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跟师父学了这么多年,也没学到师父的皮毛,真感觉惭愧,哎,没办法,谁让自己喜欢中医呢,为了让自己及家人少生病,少给国家医疗行业添乱,还是自己学一些中医基本的知识吧。</p><p class="ql-block">最起码,自己哪里不舒服,知道怎么去处理,怎么去解决问题,是食疗呢,还是中草药呢,那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毕竟药食同源。</p> <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现在是夏天,湿度大,那怎么祛湿呢?湿分几种呢?</p><p class="ql-block">以前我还真没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只知道人无论出生在哪个地方,都离不开湿气,除非生活在外空,真空当中,连我们喘气的空气中都含有水分子,难道,你不呼吸么,所以,谁也离不开湿。</p> <p class="ql-block">难湿就是湿热!祛的!</p><p class="ql-block">千寒易去,一湿难除。</p><p class="ql-block">我们从五脏六腑分:</p><p class="ql-block">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有何区别?</p><p class="ql-block">一次讲清楚,能干干净净清除吗?</p><p class="ql-block">不可能,白日做梦,异想天开!</p><p class="ql-block">说起湿热这体质,调理起来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儿,关键就在于得清热还得祛湿。</p><p class="ql-block">做紫苏饮</p> <p class="ql-block">清热药,大多都带点寒性,一不小心就把阳气给耗没了。</p><p class="ql-block">苦寒药伤胃,有的患者说师父配的中药好喝,因为师父配的药没那么苦。</p><p class="ql-block">祛湿药,又往往偏温燥,搞得津液都受损了。</p><p class="ql-block">中医治病真矛盾!</p><p class="ql-block">更麻烦的是,湿热这家伙还喜欢到处串门,不同地方停留,调理起来用的药也各有千秋。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区分这些湿热的不同?还有该怎么对付他们?</p> <p class="ql-block">先说说脾胃湿热这事儿,脾胃湿热,那可是现代人的通病。谁让咱们总爱吃辛辣油腻的呢。这些东西吃多了,脾胃就不乐意了,运化功能一减弱,湿气就趁机溜进来了。湿气跟脾胃一纠缠,胃火也跟着冒头,火湿一结合,湿热就这么来了。</p><p class="ql-block">就如水跟油,哪个浮在上面?</p><p class="ql-block">当然是油,头上油腻用手一抺全是油,这些油是因为我们吃得太油腻,水深油浮,道理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练过猪油吧,怎么样练猪油?</p><p class="ql-block">用火对吗?火练,所以热煎油岀。</p><p class="ql-block">我们就用艾灸吧!</p><p class="ql-block">湿热绞在一起很不舒服,这时候,你可能就会觉得恶心想吐,胃里翻江倒海的,吃饭也没胃口,时不时还打嗝反酸水。这时候,咱们得清热化湿,健脾和胃。藿香清胃胶囊,就是个不错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再聊聊肝胆湿热。肝胆湿热,说白了就是肝火跟湿气搅和到一块儿了。这类人嘴里总是又干又苦,胁肋那还火辣辣的疼,脾气也变得急躁易怒,阴囊潮湿,小便颜色深还短,排便也不顺畅,严重时皮肤都可能发黄,这时候,清肝胆、利湿热就成了当务之急。龙胆泻肝丸就能派上用场。</p><p class="ql-block">如果口苦得厉害可以用消炎利胆片。</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大肠湿热。大肠,主要就是负责把体内的垃圾往外排的。湿热要是赖在大肠不走,大肠里的水分就被烤干了,大便就变得跟羊粪似的,又干又硬,排便时那叫一个火辣辣的疼,放的屁也是又多又臭。这时候,葛根芩连丸就能帮你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草药标本</p> <p class="ql-block">最后,说说膀胱湿热。膀胱是存尿的地方,湿热要是跑到膀胱里,尿液就变少了。颜色黄,排尿的时候也是火辣辣的疼。要是湿热待久了,还可能把膀胱里的血管给烧坏了,出现尿血的情况。这时候咱们就得清热利湿,利尿通淋。八正散就是个好帮手。</p><p class="ql-block">总之啊,湿热这东西虽然难缠,但只要咱们找对了方法,也能让它知难而退。</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聊一聊火,两个火是炎。</p><p class="ql-block">炎帝他发明了艾灸,“艾”草木在上面,下面一个“爻”。</p><p class="ql-block">“爻”什么意思?阴阳。</p><p class="ql-block">告诉大家阴阳体质人都可以用艾。</p><p class="ql-block">请问垃圾最后怎么处理掉?</p><p class="ql-block">烧啦!</p><p class="ql-block">一把火不行,要二把大炎,上面火下面火处理,就能消灭一切炎症。</p><p class="ql-block">我们平时用清热解毒之品清火,错了!</p><p class="ql-block">还是用火。</p> <p class="ql-block">心火、胃火、肝火、肺火,张仲景用三味药,把旺盛的火气赶出去!!!</p><p class="ql-block">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一聊,张仲景最经典的泻火方——泻心汤!</p><p class="ql-block">火性炎上,看那大自然的火,都是往上烧的,人体的火也一样。所以张仲景为什么管它叫泻心汤?</p><p class="ql-block">一说泻,那一定是反着来的,一定是往下走的,火气上到肺,上到肝胆了,黄芩可以给它降下去。火气上到心,上到胃了,黄连可以给它降下去。降下去以后呢?“将军”大黄早已守候在下面,大黄把肠道通开,火气就嗖嗖的往下掉,通过大便排出去了。大黄、黄芩、黄连三味药组成了一张方子,名字虽然叫泻心汤,实际上它的作用还要更广一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水煎服。