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初夏希·土游D11(5.17周6-克里特d2✈️伊斯坦布尔)

LJing

<p class="ql-block">今天将结束希腊部分的游览,我同学行程表蓝色分割线⬇️,开始土耳其之旅。今日行程:</p><ul><li>克诺索斯王宫遗址</li><li>飞跃爱琴海</li><li>抵达伊斯坦布尔</li></ul> <p class="ql-block">今天结束Crete岛(也是希腊)之行前,介绍一下发生在64年前(1941年5月20日-6月1日)二战著名的克里特岛战役:</p><p class="ql-block"><b><i><u>战役背景</u></i></b></p><p class="ql-block">• 1941年,纳粹德国为控制东地中海、保障罗马尼亚油田安全,并配合北非战场行动,决定攻占希腊的克里特岛。该岛战略位置关键,控制它能掌握爱琴海和东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权。</p><p class="ql-block"><b><i><u>战役过程</u></i></b></p><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20日,德军发起进攻,动用空降兵为主力,从空中突袭克里特岛。德军空降兵在多处着陆,试图夺取机场和关键据点,但遭遇驻守的英联邦军队、希腊军队顽强抵抗。</p><p class="ql-block">• 双方在岛上展开激烈巷战、阵地战,德军空降兵虽初期取得一些进展,但损失惨重。随后德军地面部队通过海运增援,逐步扩大控制范围。</p><p class="ql-block">• 英军等因制空权丧失、补给困难,被迫于5月28日开始撤退。</p><p class="ql-block"><b><i><u>战役结果</u></i></b></p><p class="ql-block">• 德军于6月1日完全占领克里特岛,但付出巨大代价,空降兵伤亡约6000人,是其空降兵作战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p><p class="ql-block">• 盟军方面,伤亡约1.5万人,大量装备物资被遗弃。</p><p class="ql-block"><b><i><u>战役影响</u></i></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世界上<b><u>首次大规模空降作战</u></b>,德军虽获胜,但暴露了空降兵单独作战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 此战让盟军认识到空降兵的威胁,也促使其加强相关防御和空降兵建设。</p><p class="ql-block">• 德军占领克里特岛后,暂时控制了东地中海部分区域,但也分散了其军事力量,对后续作战产生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b23.tv/X5JMad6" target="_blank">纪录片:克里特岛战役</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兴趣,可以点击上面链接观看(英文)</span></p> <p class="ql-block">起早先打电话问询王宫遗址是否开门,确认开门后,我们按照昨天计划的方案,到Bus Center花14欧元打的士到Konosos王宫,王宫门票20欧元/人。</p><p class="ql-block">8:24am进入王宫遗址。首先看到的是Evans爵士雕像⬇️</p><p class="ql-block"><b><i><u>亚瑟·约翰·埃文斯爵士</u></i></b>(Sir Arthur John Evans ),1851 年7月8日出生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赫特福德郡的纳什米尔村 ,1941年7月11日在牛津附近的尤尔伯里去世,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馆长(1884 - 1908),致力于希腊考古。以下是其生平主要经历:</p><p class="ql-block"><b><u>家庭与早期教育</u></b></p><p class="ql-block">• 家庭背景:父亲约翰·埃文斯是古董商、钱币收藏家、地质学家,也是英国史前考古学奠基人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经济和学术氛围上都对埃文斯产生了极大影响 。母亲哈莉特在他8岁时离世,后来继母范妮抚养他长大。</p><p class="ql-block">• 教育经历:1868年从哈罗公学毕业,1870 - 1874年在牛津大学布雷齐诺斯学院攻读历史学学位。在大学期间及毕业后,他前往多地旅行、考察,包括巴黎、东南欧、中欧、北欧、德国等地,还曾到东欧旅行访问,这些经历让他对不同地区的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并撰写了有关巴尔干的著作,成为巴尔干问题专家,还担任过《曼彻斯特卫报》驻巴尔干通讯员 。