建出版界前辈吴世灯老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四堡尚鲜为人知之时,他如获至宝般三度深入四堡调研,撰写《三进四堡》一文,为后人留下珍贵史料。冯骥才先生亲题“前世之宝,后世宝之”赠予雕版陈列馆,既有赞誉,更含期许。其撰写的《谁救四堡》一文,将四堡推向全国,功不可没。福建学者谢江飞,耗时多年,多次深入四堡,撰写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的《四堡遗珍》,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另有学者黄发有、作家萧春雷亦撰文助力,让更多人了解四堡雕版印刷文化。本地作家马卡丹出版《书香四堡》,为家乡文化建设奔走呼号……我想,今日编辑出版《雕版印刷古镇一一四堡》,或许正是与古代四堡前贤们在文化传承上的某种默契与呼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