这个方子能调理哪些病症呢?</p><p class="ql-block">1、牙龈出血</p><p class="ql-block">出血有两种,一种是虚症,一种是实症。区别在于虚症导致的出血,血是淡红色的,这是脾虚,脾主统血,可以用归脾丸。如果那个血一冒出来,鲜红鲜红的,又或者每次吃完火锅烧烤,牙龈就出血,这是实症。实症,一般是胃火过盛,身体想要自救,让自己出点血,把邪火带出去,所以大家不要一看到出血就惊慌失措。胃火一泄掉,出血自动就止住了。当然,不光是出血,胃火导致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都可以用。</p><p class="ql-block">2、耳鸣</p><p class="ql-block">耳鸣也要分虚实。耳朵里头嗡嗡响,很小声的那种,要补。有一个中成药叫耳聋左慈丸,专门对治肾虚耳鸣。如果是轰隆隆的很大声很大声,像过火车一样,一般是肝胆火旺。因为耳朵周围走的是胆经,肝胆又互为表里关系。像有些人特别爱生气,每次气完以后,耳朵里头就响个不停。为什么管生气叫上火?火性炎上,上冲到耳窍了,要用泻心汤。</p> <p class="ql-block">3、便秘</p><p class="ql-block">便秘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讲过气虚便秘,用补中益气丸。寒性便秘,附子理中丸。气滞便秘,逍遥丸。那么,讲到热性便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火旺的人大便会很干燥。另外,这便秘跟心火也有一定的关系,心在中医五行中本来就是属火的,所以心一旦“起火”可不得了,身体立马要调动津液去灭心火,肠道就变得很干燥,导致大便在排出的过程中又干又硬。</p><p class="ql-block">上面有火,下面大便又排不出去,所以人堵的会很难受,不由自主的想要发脾气。热性便秘调理起来其实也简单,邪火一去,大便就通开了。</p> <p class="ql-block">4、急性尿道炎</p><p class="ql-block">小便黄赤,味道很重,甚至尿液里头带着血,这是心火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烧得特别旺的时候,小肠也会很热很热。小肠和膀胱又是挨在一起的,所以膀胱也热。这样一来,尿液在排出的时候就感觉热辣辣的,热邪进一步灼伤血脉。表现出来就是尿中带血。</p><p class="ql-block">5、急性咽炎,扁桃体炎</p><p class="ql-block">扁桃体发红、发肿,呼出的气都是热的,就是肺火在往上蒸腾,就像炉子上有一壶水,水烧开以后,热气会从壶嘴里冒出来。</p> <p class="ql-block">6、脸上长疮了、鼻子长疖了</p><p class="ql-block">看上去像是卯足了劲要往外冒似的,又红又肿,摸上去还很硬,这也是一派热象。尤其是现在的很多青少年,青少年血气方刚,再加上学习压力大,过用心火。心其华在面,心火旺的时候,人的这个面上就不干净,就容易长痤疮,也叫青春痘。泻心汤把火热一退,原本高高鼓起的痘痘,自动就瘪下去了。如果痘痘是那种偏白的不要用。偏白是阳气不足。</p> <p class="ql-block">7、预防脑出血</p><p class="ql-block">泻心汤还有一个很厉害的作用,它可以预防脑出血。我们形容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面红耳赤对吧。为什么发红?怒火往上走的同时,把气血也一并带了过去,所以中老年人最怕情绪激动,情绪一波动起伏,血管压力就容易增大。如果本身就有心脑血管问题是很危险的,很容易脑出血,怎么办呢?就在怒火马上要烧起来的时候,或者已经烧起来了,赶紧喝一点泻心汤,把火降下去,就等于是在给血管减轻压力。</p><p class="ql-block">8、口臭</p><p class="ql-block">口臭这个问题,如果去看中医,其实是很好入手的,就是胃火重。脾胃开窍于口。</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送梦,给师父讲五态治病原理。</p> <p class="ql-block">9、还有什么</p><p class="ql-block">眼屎特别多,一觉醒来,半个眼睛都糊住了,那糊在眼睛上面的尽是些降不下去的浊阴。为什么说它降不下去?因为肝火旺,肝开窍于目。肝火往上走的同时,把浊阴也一并带了上来。泻心汤,它可以让浊阴出下窍。</p> <p class="ql-block">10、失眠</p><p class="ql-block">睡不着的时候,人会感到很烦很烦,越烦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烦,翻来覆去的像摊煎饼一样,有时候甚至要喝点冷水才能平静下来。这种失眠比较适合泻心汤。泻心汤泻的是实火,这一类型的人舌质红,舌苔黄。</p><p class="ql-block">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方子里都是一些苦寒之药,所以不需要多喝。对症的话,基本上两三天就可以拿下,在症状消除以后就要停药了。</p><p class="ql-block">喝药立马吃点糖,糖不解药。</p> <p class="ql-block">大家记住了,身体是自己的,换哪个零件都不如原装的好,健康快乐永远是第一位,无论您有钱没钱,都一定要健康哦。</p> <p class="ql-block">调理湿气重的身体可以从饮食、生活习惯、运动和中医调理等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p><p class="ql-block">饮食调理祛湿食物:</p><p class="ql-block">赤小豆:性平,味甘酸。</p><p class="ql-block">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可以煮粥食用,例如赤小豆薏米粥,将赤小豆和薏米按1:1的比例煮成粥,每天早晚各吃一次。</p><p class="ql-block">薏米:性寒,味甘淡。</p><p class="ql-block">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作用。除了煮粥,还可以将薏米炒熟后泡水喝,每天饮用2-3次。</p><p class="ql-block">冬瓜:性寒,味甘淡。</p><p class="ql-block">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煮汤食用,如冬瓜排骨汤,将冬瓜和排骨一起煮汤,每周喝2-3次。</p><p class="ql-block">茯苓:性平,味甘淡。