此外,在一次与历史学家谢里曼见面的过程中,他与谢里曼的大女儿马格利特相爱并结婚,马格利特后来成为他的得力助手。</p><p class="ql-block"><b><u>职业生涯与考古成就</u></b></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工作:1882年,埃文斯重返母校,成为阿什莫尔博物馆管理员;1884年被指派为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馆长。在之后的25年里,他凭借努力将阿什莫尔博物馆打造成世界知名博物馆,其收藏的米诺斯文物数量在希腊之外最多 。</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掘:1883年,他游历希腊并开始收集古印章。1894 年,第一次登上克里特岛,实地考察米诺斯文明,并于1899年买下诺萨斯的考古地皮。1900 年,正式展开诺萨斯的考古工作,挖掘工作一直持续到1932年。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弥诺斯王宫整座西翼建筑、觐见室、中央庭院、大阶梯和后宫等重要建筑。他提出了米诺斯文明的概念,并<b><u>证明米诺斯文明是古希腊历史和爱琴文明的源头</u></b>。此外,还在遗址中发现了刻有a、b两种不同形式的线形文字的泥匾 。</p><p class="ql-block"><b><u>荣誉与著作</u></b></p><p class="ql-block">• 荣誉:1901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08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史前考古学讲座教授 ;1911年,因对考古学的巨大贡献受封为爵士。</p><p class="ql-block">• 著作:著有《克里特人象形文字与前腓尼基人文字》(1895) 、《迈锡尼人对树与柱的崇拜》(1901)、《米诺斯图画文字》(1909)、《米诺斯宫》(4卷,1921 - 1935 )等,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欧洲和东地中海史前时期的研究。</p><p class="ql-block">不过,埃文斯也存在一些争议。有学者指出他对古克里特岛遗址进行现代化和西化,部分“复原”工作想象力发挥过度,比如其雇佣的瑞士画师创作了一些著名壁画;同时,他坚信线形文字b是米诺斯王国的书写系统,对应的语言是米诺斯语,而非迈锡尼人的古希腊语,这一封杀行为使得线形文字b的研究受到阻碍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宫殿的发掘与修复历史</b></p><p class="ql-block">1878年,来自伊拉克利翁的古物商人米诺斯·卡洛凯里诺斯(Minos Kalokairinos)首次在克诺索斯进行发掘,发现了宫殿西翼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1900年3月,时任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馆长的亚瑟·埃文斯(Arthur Evans)开始进行系统性发掘(图1)。两年后,宫殿的发掘工作基本完成。此后,英国考古学 院开展了补充性研究,一直持续到1930至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考古学院继续发掘,在宫殿及周边的米诺斯城镇取得了重要成果。</p><p class="ql-block">从发掘的最初几年开始,保护宫殿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建造宫殿所用的易碎材料经证明特别容易受到风化影响。1905年,在修复工作的第一阶段,埃文斯和他的同事们致力于保护废墟。然而,埃文斯尝试对这座纪念碑进行大规模的彻底重建,使用混凝土重建了大片地板和整个建筑单元(图2)。木梁和木制米诺斯圆柱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并用油漆粉刷。壁画得到修复,复制品被放置在不同位置。</p><p class="ql-block">埃文斯的干预引发了各种反响。有人指出,在其他情况下,考古证据有时不足以支持重建。古代遗迹与现代干预措施往往无法清晰区分,而且这些重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然而,许多人认为这些干预对于保护纪念碑是必要的。此外,它们吸引了游客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宫殿的建筑。尽管如此,也有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重建将埃文斯的理念以及当时盛行的美学和意识形态倾向强加给了游客。但如今,埃文斯对宫殿的重建已成为这座纪念碑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馆长N·普拉顿(N. Platon)和S·亚历克西乌(S. Alexiou)的领导下,对宫殿进行了大规模修复。不过,这些工作仅限于保护古老的墙体、加固地板以及用屋顶保护某些区域。在90年代,宫殿的很大一部分混凝土结构在“古迹修复管理局”和“第23古迹管理部门”的授权下得到了保护。</p><p class="ql-block">从1996年起,“克诺索斯宫殿与考古遗址保护——加固——推广”项目启动,由文化部赞助,由“考古工作执行信贷管理基金”管理 。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克诺索斯宫殿的发掘及其关键人物</b></p><p class="ql-block">1878年,米诺斯·卡洛凯里诺斯(Minos Kalokairinos)发现克诺索斯宫殿的西翼,在考古界引发强烈关注,热度一直持续到1898年。这一年,新成立的克里特国家起草了考古相关法律,为亚瑟·埃文斯(Arthur Evans)开展系统性发掘创造了适宜条件 。</p><p class="ql-block">埃文斯最重要的同事包括考古学家D.麦肯齐(D. Mackenzie),他因在米洛斯岛(Melos)的发掘工作闻名,负责记录发掘日志;还有英国考古学院的建筑师Th.法伊(Th. Fyfe )。其他合作者有建筑师C.多尔(C. Doll)、F.G.牛顿(F.G. Newton)、皮特·德·容(Piet de Jong),艺术家吉列隆父子(Gillieron père et fils ),以及考古学家D.G.霍加思(D.G. Hogarth)、A.韦斯(A. Wace)、E.J.福斯代克(E.J. Forsdyke )和J.彭德尔伯里(J. Pendlebury )。</p><p class="ql-block">起初,埃文斯和他的团队成员住在宫殿附近一位土耳其贝伊( bey,一种贵族头衔 )的房子里,而阿里阿德涅别墅(Villa Ariadne)是1906年按多尔的设计方案建造的。</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考古学院继续开展发掘工作,同时,在伊拉克利翁博物馆(Herakleion Museum)馆长N.普拉顿(N. Platon)和S.亚历克西乌(S. Alexiou)的领导下,还进行了额外研究以及大规模修复工程 。</p> <p class="ql-block"><b><i><u>⬇️克诺索斯宫殿</u></i></b>是克里特岛所有宫殿中最大的一座,周围环绕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宫殿建在凯法利(Kephala)低丘之上,位于两条溪流的交汇处。选址以及后来定居点的发展,都与它临近海洋以及该地区肥沃的土地有关。</p><p class="ql-block">该遗址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6700 - 前3200年)就有人定居,当时这里就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定居点。</p><p class="ql-block">第一座宫殿建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旧宫殿时期)。从留存的部分来看,基本布局在那时就已形成。约公元前1700年,这座宫殿被毁,新宫殿在原址上建成(新宫殿时期 )。除了后来增添的一些部分外,亚瑟·埃文斯(Arthur Evans)发掘并修复了宫殿的废墟。</p><p class="ql-block">宫殿由围绕中央庭院修建的各类建筑构成,主要方位都设有入口,其中最正式的入口在西南和北部。西翼包含神龛、官厅和大面积的仓储区;东翼有 “皇家公寓”、工坊,南北两侧还有储藏室和其他区域。</p><p class="ql-block">宫殿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建筑特色:不同高度带有平屋顶的楼层、内凹或外凸的立面、石角装饰以及色彩交替的点缀等。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包括用于地面的石板和绿片岩、木柱、用于墙面、地板及其他地方的石膏板。多彩的灰泥和壁画为屋顶装饰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这座宫殿似乎曾是政治、经济和宗教权力的中心。主要发掘者亚瑟·埃文斯试图解读宫殿中各个空间的功能,并赋予它们能体现其功能的名称(按他的理解 )。这一命名基于出土文物、神话传统,以及与古代文明的类比,还有他自己的观点。这些名称(如 “女王正殿”(hall)、“上层厅”(Piano Nobile )[上层楼层]、“王座室” )至今仍在使用,尽管不断有新观点提出,对部分区域的功能有不同看法。</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450年之后,当克里特岛的其他宫殿被毁时,克诺索斯宫殿仍在使用。大多数学者认为,来自希腊大陆迈锡尼的新居民入驻了这座宫殿。不过,由于发现了迈锡尼线性文字B的档案,宫殿的确切功能仍不确定。