</p><p class="ql-block">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可以泡水喝,也可以入药膳,如茯苓山药粥,将茯苓和山药一起煮成粥,每天早晚各吃一次。</p><p class="ql-block">山药:性平,味甘。</p><p class="ql-block">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可以煮粥、炖汤或做成山药泥食用,如山药薏米粥,将山药和薏米一起煮成粥,每天早晚各吃一次。</p><p class="ql-block">白扁豆:性微温,味甘。</p><p class="ql-block">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作用。可以煮粥,如白扁豆粥,将白扁豆和大米一起煮成粥,每天早晚各吃一次。</p><p class="ql-block">避免湿性食物:尽量少吃寒凉、油腻、甜食、生冷的食物,如冰淇淋、油炸食品、蛋糕、西瓜等,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加重湿气。</p><p class="ql-block">端午节采艾草</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惯保持居住环境干燥:居住环境要通风良好,避免潮湿。可以使用除湿器来降低室内湿度,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40%-60%之间。避免接触湿气: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的环境中,如地下室、河边等。</p><p class="ql-block">如果需要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或活动,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穿防水鞋、戴帽子等。合理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熬夜会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加重湿气。</p><p class="ql-block">情绪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思虑、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医认为,思虑过度会伤脾,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而导致湿气内生。</p><p class="ql-block">运动锻炼适量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气血流通,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p><p class="ql-block">运动后注意事项:运动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更换干爽的衣物,避免受凉或被湿气侵袭。</p> <p class="ql-block">如果用中医中药怎么调理呢?</p><p class="ql-block">中医调理中药调理:如果湿气较重,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p><p class="ql-block">常用的中药有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等。例如,藿朴夏苓汤,具有芳香化湿、淡渗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气重、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等症状。</p><p class="ql-block">艾灸:</p><p class="ql-block">艾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调理方法,通过点燃艾条,利用艾草的温热刺激和药效作用于人体穴位,达到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的目的。</p><p class="ql-block">常用的穴位有关元穴、足三里穴、中脘穴等。每次艾灸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每周2-3次。</p><p class="ql-block">如果时间允许,每个穴位可以一次灸一个小时以上,以灸透为准。</p><p class="ql-block">拔罐:</p><p class="ql-block">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使局部皮肤充血,促进气血运行,排出体内的湿气。</p><p class="ql-block">常用的拔罐部位有背部、腰部等。每次拔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每周1-2次。</p><p class="ql-block">给患者做火疗</p> <p class="ql-block">食疗方案祛湿茶:</p><p class="ql-block">可以将赤小豆、薏米、茯苓、陈皮等材料一起煮成茶,每天饮用2-3次。这些材料都有祛湿的功效,可以共同作用,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祛湿粥:</p><p class="ql-block">如赤小豆薏米山药粥,将赤小豆、薏米、山药和大米一起煮成粥,每天早晚各吃一次。</p><p class="ql-block">这种粥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适合湿气重的人群食用。</p><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湿气的轻重程度不同,调理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p><p class="ql-block">如果湿气过重,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避免自行盲目用药或调理不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