无论如何,公元前1380年之后,它往昔的大部分辉煌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8:30am从宫殿西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废墟中开屏的孔雀🦚⬇️</p> <p class="ql-block">向南拐⬇️</p> <p class="ql-block">拐到“南propylaeum(南大门)”⬇️</p><p class="ql-block">“南大门”,是埃文斯修复后的成果,他在此处安置了一幅《持杯者》(昨天在博物馆看过)壁画的复制品 。</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描绘了一名男子手持一个奠酒用的角状杯( rhyton,礼器 )。其主题与“队列壁画”相关,按照埃文斯的说法,“队列壁画”(博物馆看过)延伸到了这里,也就是“南大门”所在之处 。</p><p class="ql-block">南大门东侧的大陶罐( pithoi,大型储物罐 )属于后宫殿时期(公元前1450 - 公元前1100年 ),这表明该区域后来被用作储物之地 。</p> <p class="ql-block">向东照⬇️</p> <p class="ql-block">南入口,带有《百合王子》壁画的走廊</p><p class="ql-block">宫殿的南部及南立面已严重风化,如今只能看到层层叠叠的地基。底部一处塔状凸起是宫殿南入口仅存的遗迹,一条上行走廊曾通往中央庭院。</p><p class="ql-block">靠近中央庭院的走廊部分已被重建。埃文斯在此处放置了一幅浮雕壁画的复制品(仅发现少量残片,见图1)。从残片可见,画中人物佩戴着百合造型的珠宝。不过,目前所见的重建版本尚存争议:埃文斯认为画中是“祭司王”,另一些学者称其为王子,还有人认为描绘的是女性形象。</p> <p class="ql-block">西侧翼楼⬇️</p><p class="ql-block">楼梯从中央庭院通向西侧翼楼的上层楼层。在 A. 埃文斯(A. Evans)的指导下,它被重新建造。</p><p class="ql-block">楼梯上方的区域与埃文斯命名为 “三角圣所”(Triangular Shrine)的圣地相连。在其正面曾有柱子,将其分隔为三个部分,中间部分上方有一个中央平台。类似圣地的描绘出现在壁画中,这些壁画的碎片在伊拉克利翁博物馆(Herakleion Museum)展出。在内部发现了带有 B 类文字(未破解的线性文字)的黏土牌匾和黏土封印,这些通常与圣地的建筑相关。</p><p class="ql-block">从 “三角圣所” 延伸出的附属区域被认为曾与王宫的圣地有直接联系。在下方,有两个带有通道的小而昏暗的区域,被称为 “带通道的密室”(Cults with Passages)。它们平台上存在的罐子表明这些区域曾是仓库。在另一个区域发现了两个大型直立石箱,嵌入平台中。它们配有把手和相对的锁孔,横穿平台。描绘 “持蛇女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石板曾放置在它们所在的位置。这些石箱被用作 “圣地的祭祀骨灰箱”(Votive Cinerary Urns of the Shrine) 。</p> <p class="ql-block">后面是“王座室”⬇️</p><p class="ql-block">Evans 将这组房间命名为“王座室”。其名称源于前厅后方房间中发现的石制座椅。前厅内保存着石制长椅,长椅之间有烧焦木质结构的痕迹。如今,这里放置了一张木椅,是隔壁房间石椅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前厅之后是这组房间的中央室⬇️。石椅左右两侧还有更多石制长椅。该房间内发现了描绘植物和 Griffin(狮身鸟首的神话生物)的壁画碎片,修复后的壁画现存于伊拉克利翁博物馆,Evans 在此处放置了复制品。地面上还发现了常与仪式相关的石制油瓶。你看到的石盆实际是在相邻走廊发现后移至此处的。左侧有一堵矮隔墙,搭配一根柱子,形成了一个类似蓄水池的小区域,因为其地面是凹陷的。Evans 认为类似结构的区域用于净化仪式,因此称其为“涤罪池”。</p><p class="ql-block">中央室后方连接着一系列狭小昏暗的房间,根据发现的物品可知,这些房间曾用灯具照明。这组房间的功能难以确定。Evans 认为它们用于仪式,主角是克诺索斯国王,且他在此处扮演宗教角色。不过,它似乎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王座室”。</p> <p class="ql-block"><b><i><u>北门与北柱厅⬇️</u></i></b></p><p class="ql-block">一条露天通道将中央庭院与北门相连,通道铺设有路面且向北呈陡坡状。这条通道较为狭窄,两侧是凸起的柱廊,被称为“堡垒”。阿瑟·埃文斯(Arthur Evans)复原了西侧的“堡垒”,并在此处放置了一幅修复后的公牛浮雕壁画复制品——这幅壁画可能曾是狩猎场景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通道尽头是一间大厅,内有十根方形石柱和两根圆柱,这些柱体很可能支撑着上层的大型厅堂。埃文斯认为,由于其面朝海洋的位置,当海运货物抵达宫殿时,可能在此处进行查验,因此将其命名为“海关屋”。</p> <p class="ql-block">昨日博物馆的牛头⬇️</p> <p class="ql-block">脚下所在之处为“棋盘走廊”⬇️</p><p class="ql-block">这里曾发现“皇家游戏棋盘”,这是一种由象牙、水晶、埃及蓝釉、银和金制成的棋盘。昨日伊拉克利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走廊右侧是“皇家陶器储藏室”,出土了旧宫殿时期(公元前1900-1700年)的卡马雷斯陶器;左侧则是储物区和工坊区域。</p> <p class="ql-block">昨日博物馆的“棋盘”⬇️</p> <p class="ql-block">9:21am 王宫遗址主要部分已游览完毕,休息一下⬇️</p> <p class="ql-block">9:40am沿着北面向西出口走(入口也是西侧)⬇️</p> <p class="ql-block">9:45am从3600年前的“剧场”处⬇️,告别Konosos王宫遗址</p><p class="ql-block">打车回到住处,大家收拾好行李,到1路车站坐车去伊拉克里翁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br></p> 告别希腊-飞越爱琴海 <p class="ql-block">11:24am到达机场⬇️在机场吃了比较难吃的Pizza</p> <p class="ql-block">12:10值机(提前3小时开放值机)⬇️</p> <p class="ql-block">机场很小⬇️</p> <p class="ql-block">15:05准时起飞🛫⬇️(同学拍摄)</p> <p class="ql-block">库勒斯堡延伸的“伊拉克里翁灯塔”⬇️</p> <p class="ql-block">克里特岛北海岸线⬇️</p> <p class="ql-block">15:18飞越圣托里尼岛⬇️</p> <p class="ql-block">15:27飞越锡罗斯岛(Syros)⬇️是希腊基克拉泽斯群岛中的一座岛屿,埃尔莫波利斯是其主要城市和首府</p><p class="ql-block">• 位置:位于爱琴海南部海域,在<b><u>基克拉泽斯群岛的中心位置</u></b>,是群岛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p><p class="ql-block">• 地形地貌:全岛面积约83平方公里 ,地形以山地为主,多丘陵,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的海湾和港口。</p> <p class="ql-block">15:28飞越希腊的吉亚罗斯岛(Γυάρος)⬇️ ,它是爱琴海上一座岛屿,曾有过特殊历史,比如在20世纪曾作为流放地 。 英文为Gyáros ,是希腊众多岛屿里的一座,位置、历史等在希腊地理与历史脉络中有独特意义,不过该岛面积等规模相对小</p> <p class="ql-block">15:41飞离基克拉泽斯群岛,朝东北伊斯坦布尔方向飞越爱琴海⬇️</p> <p class="ql-block">15:45已经飞越过爱琴海,来到爱琴海东岸的土耳其Edremit Bay 艾德雷米特湾</p> <p class="ql-block">16:04准备降落伊斯坦布尔⬇️</p> 初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p class="ql-block">17:42⬇️过海关,取行李,来到租车公司取车</p><ul><li>同学租的标致5008同等车型,给了奇瑞TIGGOs Pro,细节处毛病不少,奇瑞在土耳其有工厂</li><li>土耳其的车是空油箱还车和出租,我们马上就得加满油,还是第一次碰到</li><li>07 是安塔利亚省的车牌</li></ul> <p class="ql-block">同学订的酒店是在老城市中心,很幸运酒店门前我们可以停车。</p><p class="ql-block">安顿完毕,在goole地图上找个评分高的餐馆吃晚饭⬇️<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5</span></p> <p class="ql-block">21:17消食散步到蓝色清真寺⬇️</p><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正式名称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建造时间:1609 - 1616年间,由奥斯曼帝国苏丹艾哈迈德一世下令建造,是奥斯曼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外观:拥有6座宣礼塔,这在当时的清真寺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使得其外观显得格外宏伟壮观,高耸的宣礼塔成为城市天际线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b><i><u>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u></i></b>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i><u>• 建造与用途变迁:</u></i></b></p><p class="ql-block">公元537年,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最初作为基督教东正教的大教堂,是拜占庭帝国的宗教与政治中心。</p><p class="ql-block">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被改建为伊斯兰教清真寺,并增建了宣礼塔。</p><p class="ql-block">1935年,土耳其共和国将其改为世俗化的博物馆,2020年重新转为清真寺,至今仍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b><i><u>文化与宗教意义</u></i></b></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时期:曾是东正教最高宗教场所,存放着基督教圣物,见证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时期:作为清真寺时,新增了米哈拉布(指示麦加方向)和敏拜尔(宣讲台),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宗教象征。</p><p class="ql-block">• 现代价值:无论作为教堂、清真寺还是博物馆,它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见证,1985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下过雨,土耳其的猫很有名⬇️。旅游警示小插曲:一土耳其青年让我帮他照相,在攻略上听说过类似的偷手机等小把戏,感觉这个人不太地道,我说可以,然后不慌不忙的把我的手机塞到我的包里,这时这位青年感觉我这儿无利可图,也就没有让我为他拍照的意思了。我也借机说我同伴在等我,我得赶紧去找她们了。也就走了</p> <p class="ql-block">21:44回到酒店观景台,博思布鲁斯海峡对面就是亚洲⬇️</p> <p class="ql-block">明天游<span style="font-size:18px;">土耳其最大的城市</span>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b><i><u>• 地理位置:</u></i></b>伊斯坦布尔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i><u>扼守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u></i>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地跨欧亚两洲,博斯普鲁斯海峡将城市一分为二,欧洲部分位于海峡西侧,亚洲部分位于海峡东侧 。</p><p class="ql-block"><b><i><u>• 面积与人口</u></i></b>:城市总面积约5343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 ,人口超过1500万,是土耳其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b><i><u>• 历史沿革:</u></i></b>伊斯坦布尔历史悠久,公元前660年始建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当时被称为拜占庭。<i><u>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迁都至此</u></i>,改名君士坦丁堡,此后它成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首都,长达千年之久。<i><u>1453年,奥斯曼帝国</u></i>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将其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改名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b><i><u> 经济地位</u></i></b>: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的经济、金融、文化、贸易、交通中心,对土耳其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i><u>其GDP约占土耳其全国的三分之一</u></i></p><p class="ql-block"><br></p>